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词鉴赏

 百了无恨 2015-05-20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蝶恋花·暮春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2.本词是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解答:

1.,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用典(化用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

解答:

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 作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手法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解答:

1.衬托手法 作用: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弹筝女出场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

2.手法:双关,比喻。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丽,一语双关:一双白鹭倾慕荷花,比喻二客为弹筝女所倾倒。写音乐从侧面烘托法,烟雾敛容,云彩收色烘托曲之哀。最后三小句承上句,而欲擒故纵,弹筝女已飘然远逝,只见青峰静立,哀曲仍荡漾在山间水际,言有尽而意无穷。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字的妙处。

③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

1C

2.一个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3.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饮食的清淡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

虞美人·寄公度舒宣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上下阙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词的上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这首词中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解答:

1上阙写的实景(眼前景),下阙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答深秋之景和冬景亦可。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字写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的苍茫开阔和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字极言燕飞之高犹如云去,极目难及;字以感觉写视觉,以景写心,使人联想到高处不胜寒写出了雪之大,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1.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句的妙处。

2.“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答:

1.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勾勒出一幅天高气清、明丽开阔的秋景图。“霜降”点出了深秋时节,“收”字写出了江上水浅给人的感受;接着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浅碧的江水泛起鱼鳞状的波纹,十分形象;再以“露远洲”写江水之浅,“远”字体现出是登楼远望所见。,这两句为后面的秋日抒情作了铺垫。

2.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破帽多情却恋头”,诗人以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却不肯离开,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情感。“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人以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它的蝴蝶,也会为之惆怅,来表达良辰易逝,应乐观地生活的情感。

浣溪沙①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②使君:苏轼。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解答:

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解答: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以及怀念亲人、孤寂落寞的无限忧愁。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明原因。

解答:

1.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

2.不能对换。词的格式所限。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句式和押韵的需要,不能调换;节令所限。离别时“飞雪似杨花”,是冬天,而如今“杨花似雪”是春末。感情所限。“飞雪似杨花”正面烘托亲人离别时思妇内心的凄苦,“杨花似雪”则乐景写哀情,表现春将尽时思妇对末归丈夫的深深思念。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①

我梦扁舟浮震泽②,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③,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④,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⑤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绍圣元年(1094)七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责授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途径九江时,遇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苏坚(伯固)。当时苏坚被命赴澧阳(今湖南澧县)任所。客中相遇,行脚匆匆,在宁歧泣别之际,子瞻为作《归朝歌》以赠。②震泽:今太湖。③接淅:行色匆忙。④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⑤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即将任职地。

1.分析上阕写景的特点。

2.下阕用了哪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解答:

1.写梦中泛舟震泽,千顷白浪在空中翻腾起舞,写庐山,觉来满眼青翠,千峰峭壁,拔地参天。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接的感觉。

2.屈原死后,楚山空寂,醴阳的香花香草,因为他的离世而变得没有光泽。你的才能像刘禹锡。用屈原、刘禹锡的典故,鼓励老朋友在逆境中奋起,追踵前贤,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2.“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

1.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2.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若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2.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意味深长,试作简要分析。

解答:

1.比喻、双关——“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动听。

2.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①,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②波底月!

【注】①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②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

解答:

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

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1.词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本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解答:

1.用典。表达了作者的愁怨之情。

2.主人公深夜被笛声惊醒,看到一轮新月,江天茫茫,想到友人也不忍离别,而明天则是花落絮飞的季节,朋友终究要离去,主人公内心充满了离愁。刻画了一位不忍送别,依依惜别的主人公形象。

3.想象、以景结情。设想朋友远去,只有飞絮相送,借飞絮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而流水无情,滔滔东流,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

浣溪沙①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②耦耕,指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人为何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请简要回答。

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

解答:

1.“软草平莎”在雨后有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纱,经雨之后,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在这清新宜人的环境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触景生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

2.运用比喻,“光似泼”极言光照足,“气如熏”表明香气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1.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
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
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
2.① 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
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
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熏风: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参考译文

槐树枝叶繁茂,柳树高大,新蝉浓绿深处鸣声乍歇,突然柔和的音乐从远处传来。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传来下棋的声音,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

2.试析字的妙用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末句琼珠碎却圆通过水珠形态的变化写出_________

解答: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

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4.闺房少女拨弄清泉时的调皮样子,以及玩水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望江南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呜。春色属芜菁。
【注】蕉叶,指形如蕉叶的酒杯。百舌,一种只在春天呜叫的鸟。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水浪低蕉叶稳这一句形象化用曲水流觞的典故。
B舞雩风软纻罗轻很细腻地描写了季节给人的感受。
C柘林深处鹁鸪鸣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春去的萧条。
D.全词捕捉了许多生活细节和自然意象,画面清新优美。
2.面对暮春,词人表现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
解答:
1C春去的萧条有误)
2.本词上片写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片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表现了词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寄情山水田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情怀。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
4.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望江南超然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3.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答:

1.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2.B(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3.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wò):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

2.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3.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
解答:

1.
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
2.A

3.
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

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机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感情(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南乡子·送述古①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②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3.本词中的亭亭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请从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解答:

1.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

3.“亭亭,直立的样子,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

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在这里又暗指泪光,因思念而泪流满面。(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

4.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选自《全宋词》)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调任途中,词人作此词抒发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彭城:即徐州。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经徐州。

1.“思无穷,即无穷无尽之情。上阕中天涯流落人的思无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请对下阕中的句子背归鸿,去吴中进行赏析。

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阕写景抒情的特色。

解答:

1.①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离别徐州正是暮春时节,即使春光犹在,但无人共赏,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

2.此句写途中之景,以景衬托离别徐州的痛惜之情。春意阑珊,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大雁背道而行,离开徐州故地,南去吴中湖州。词人是把徐州当做故乡,自叹不如归鸿,对徐州的眷恋感人至深。

3.实写所见之景,如隋堤”“水溶溶”“归鸿”“彭城、清澈的泗水等,词人即景抒情,依恋之情融于景中;结尾三句是虚写,词人在想象中把相思之泪寄给徐州,但却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如此虚写,使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目的是什么?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3.请就开头动词的运用加以赏析。

4.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解答:

1.描绘了一幅在多云转晴的春日里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目的是以乐景写哀情(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仰”)

2.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落花无言,也无法劝慰,更显作者内心的凄凉。

3.“字本义是争夺。这里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相啄泥越发热闹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主要运用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未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诗人听到它的啼叫也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答:

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比喻。以潮涨潮落比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及对二人友情的珍惜;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宽慰之情;还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

参考译文

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问讯钱塘江上,那西兴江边,曾几度映照夕阳的余晖?不必去思量古事今世,俯仰间昔人俱往物是人非。谁能像我东坡老翁,老来忘机恬静无为。记得西湖西岸,正值春山景色佳美,晴日碧空阴雨烟霏。料想诗人情趣投合,如你我者终属稀少。约定将来还东海,但愿谢公归隐素志莫相违,期君勿似羊昙,西州路上为我悲。

减字木兰花·琴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宫商:这里指曲调。

1.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2.词的下片,前两句写;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解答:

1.⑴

未动宫商意已传

2.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子规:杜鹃鸟;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

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11.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2.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解答:

1.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3.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

5.不一致。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6.C

7.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1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参考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①。新苞绿叶②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③。
香雾④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⑤三日手犹香。
【注】①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③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清泉:喻橘汁。⑤吴姬:吴地美女。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

1.“:吃惊、惊讶。: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
侧面: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阮郎归·梅词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答:

1.“在句中指代梅花,用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解答:

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

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解答: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赞扬了友人 的品格。(

2.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答:

25.淡泊、坚贞(借古井的波澜不惊,竹节的有气节、刚直不阿,表现友人的优良品格。)

26.示例一: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示例二: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这首诗上片的结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流露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答:

1.上片的结句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因此对名利的追求也是徒然劳神费力的。(答用典也可以。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石中火见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石火光中寄此身”;“梦中身语出《庄子·齐物论》

2.这首词的确流露了词人在政治上的苦闷情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一种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过眼云烟,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想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几时归去表明作者并不厌弃人生,只想功成身退,从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旷达。

定风波·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1.有人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解答:

1.“小红桃杏色切红梅的一个字,对应下片酒生微晕沁瑶肌孤瘦雪霜姿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对应下片休把闲心随物态偶作一词上下关连,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露红妆,以趋时风,却仍然保留雪霜资质——真正的梅格”。

2.通过刻画红梅既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表现了词人身处穷厄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同“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1.“幽恨终难洗中的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解答:

1.“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2.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身为宦游之人又身不由己的痛苦。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结合词的上片内容,分析词人在这片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请问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答:

1.在上片中,词人通过对蝇营狗苟世俗观念的嘲讽,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塑造了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望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

2.表达了词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感慨和旷达豪迈的情怀。

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

2.请根据上下文,分析在词中的作用。

解答:

1.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着一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

2.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参考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解答:

通感。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江城子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青帘:旧时酒店招引顾客的布招。

1.“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一句。

解答:

1.①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大雪景象,营造了寒冷的氛围,衬托了作者的凄冷与孤独。②酒家无觅处、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处境表现了作者的无助与寂寞。用引出下阕对故人的思念与赞识。

2.故人互喻,(答以雪喻人亦可)突出故人品格的高洁,体现了对敌人的赞赏和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行香子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杉、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杭州郊游。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梅雪飘裙,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B处处消魂,无论何处,伤心断魂。

C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诗人游览过的名胜。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诗人欣赏过的美景。

2.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达效果。

3说说这首小词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

4.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即过片)。

5.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解答:

1.B消魂是欢乐陶醉之意)。

2。答案示例:这是留在诗人记忆中的杭州美景,借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紧承前文的何人”“相忆,这里巧用景物作了形象的回答,使何人落到了实处,使情感有了附丽,别说那里的好友了,就连美景也在思念自己;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

3.答案示例:本词抒发了对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美景的热爱之情。本词既追念了与友人携手江村共赏美景、吟咏酬唱的欢乐情景,又抒写了故人不见,即分别以后的相忆相思;从而具体抒写出挚热的真情。

4.上阕: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下阕: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5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别来相忆,知是何人的诘问,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用拟人手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浣溪沙①

惭愧今年二麦②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馀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③。

【注】①本诗是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②二麦:指大麦和小麦。③锦薰笼:指瑞香花的别称。

1.“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在词中诗人是怎样描写瑞香花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解答:

1.“千畦细浪舞晴空”一句的“舞”,用拟人手法,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

2.诗人用描写瑞香花花色夭红,气如薰香,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和赏花的欢愉之

情,用对花的赞美衬托丰收的喜悦。

定风波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2.这首词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陈述。

解答:

1.运用了夸张(或通感)的修辞。她的歌声使人感觉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对柔奴“清歌”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歌声的清凉悦耳,也暗示了歌者高旷美好的心灵。

2.表达了作者对柔奴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也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自信、豁达、乐观的旷达情怀。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琼彝倒玉舟②。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解答:

1.运用了比喻手法:歌女的眉黛如山,酒后的醉眼流波。

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是

1.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3.《文心雕龙》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篇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解答:

1.词牌

2.C (实写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忆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情。

3.不仅增加了词句的音韵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