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分析及对策(好)

 尼古丁与茶多酚 2015-05-20

◆盛孝桂

联网是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压力和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因长时间过度使用网络,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等,造成学业荒废,情感淡漠,社会能力降低,抑郁和孤独感增加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在我国,已发现许多网瘾病例,青少年网瘾综合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也成为当前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剖析

  网络成瘾是网络自身、成瘾个体和外部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本身的特性具有致瘾倾向。从形式上看,网络具有无限延伸性、实时信息载体性以及辅助化智能拓展性等基本功能;从内容上看,网络具有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能满足人们的多种欲望和需求。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的三大特点导致用户成瘾,并提出ACE理论模型:AAnonymiyt(匿名性),人们在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说现实中不能说的话,而不用担心他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CConvenience(便利性),网络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操作键盘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网上游戏、购物、交友等,非常方便。EEscape(逃避现实),当碰到倒霉的事情,用户可以通过上网发泄寻找安慰。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快乐与放松心情。互联网正是以多种形式的诱导和授权增加用户的参与,使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达到自我超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第二,青少年本身成长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在满足了温饱与安全后的心理渴求。互联网给上网者以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青少年处于特定的人生成长时期,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这些特征使他们更容易留连于网络之中。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现实生活中受身心发展因素制约,青少年社会化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上存在困难,各种需要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满足了他们心理上的种种需要,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

  第三,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一是社会对网吧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这为自控能力差、人格不成熟的青少年提供了便利和不良社会诱导。据报道,我国无证和证照不全的网吧占总数的3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不少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非常淡薄,甚至想方设法诱使青少年长时间上网或上瘾。二是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偏差。如应试教育强调升学率和学科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控制能力等存在不足,造成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事物时,无法正确加以利用和适度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学校网站缺乏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精彩的未成年主题网站和频道,难以满足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需要,为青少年沉迷网络提供了隐患。三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大多数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尽其所能提供一切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变化,对孩子心理变化缺乏敏感性;要么给予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使孩子无法享受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而网络没有时空、地域、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约束,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宣泄途径和渠道。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扮演动机。青少年正处于生命力蓬勃向上、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敏感、渴望交流、寻求自我实现,但又自制力弱,缺乏有效应对生活应激事件能力的时期。他们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压抑和挫折,其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将现实中的无奈和软弱转移到网络中。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得到满足的青少年容易进入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从中扮演着现实生活所欠缺的某种角色,弥补现实中的弱势状态,以满足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欲望。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低责任性为宣泄压抑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在网上可以变换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转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上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弥补真实生活中亲情、爱情、以及潜意识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的缺憾。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成长期,学习压力大,课余生活单调,当青少年面临困惑与矛盾时,便会将现实中的无奈转移到网络中。由于扮演动机是生活在虚构世界里,长时间就会引起现实体验崩溃,意识状态变化,产生酩酊样的梦幻体验。这种体验虽然无用,却感觉轻松,能够避免现实学习中的劳累与烦恼,甚至在虚拟世界里有一种爽快奇异的体验,事实证明,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容易深陷网络而成瘾。

  第二,网瘾青少年现在时间定向人格特质。时间透视可以解释个体的心理行为发展结果。认为时间透视是测量个体差异的有效变量,未来定向占优的个体更有可能计划与监控自己的行为以便获得未来预期结果,然而现在定向占优的人比较容易关注现在,可能较敏感于当前情景因素。研究证明,现在时间定向与许多负面生活结果紧密相关,如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行为不良、犯罪与成瘾。现在时间定向注重享受现在,不担心过去与焦虑未来,并且不能延迟满足于形成目标。当个体的时间定向指向现在,情绪相关的目标就会变得相当重要。现在定向认知特征者多采用消极的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这种消极心态削弱了抵制互联网消极影响的能力,容易陷入网络成瘾中。网络成瘾者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现在定向占优特征远超过未来定向,其未来定向特征对阻止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作用不明显。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成瘾者基本上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做事没有计划,不会监督自己完成某项任务,大多采取现在定向的方式,满足于当前的情绪发泄,很少关注将来,未来定向的特征在他们身上体现较少。成瘾青少年即使关注未来,但由于网络成瘾对其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各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往往是感到前途渺茫,还不如享受现在,进而继续采取上网等现在定向的逃避方式。

  第三,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抑制作用。在自我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人们自我调节的三种与自我有关的过程之一,对自我调节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互联网使用效能感对于人们受益或受害于互联网使用也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感作为自我调节的重要变量,对个体网络使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计划监控能力越强,其网络使用行为就越可能控制适度,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小。个体能够从迷恋网络的阶段进入觉醒阶段,乃至最后达到平衡,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互联网使用效能感,尤其是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显然,那些只停留在迷恋阶段、不能觉醒的个体就缺乏减少伤害性互联网使用效能感。因此,减少伤害性互联网使用效能感在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感与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相关非常显著,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感和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都是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表现,可能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减少伤害性互联网效能感与现在定向呈显著负相关,与未来定向显著正相关,具有未来时间定向的个体可能倾向于未来的发展,做事有目标有计划,自我意识发展较好,使用互联网的效能则高,也就能够自觉抵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策略探讨 

  第一,引导上网动机,培养健康上网的认知态度。人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性,心身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对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对青少年应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首先使其“英雄情结”和偶像崇拜心理立足于现实和身边人物。同时,培养其自我实现的能力和积极自尊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将追求奇异、变化、强烈感觉的心理特征引导到运动、学习、科学实验等创新活动上。其次,学校和社会也应加速创设青少年课余活动空间和场所,充分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他们能在现实活动中表现与完善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在网络中所感受到的快乐。其三,学校适当开设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注意上网心理卫生,并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和行为要进行适当限制和监控。最后,社会要适当引导互联网娱乐,尤其是发展健康时尚的网络游戏,缔造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绿色环境。

  第二、强化自我调节力量,提高减少伤害性互联网使用效能感。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成长期,自制力薄弱,自我意识等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矫治网络成瘾者首先要从培养其自我意识做起,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青少年自控力的意志品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加强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认清自己的现实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可采用自我调节模型来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调控网络使用行为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设置对可能自我的目标期望以及树立适度的自我意识,提高其减少伤害性互联网使用自我效能感。

  第三,提升心理应激能力,构筑人际关系良性互动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少年心身发育蓬勃,充满感情幻想,他们期待人际关怀。因此,建立良性人际互动关系,训练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培养真情实感的人际交往兴趣,多组织有益的社会或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体能等方面得到实际锻炼,促其感觉活跃,清醒、丰富,不再封闭于“网”的意念中。因此,首先,父母将良好的亲子关系浸入子女的人生,与青少年建立“共感”,主动与青少年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民主开放的亲子互动关系;其次,提升青少年的合作意识、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性训练和指导,包括与同学、异性朋友、老师及父母等关系的交往训练,使之摆脱逆反期的对立心理,构造同心圆的人际关系;第三,对子女上网进行必要的条件约束,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以学习为主的上网行为,培养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刘长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