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宜兴的遗址遗迹

 净名斋主 2017-08-31

1、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坐落于宜兴丁蜀镇蜀山之麓,画溪河东畔。始建于宋代,为当年大文豪苏东坡居住和讲学之所。据《宜兴县旧志》载,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得神宗诏旨,准定居宜兴。是年五月,苏轼携全家来宜,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称为“东坡草堂”,亦称“东坡别墅”,大约瓦房、草房夹建。后苏轼被放逐岭南、琼海时,将子孙安置在这里。苏轼卒后,其子孙北归,房舍遂荒废。元代经修葺改为“东坡祠堂”,后又为僧舍。明代弘治年间,工部侍郎、宜兴人沈晖捐地30多亩,在原址扩建为“东坡书院”,作为文人学士例行集会,缅怀先贤之所。清代又几次重修并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

现在见到的东坡书院,主要为明清时期的风格。整个建筑格调可以用古色古香来形容。书院共有四进,每进七间。大门两旁卧有石刻狮雕,门楼顶端有横匾“东坡学校”,是清翰林唐文治侍郎的手笔;走进院门,一条砧石大道直通第一进厅,两边绿树成荫,左边桃园,右边山坡上,松柏参天,湖石玲珑,坡上池中一怪石,状似牛,取名“石牛池”,“牛”身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字。从大道向前走,有一长方形的石池,池水系蜀山山涧水流淌积聚,清冽见底。池上架一石桥,石池和石桥均有动物石雕,玲珑精美。跨过石桥,是一片天井;第一进正屋挂有“东坡书院”横匾;第二进屋朝南的墙门上高悬着“东坡买田处”和匾额,也是东坡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三间飨堂,结构严谨宏伟,可容纳三百余人。特别是中间的神座朱漆贴金,镌刻精致,此乃名匠之作。飨堂东面为两间二层楼,为书院教员住处;西边两间大房称“湖山拱秀”厅,系同治、光绪年间任浙江巡抚任道所书,这个厅是当年作为聚会议事的地方,因此建筑甚为讲究,屋前两个花篮形椽头,雕龙画栋,颇为华丽。第三进前的大天井中有东西相对厅,庭中有桂花树两株,左为金桂,右为银桂,树龄均已百年以上,每年到农历八月桂化绽放之时,整座书院,飘散着沁人的芳香。这里地势渐高,沿石阶走入第三进;这个厅有两块横匾,先是“讲堂”,仍有任道手书,后面是“似蜀堂”,是眉山杨能格手笔。“似蜀堂”比“飨堂”高大,具有结构古朴,深奥厚重的风格。这是东坡书院主要建筑中最美好的。“似蜀堂”东面是两间平房,西面一座北向山厅,有一个天井。“似蜀堂”的屏门后面左右各有一个耳房,又在“似蜀堂”前的大天进两侧各建厢房,东西相对,气势非凡。由此再进,地势愈高,因为是由蜀山山麓开出来的地盘。通过天井,再由石阶走上去,便是东坡书院的最后一进。这里有楼房七间,登楼南眺,街景、河流、田野渐次展开,一目了然,抬头望东,浩渺的太湖在望隐约可见点点白帆……

东坡书院作为宜兴最古老的书院,培育了大批人才。近现代,东坡书院旧址先后创办了东坡小学、东坡中学,为国家培育了大批英才。从东坡中学走出去的,有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有著名作家葛琴,有戏曲大师阿甲,有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吴浩青等。据不完全统计,从东坡中学毕业的学生中成长为知名专家教授及高级工程师的人才达数千人。

1989年,东坡小学从东坡书院中整体迁出。2002年东坡书院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丁蜀镇人民政府筹资500余万,历时两年对东坡书院整体修缮,收集并陈列苏东坡的有关史料实物,向社会开放。

(省文物保护东坡书院刻石)

 

2、东坡海棠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应同科进士单锡、蒋之奇之邀,多次来宜兴游历,并作卜居终老打算。宜兴闸口永定里邵氏,为宜兴之望族,邵梁于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考中进士,子邵刚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考中进士,邵刚堂兄弟邵潜与邵材于熙宁五年同科考中进士。邵氏一门,科场连捷,声名显赫。但邵氏一门,素仰苏轼才华,过从甚密。邵梁之子邵民瞻,性格豪放,不喜科场,对苏轼极敬仰。苏轼每次来宜兴,他都热情接待,伴随周侧。“乌台诗案”后,苏轼从汝州来宜兴,士大夫怕受牵累,不敢与苏轼交往,独邵民瞻形影相随,从学东坡,还帮助苏轼在湖边的塘头村(今和桥镇南新街)购得一处田庄。邵氏有一花园,颇具规模,构筑精巧,花木扶疏。邵民瞻曾邀苏轼游。苏轼为其手书“天远堂”匾额。据《宜兴县旧志·遗址》载:“邵民瞻居在邑东北永定里,苏轼至宜兴,民瞻从之游。东坡归阳羡,词有:‘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句,因即以‘天远’名邵氏之堂,为手书匾”。

元丰八年(公元1085),苏轼再次来到闸口天远堂,将蜀中携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远堂”匾亦遭损。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7),邵民瞻外甥鲁钊重建天远堂,按残匾重新勾摹,镌成新匾。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自右至左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为“眉山苏轼书”,下钤“德寿”白文方印。匾长2.26米,宽0.72米。

1952年,苏轼手植“西府海棠”主杆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杆,叶茂花盛。1982年,邵氏后裔邵伯堂奔走呼吁,宜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周围建围墙,辟为海棠园。请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为其题额,沙曼翁书作楹联,并在西北角建两间平房,内悬“天远堂”匾额,并陈列苏东坡在宜兴的史料。1983年,东坡海棠园被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3、阁老厅内《楚颂帖》碑刻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此为闻名于世的苏轼《楚颂帖》。此帖为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八行,共68字,现藏旅顺博物馆。

苏轼才气横溢,诗词、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文为时人跟踪搜集,即出即刻,风靡于世。为此,苏轼也吃足了苦头。苏轼的书画也堪为一绝,每一手迹,均为时人珍藏。《楚颂帖》尤与诸帖不同,后世以为奇玩。自宋至元,题跋者有9人。《楚颂帖》一开始落入何人之手,已无从考证。明代,文徵明看到《楚颂帖》真迹,并作跋云:“……予往时尝蓄石本,比在滁,始得观于太仆少卿李公所。其先藏金陵张氏,李以十四千得之,尝欲归阁老宜兴公,未果而卒。卒后宜兴与托家君寺丞致之,凡留予家半藏。盖宜兴公以其故乡事,致意特勤,石本即公所刻,无毫发失真。”文徵明在跋中提到的“阁老宜兴公”,即明代贤相,宜兴人徐溥。徐溥(公元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宜城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公元1492)为首辅(宰相)。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世人尊称为“徐阁老”。徐阁老素爱东坡墨迹,况且《楚颂帖》又是写东坡欲归老宜兴、买田种橘的故乡之事,所以徐阁老分外珍爱。滁州李少卿重金购买《楚颂帖》真迹,本欲归送徐阁老,无奈人亡事息,后在文徵明的帮助下,获文徵明所藏石本帖,便刻于徐溥告老还乡之后新造之“阁老厅”。至今徐溥刻本仍存,且保存比较完好。

阁志厅于1985年公布宜兴县人民政府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4、祝陵玉带桥

玉带桥在今宜兴市善卷洞祝陵河上。《宜兴县旧志》载:“玉带桥,在县西南六十里祝陵埠,相传苏文忠公捐玉带助建。”玉带桥始建于宋代元丰年间。苏东坡时卜居宜兴,过祝陵河,苦等多时,才由罱泥船渡河。他念当地百姓往来之不便,身上又无钱,亦无值钱的东西,唯皇上赐的玉带才值些钱,于是毅然捐玉带,助乡人造桥。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之德,名桥“玉带”。

玉带桥为单孔拱桥,青石、花岗石混砌,长17米,顶高3.8米。桥孔净跨5.8米,桥上有扶栏,栏柱顶刻莲花纹。拱内有铭石两块,字迹已模糊不清。199611月,玉带桥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5、苏亭

苏亭在宜兴城庆源门外西氿边。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九月下旬,苏轼到宜兴,曾舣舟庆源门外,为求书者题云:“早发宜兴,饮酒一,醺然竟醉。置拳几上,垂头而寝,不知舟之出门外,泊于庆源,究观风味,使人千载想象。”后人在此建“苏亭”纪念之,后废。民国初年,邑人储南强先生在北门外三里桥重建。

 

6、楚颂亭

宋元丰七年,苏东坡意欲卜居阳羡,终老宜兴。是年九月间,东坡又一次来到宜兴,有回家一样的感觉,便写下了著名的《阳羡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落款的时间是元丰七年十月二日。然此事终究未成,苏轼再次被召入朝为官,旋又流放至海南,后虽遇赦北归,拟欲再居宜兴终老,然海南北归当年竟客死于常州借居所中。

苏东坡素爱阳羡山水秀丽,民风淳厚,然遗憾的是种橘筑亭之事终于未能如愿。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了其心愿,在东氿之滨,筑“楚颂亭”。据《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九·古迹》记载:“楚颂亭,在明溪,宋中书舍人董寓阳羡所筑,成苏文忠公志也。”亭内刻坡翁手书《楚颂帖》。

“明溪”在何处?谓“东溪”(即东氿)近城处。因其溪水宽阔明净而称之。《宜兴县旧志·山川·溪河》载:“荆溪在县南,以近荆南山而得名……唐杜牧尝筑水榭于是,溪水之上宋苏轼又欲买田种橘其间,盖山水至为佳胜。”

其亭早圮,仅存记载而已。

 

7、苏轼蛟桥题额

苏东坡酷爱宜兴山水,亦十分敬仰宜兴先贤。周处就是坡翁敬仰的人物之一。周处是晋时宜兴人,少时不修细行,宜兴父老以南山中白额虎、长桥下蛟龙和周处并称宜兴三害。后周处射虎斩蛟,改过自新,效命国家,战死疆场。从此,周处的故事历代传颂。苏东坡曾在诗文中多次写到周处:“荆溪父老愁三害,下斩长蛟本无赖。平生倔强韩退之,文字犹为鳄鱼戒”(《次张秉道韵》),“临风慨想斩蛟人,长桥千载犹横跨。”(《踏莎行·荆溪写景》)。诗句中表达了对周处除三害的豪然正气的感佩之情。元丰年间,苏轼到宜兴,地方官员请苏轼为长桥(当时名“欣济桥”,又名蛟桥)题名,苏轼根据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欣然题“晋周孝侯斩蛟之桥”刻石立于长桥旁的碑亭内。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苏轼自海南归来,贫病交加,卒于常州借居寓所。然苏轼的文章仍在禁锢之中。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九月,朝中反对苏轼等人的党人上书申禁苏轼等人文章。次年四月,皇帝下诏毁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人文集,此便为历史上有名的“崇宁禁锢”。苏轼所题蛟桥之碑,被沉水中。宋绍定年间,浙江天台谢采伯的儿子谢奕修任宜兴县宰,将家中所藏东坡手书“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携来宜兴,重新刻石立碑。是为“十二字碑”。清康熙元年(1667),拓浚城河,修葺长桥时,河中石碑复出,存于周王庙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重修长桥,将两碑分别嵌砌在桥南堍石阶壁中和东侧桥栏壁内。

1970年,为拓宽城中道路,蛟桥被拆毁,东坡所题两碑不知所终,仅存拓片;2005年重建蛟桥时,根据拓片将苏东坡所题十二字桥铭重新勒石,置于桥北碑亭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