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文化漫谈

 七里山人 2015-05-20
《地名文化漫谈》

  

宜兴古称荆溪,历史悠久,山水江南,钟灵毓秀,许多雅风古韵,民俗情趣,都在地名中展现,地名文化已经成为一道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地名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变迁的记载。宜兴自秦朝建县以来,已经有2200余年的历史,地名的变化,无不打上历史的印记。宜兴在秦朝建县前称荆邑、荆溪,建县时称“阳羡”,这些地名反映了本地的地理特点。阳羡从荆溪而来,如果不知荆溪就会觉得取“阳羡”二字有点突兀。水之北为“阳”,“羡”衍相通,为丰饶衍沃之意。正是因为“荆溪”之水,水北为平原沃野,水南为山地丘陵。这是宜兴的地形特点,所以取阳羡为县名也就顺理成章。依照地理特点为地方取名,是各地取名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取“阳羡”为名,也有政治原因,作为统一中国的秦国人,不愿意看到任何前朝遗迹,而“荆”正是楚国的记号,楚子又称“荆子”。宜兴曾先后属于吴、越,战国后期荆溪属于楚国,这个“荆”的痕迹是不允许留下的,取阳羡正合适。阳羡在字面上虽不见“荆”,但如果没有荆溪水作为根源,作为依托,又哪来“阳”,哪来“羡”?以“阳羡”为名正式建县以后,宜兴古代的行政区划也就相对固定。

秦建县约530多年以后,至西晋,宜兴因周玘三兴义兵帮助朝廷平定江南叛乱,皇帝颁诏,设立“义兴郡”,统辖阳羡等6县,辖区包括现在的浙江、安徽及阳羡县周边地区,这是一次宜兴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大规模调整,也是一次因为政治原因而取的地名,“义兴”作为宜兴的前身赫然登场,宜兴从此就打上了忠义奋发之乡的历史印记。至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为避讳,义兴正式改称“宜兴”,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地名,沿用至今。其间虽有局部变动,如称鹅州及清代分设荆溪县等,作为地名“宜兴”已经存在了一千余年。宜兴地名的变迁,包含宜兴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过程。

宜兴地名是丰富多彩的,山河湖荡氿,城乡街巷桥,无论是自然地理实体,还是人工建筑,都会有一个显示地方特点的名称。如铜官山、架弓山、章山等,与古代的传说有关。太湖、滆湖为宜兴面临之巨浸,也与地理特点有关。宜兴的河,有许多是自然实体,其河名也是约定俗成。有些河是人工开挖,为了纪念主持开河,造福百姓的带头人,河名就冠上他们的姓名,如蠡河、后袁河、孟津河等。许多渎港,也冠以姓氏为名,如徐渎、赵渎。横塘河、塘河为人工运河。“塘”即堤,开河挖出的泥土筑成堤,堤可以防洪水,亦可筑成河岸道路。宜兴有名之荡有30余个,都山荡、钱墅荡、徐家荡、马公荡、临津荡、阳山荡、莲花荡等。荡名与历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关。“氿”为宜兴独有,一般来说水面比湖小,比河荡大。 “氿”也指众多溪水,南山众多溪水汇聚于此,于是称氿。东氿、西氿,是宜兴城边的两坛“酒”。

宜兴城镇街巷、乡村桥梁地名的来历,包含了百姓的爱憎和喜怒哀乐。轶事掌故,穿插其间,不时闪现文化的光芒。有许多地名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主体,这些更增添了宜兴地名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地名也因此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宜兴有四千多个自然村,许多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古村落散落其间。其村名就能道出一段历史。徐舍邮堂五牧村,有“汉五牧”、“唐五牧”之说,这个村的蒋姓氏族中,分别在汉代和唐代,出现5个州牧级别的官,所以叫“五牧村”。因为州牧与家乡往来书信多,官府在此地增设了驿站,称“邮堂驿”,这也就是后来的“邮堂乡”的来历。宜兴叫圩(读于)、叫渎的村庄很多,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如天生圩、旧圩。“圩”字在宜兴读音中保留了古音,这个字本来就读“于”,《康熙字典》、《辞源》都注“于”音,四周高,中间低称之为“圩”,孔老夫子就是“圩顶”。宜兴的圩田就是四周高,中间低。还有叫“里”(宜兴话读勒)的村庄,如湾里、飞里、塘门里等,“里”是保甲一类的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其负责人称“里胥”。这个行政制度在历史上消失以后,那“某某里”作为地名就保留了下来。有些村庄因为有明显的标志物,看见什么就叫什么,如桃溪、棠下、桑园、大树下、毛泥塘、闸口里等。还有些村庄冠以姓氏,张渚、周墅、蒋家村、徐坝、杨家村等,大概是村中住过某姓人家。这类地名也能反映出姓氏宗族的分布情况和迁徙过程。还有些地名以方位为名,南村、北庄、东塘圩等。

许多宜兴街巷地名的来历,听起来就像一段雅俗共赏的民俗风情史话。周铁桥是太湖边的古镇,相传周朝时设铁官于此,始称周铁。但是百姓更愿意听的是,有一对在横塘河边打铁为生的夫妇,几乎以一生积蓄,在横塘河上造了一座桥,方便乡亲们来往。铁匠姓周,为了纪念这对夫妻,所以桥名“周铁桥”。和桥镇是塘河边的水陆码头。相传古时候这里有三兄弟为田产纠纷要到城里打官司,坐在船上看到一只甲鱼,二个弟弟捉来要烧了搭酒吃。大哥说,这只甲鱼是“蛇叠鳖”,是火赤链蛇变的,有剧毒,不能吃。二个弟弟开始不相信,大哥把甲鱼挂在桅杆上,一会儿真变成了火赤链蛇,弟弟始信是大哥救了他们。于是化解了仇恨,不去县衙门打官司了。三个兄弟和好后就合力造桥,众乡亲帮助,在塘河上造了三座桥,就叫“和桥”,后来,镇也就叫和桥镇。

宜兴的许多地名,包含了民间老百姓的朴素感情,充满着劳动人民的俗世情怀。西渚亳阳有座长工桥,因为三个长工辛苦集资造桥,为了纪念他们,桥名长工桥。和桥镇也有长工桥,那里原来叫永昌桥,因为过去长工们都是在那里拿根扁担,扁担上套根担稻绳,在桥头等主顾,久而久之,那里也叫“长工桥”。解放后,又称劳动桥。宜兴长桥东面也有一顶劳动桥,那是解放后造的。

地名中包含有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如红塔洋荡湖有七十二个半边胡子的传说。那里有一伙强盗买东西不付钱,欺压百姓,你去找他,一看都是留的“半边胡子”,找不到人,这伙人太坏了。观音娘娘来一试,果真如此,就踏沉了半边胡子住的地方,后来成了洋荡湖。杨巷新芳塘门村有“白鱼朝娘”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村上一户财主家的童养媳到河边治鱼,她看见一条大白鱼还是活的,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大白鱼放回大河里。回家后财主见没有了一条大鱼,就毒打这个“养孝媳妇”,结果被活活打死。原先塘门村那里有个大闸坝,上连曹家塘,又通着黄土山、安乐山,到发黄梅水时,山上水冲下来,总看见有条大白鱼带着成群的鱼子鱼孙,逆水而上。大家讲,这是大白鱼来朝拜童养媳来了,来报恩来了。无独有偶,周铁地区也有类似的白鱼朝娘的地名传说。又如祝陵,“祝”是祈愿祷告之意,“陵”是高地,也是祈愿求雨的地方。相传祝英台殉情后葬于此地,于是有了祝陵的地名。

地名也是千百年来地方文化的结晶。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来过宜兴,他们也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如梁代文学家任昉,在宜兴做过太守,颇有德政,百姓怀念,他到过的地方就留下了纪念他的地名,如任墅、彦升桥、任公钓台等。丁蜀镇蜀山,原名独山,因大文学家苏东坡来此,思念家乡,看看这山与家乡的山差不多,说“此山似蜀”,于是独山改为蜀山。民族英雄岳飞在宜兴留下了他最早也是最多的军事斗争遗迹,如新街百合场,相传岳飞在此与金兵大战一百余合,因此叫百合场。还有岳堤、营盘等,都是因为岳飞来到宜兴而产生的地名。

有些地名,相对来说是指一个区域,如宜兴城里的“长桥头”,实际指以长桥为中心的一块地方。长桥又称蛟桥,最初东汉袁玘造的桥比较长,所以称长桥。又因为周处斩蛟、苏东坡为蛟桥题词等,这地名文化渊源深厚。过去宜兴风情,进城不走到长桥头不算真正进城。宜城西珠巷,原名“西撒珠巷”。清顺治初,崇祯皇帝的三皇子逃到宜兴,藏于白果巷路家“天香阁”,清兵来抓他时,他在路家掩护下,边撒珍珠边逃命,终于脱身。于是这条巷就称为撒珠巷。一条小巷的名称,居然与朝代更替有关。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确有历史依据。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以及旧县志中都有三皇子来宜兴的记载。长桥、西珠巷等也是宜兴街巷地名文化的[s:108]之一。

宜兴的地名文化中,一些地名用字非常特别,很有特点,湖滏的滏(父)、西氿的氿、函山的函(呕),阳旵的旵(灿)等,其中有些是宜兴独有的地名用字,这些独有的地名用字也反映了宜兴悠久的历史合丰富的文化。(注意,括号中的字是读音,有两个字打不出来,要造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