01 约翰·鲍比 约翰·鲍比(John Bowlby,1907年1月26日-1990年9月2日),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最著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鲍比最著名和持久的研究,是为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的依附模式寻求理论。在他眼中,依附行为是在进化求存的过程中,婴儿为避免被猎食者伤害的举动,并反映到依附的行为上。 他在他的《安全基础》一书中谈到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的依附行为和健康的人类成长的关系,讨论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之间的依附和联系在成年人人格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依恋理论的主要研究和发现从对婴幼儿的观察开始,后来也包括成人,主要概念有: (1)“依恋”(attachment),指的是个体与一个特定的人的持续联系,这个特定的人是当孩子或者个体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就会去寻找的那个人(照料者)。依恋是抚养者与被抚养者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鲍比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源于生物性的、渴望接近的愿望,是进化原则的产物。Bowlby强调,依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生现象。不论父母是否会满足他们生理或者心理的需求,孩子都会对父母依恋,甚至会依恋施虐的母亲(Bowlby1956, Harlow 1962, Ainsworth1967)。 (2)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体验到与母亲(或长期的代养母亲)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意和享受”(Bowlby,1951,p.13)。 (3)婴儿在和他们的主要照料者互动中会发展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s)。这些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自我模型)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顾(他人模型)的觉察和判断。 个体的依恋类型或模式(Attachment styles)对其人生的影响重要而久远,它制约认知能力的发展,左右人格特质的形成,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功能的表达。 (4)儿童与父母亲分离导致的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儿童会将这种分离体验为一种对他们快乐的根本性威胁。他们的反应首先是恐惧、愤怒、不顾一切地寻找消失的父母;之后表现出绝望、悲伤和退缩。这个阶段的绝望是他们在抗议没有能换回失去的依恋对象;第三阶段表现出“超然(detachment)”,其标志是活动抑制、显著缺乏快乐和激情。外表的超然是长时间不能得到丧失人物的情况下对依恋反应的一种防御性抑制。由此可见,遭受丧失的婴儿和幼儿能够体验到悲痛和哀伤,其强度并不亚于成人。 (5)后来的研究者Mary Ainsworth(1969,1975,1985)创造了“陌生情景”技术,观察短暂分离后的母婴相互作用,发现了在陌生情景中与母亲暂短分离的婴儿表现出三种基本的依恋类型。Crittenden(1988)补充了第四个类型,分别是: 安全依恋型(secure attachment style):倾向于有敏锐和能够应答的母亲,他们对母亲暂短离去表示抗议,表现出痛苦并会去寻找。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高兴地迎接。这些婴儿更为积极,好奇,与陌生人互动良好; 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style):他们的母亲常常是不应答婴儿的需求,或者对孩子的反应不够敏锐。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使这样的婴儿非常痛苦,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更加愤怒,经过安抚也很难平静下来; 焦虑回避型(anxious- style):常常有不应答且具有控制性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离去和返回都反应冷淡; 回避矛盾型(avoidance-ambivalent style):常常有高度控制性的母亲,儿童表现为强迫性的顺从,即使在允许表达不满时也会抑制自己不高兴的情绪。以上后三种类型都是不安全型(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的依恋模式。 鲍比及其后来研究者们发现,婴幼儿和儿童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对个体成年后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心理与精神障碍有密切关系。 成人依恋的主要研究:根据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Bartholomew和Horowitz在Bowlby和其他依恋研究者的工作基础上,将成人依恋类型区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secure)、拒绝型(dismiss)、关注型(preoccupied)和恐惧型(fearful),并且从自我模型(依恋焦虑)和他人模型(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对它们进行测量。 安全型依恋个体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总是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回应,对自我和他人所持的观点都是积极的,他们对于依靠别人感到舒服,同时也乐意于让别人依靠自己。 拒绝型依恋的个体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从来不会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回应,因此他们形成了“强迫性的自我依靠”(compulsively self-reliant)的应对策略,尽管他们对于和他人亲近或信任他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对他人持消极的观点),他们对于自我所持的观点还是积极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的“强迫性的自我依靠”。 关注型依恋的个体对早年照料者的体验是:不一定能够对自己的需求做出回应,因此他们在依恋关系中显得过分的小心警惕,在情感上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对他人持积极的观点),经常让人觉得“粘人(clingy)”,他们的自尊心通常比较弱,容易感到沮丧,更多地关注负性的情感(对自我持消极的观点)。 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在渴望亲密的社会接触上和关注型个体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害怕被拒绝,他们最终抑制了自己的这种渴望。这一类型的个体体验是:早年照料者为完全拒绝的或严厉的,因而他们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点和消极的他人观点。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在成年后所采取的人际互动的模式通常为:当他们和别人的关系到达一定的亲密程度时,他们就会从关系中逃离,也就是说,“回避接近(approach-avoidance)”的行为是根植于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关注型依恋的个体一样,他们没有强大的自尊,更为关注负性情感。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除了在“内部工作模型”表征上存在差异,在情绪调节上也有策略应用的不同: “亲密寻求(proximity seeking)”是人类在依恋关系中调节情绪的初级依恋策略(primary attachment strategy)。在情绪压力中的个体倾向于寻求依恋对象并与之维持亲近。可获得安全依恋对象的个体将表现出“安全基地”策略。 无法获得安全依恋对象的个体退而采取“次级依恋策略(secondary attachment strategy)”: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判断“亲密寻求”调节情绪的可行性。如果不放弃“亲密寻求”,会导致“过度激活策略(hyperactivating strategies)”,试图通过纠缠、控制的行为重新获得对方的关注和支持,然而,这一策略对其所处的非安全依恋状态很可能产生一种自我放大作用,使其在心理结构上混乱和无法分化; 如果认为“亲密寻求”不可行,将导致“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 strategies)”,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个体不再尝试接近依恋对象,而是抑制依恋系统,在情感、认知和生理上远离他人。 鲍比等和其他精神分析学者们一样,在依恋理论中强调了早年关系的重要性,但他理论的核心内容更强调母(或照料者)婴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依恋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02 雷蒙德·卡特尔 雷蒙德·伯纳德·卡特尔 (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05年3月20日-1998年2月2日),是一名英国和美国心理学家,创立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解释人类认知能力,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在卡特尔92年的人生中,以多产著称,最终发表了55本著作,约500篇论文,以及30项标准测验。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卡特尔致力于使用严格的科学方法,他很早就建议将要素分析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以取代他所称的“口头理论”。卡特尔在应用要素分析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分析出人类个性的16种根源特质。他相信,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个性,只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属于表面特质;它们由16种根源特质所决定。而深源特质分为三类,分别为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与使个人运作有效率的技巧与能力有关;气质特质则与个人的情绪生活及其行为特性有关;动力特质与个人的奋斗力量、动机、自认重要的追求目标有关。 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特质,有必要对人格特质做分类,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他认为,人格的元素是那些通常共同变化(一起增加和减少)的特质或行为,换言之,特质是指彼此相关的一些行为,发现特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卡特尔通过自己的研究试图找到这些人格单元或者特质。 卡特尔在自己的研究中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考察特质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人格特质是否具有结构。他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人格估计三分之二是由环境决定的,三分之一是由遗传决定的;他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特质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人格有动态的、变化的一面又有稳定的一面。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1949年首次发表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该量表被公认为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已经发展到第五版,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该量表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在心理测量专业领域被誉为“世界十大心理测评”之一。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Cattell's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简称16PF)主要针对个体的十六种独立个性因素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187个自我陈述题目,这些题目采用按序列轮流排的方法,共能测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持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等16种因素的特征。 依据测验统计结果所得的公式可推算一个人个性特征中的双重因素,如适应性与焦虑性、内向性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等。此外,该量表还可计算出某些类型的人格因素的特征,如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03 阿尔伯特·艾利斯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男,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先后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有人称埃利斯是自 S.弗洛伊德以来唯一创建具有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心理治疗学派的心理学家,还有人称他为认知行为治疗之父。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无非是取人之长、略加综合而已。尽管褒贬不一,但他所倡导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却是得到一致推崇的。埃利斯把其信奉的哲学观点与讲究实效的行为主义结合起来创建了理性行为疗法。虽然这种疗法起初遭到几乎所有治疗家的激烈反对,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坚定地捍卫了理性行为疗法,并使该疗法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使其反对者不得不信服和接受。埃利斯信奉的哲学观点是现象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把这些哲学观点与行为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理性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并使其转达化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 理性行为疗法是由艾利斯于 1955 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 RT),到了 1961 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他曾出版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很受欢迎的论著,尤其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他有好几本著作(例如《性无罪》等)的销售量高达几百万册,从而使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得以普及。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专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八十个个别治疗替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两百场演讲与讲习。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内容大部分以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 04 爱利克·埃里克森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那么可划分为八个阶段 ,就像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按照一个预定的遗传时间表发展的一样,我们同样也遗传了一个心理时间表来发展我们的人格。在出生的时候,所有八个阶段都是未充分展开的,之后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整体,就像是从前一个阶段脱胎进化而来,这便是埃里克森的“胚胎渐次生成说”,他以此来类比人发展的原则。 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顺序依次出现的,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为它们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过每一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环境不同,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一样,因此这种阶段发展理论也可称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crisis),这里所说的危机并非是灾难性的事件,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积极解决与消极解决之间并非是全或者无的关系,事实上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同时包含着积极和消极因素。 在埃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发展阶段中,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一致的,他认为这是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不过他论述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社会经验上,而不是心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谈到成年期就终止了,埃里克森把它扩展到了老年期,形成了一个毕生发展理论。 05 汉斯·艾森克 汉斯 J. 艾森克(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汉斯 J.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汉斯 J. 艾森克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06 利昂·费斯廷格 利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 1919.05.08-1989.02.1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论为他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07 克拉克·L·赫尔 克拉克·莱昂纳多·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年5月24日-1952年5月10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出生于纽约州阿克伦市,家境贫穷,多次辍学,直到16岁才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08年,他又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半身瘫痪。1913年,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后改学心理学,于1916年获得硕士学位。1918年,他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他留在威斯康辛大学长期任教,逐步升任心理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1929年,他应聘成为耶鲁大学教授。 赫尔早期曾长期研究催眠,后在1927年接触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后,对其发生了兴趣。不久以后,他提出一套新的行为理论,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这一学习理论在20世纪中叶是最占优势、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学说之一。 08 威廉·詹姆士 威廉·詹姆斯(英语: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著名作家。他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一起建立了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是十九世纪后半期的顶尖思想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他是美国心理学研究会(1885年成立)的主要创立者,终其一生都在探讨超个人的心理现象与超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学概念加以解释的地方,可透过某些现象来领会某种“超越性价值”;并强调人有巨大的潜能尚待开发,人的意识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人所利用。他曾参与类似禅坐的静坐活动,表示静坐是一种唤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个人的活力与生命力,也做灵媒的实证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