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论》修改稿

 温泉源春图书馆 2015-05-20
《诗论》修改稿
文章来源:中国诗赋网        访问量:1261        作者:崔思军        发布:崔思军        首发时间:2011-4-17 3:24:2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诗论 诗人 诗韵 诗意 个人意义 社会意义 朦胧诗
编语:

       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经常看到: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我们知道,许多读者喜欢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审美”的。诗歌是一种高度精炼的文学体。诗歌的“美感”几乎是每个作者首要追求的,“美感”可以从“柔美”到“壮美”,其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感染力。“柔美”不失积极向上;“壮美”-大气而不张狂。

       我把产生诗歌“美感”的要素分为:“画面元素”,“意境元素”和“文字元素”。我已在上文里简单提到了“意境元素”--联想和想象,“文字元素”也较容易理解,这里就多说说“画面元素”。

        由于我对电影剧本有些研究,对电影中的画面和人物动作很敏感(电影剧本主要是描写画面和人物言行的一种特殊文学体)所以,在写作诗歌时,特别注重强调诗歌中的“画面”描写,使其具有“动画感”,有时也留意诗歌中的“色彩”调配。我觉得,诗歌中“画面感”越强就越能让读者产生“美感”。我们常说“诗情画意”,我把它诠释为“诗情有画意”。

         我把诗歌“画面元素”又分为:“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

       “静态元素”主要包括:人,物,景,地,色,声,数字及符号等,可简单理解为“名词”。

      “动态元素”是指:使“静态元素”“活动起来”的元素,可简单理解为“动词”。

       要使诗歌中的“画面”有美感,不但要选好“静态元素”,而且要善用和多用“动态元素”,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就是个好例子,一个字既把“画面”描活了,“意境”也出来了,“低头思故乡”,“回眸一笑天地慕”中用了多个“动态元素”。再看个例子:这是杜甫的一首诗。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描绘了四幅不同的画面,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色彩鲜呈,文字优美,意境悠远。前两句的“鸣”和“上”更是使画面“动”了起来。当然,一首诗也可只描写一个画面或多个句子描绘一个画面。

        这篇小文,我没做什么深入研究,仅是自己写作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一方面想与朋友们多交流,另也希望能提供给大家一点思考与借鉴。欢迎诗友们提宝贵意见。

附一:浅谈诗歌意境

         这里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诗歌“意境”的看法。意境是诗歌的魂,是诗歌美的根源。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意境”是“意”和“境”的组合,“意”就是诗歌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就是表述的空间。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就是:作者表述的思想,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联想”和“想象”是“意境”的关键。意境有大小,联想和想象有多有少。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物和景来表达情感,我们常觉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体诗歌美的所在。现代体诗歌,弥补了古体诗抒情(表达思想)的不足和局限,但在诗的“意境”方面则显出欠缺。注意的是,“晦涩”和“朦胧”都不是诗歌美和意境好的追求。如果诗文让读者弄不明白或者需要读者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读懂,诗歌就很难让人产生美感,意境的营造上也难让读者产生有效的联想或想象。如果在诗文里有些让人‘难懂’的句子,解决的办法是在下面的诗句做些进一步的描写或说解释,也可以用注解方式说明。一般认为,‘常中出奇’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意象里写出好句为最上。

      诗意一般是指自然流畅的诗歌意境。看两个例子:“雨带清馨零乱了春的韵脚,随风叶落秋曲空山轻敲。”和“兜里的信念沉淀成春泥,在一个没有花的季。”后面的这种诗句表现方法是很多现代写诗的人常用的。我们常说什么什么很有诗意,即景说出,或者背出一两句诗,几乎很少有人用现代‘朦胧诗’的。我并不是要否定朦胧诗或者说朦胧诗不好,其实诗词中的意境很多都是很朦胧的(朦胧要掌握好尺度),但是现代诗歌的写法,大多数人都按照‘朦胧诗’这种方式写,就显得诗歌太单调了,读起来也让人乏味了。诗歌,也包括古体诗的表现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你也可以想想什么才是好诗句。

      评价一首诗或诗句不一定非要用意境好坏去衡量,也可以说‘有诗味’。所谓‘诗味’主要是指有诗歌的特点,即‘言简意赅,夸张,富于想象力,意犹未尽’。

      人生的突破是境界的突破,诗歌也是一样。诗韵是说一首诗或诗句反应出诗歌特点的程度。诗词读之不腻为有韵;读之令人叫绝为有神韵。

附二:

      说说写诗。我也是边学边写,这里随便谈点自己的观点,以和大家交流。

      有人说,诗歌的意境已经被前人写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想出好的了。我觉得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总的来说,诗歌的意境是永远发掘不完的,不然的话,文学也就该消亡了。诗歌意境的发现,一方面需要生活的积累,另外就是不断地思考。有很多诗歌,文辞,韵律都很好,但读后常常没有什么感觉,主要的问题是诗歌的意境没有新的突破,多数诗歌里的意境用的是现成的或者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如何去构思诗歌中的意境呢?一方面要去想出新的意境,一方面去在旧的意境里去想出新鲜的表达。想出新的意境就是新的灵感来了,我觉得多用心去构思就会出新的灵感;那如何从旧的意境中去发现新鲜的意境呢,举个例子,疏影和寂寞是常见用的意境,是不是可以去构思成这样:月归疏影稠,寂寞云单行;再有,见到‘人约黄昏后’这样的情境,可以去想‘雨约黄昏后,’‘春约黄昏后’等等,我觉得,如果能用其他的办法写出寂寞,就尽可能在诗歌中不用‘寂寞’这词,也就是说,对大家熟悉的意境尽量不要直接用。

        诗歌最重要的地方,我觉得是诗歌中的情感把握。太多的修饰和雕琢会降低诗歌情感的表达,把握好诗意和直白的比例是写诗的一个技巧吧。再说一点,现代诗歌中,想象力过度是新诗人比较容易出的问题,他们把写诗看成了智力的比赛了或者说智力的游戏了。我认为,诗歌-情第一,字第二,巧第三,而三者都离不开意境的展示。

       谈点‘诗歌距离’的看法。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产生的‘诗距’相对比较小。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词(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古代和现代诗歌),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当然即使是近代和现代诗,很多诗歌也有这种疏远感觉。那么,如何才能让读者缩小‘诗距’呢?我想,首先要从作者这方面下功夫,要做到‘观察细,感悟深,描写精,叙述准’。

        这里再说说诗歌的‘无病呻吟’。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人是在故意贬低写诗的人,而有些则是指出了诗歌的问题。‘无病呻吟’的问题,我想是因为诗歌修饰,雕琢过度,降低了读者对情感的理解,再有就是作者在诗歌情感的表现上把握不好,让读者觉得作者只是在写文字,使读者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写古体诗词的人,模仿古人的痕迹过重也会让读者觉得是在‘无病呻吟’。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想想什么诗或诗句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什么样的诗人最受人喜爱,写诗就向这个方向努力一定不会差,当然,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更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才华。顺便说一句,诗歌创新是诗的最重要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诗歌。中国诗歌的辉煌,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如何去创新?简单举个例子,别人用平声韵角,而我用仄声韵;别人写格律,而我尝试不用格律写或改变格律。再有,诗歌的题目选材对写作的创新极为关键,新意的题目常会有新意的思维。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一谈诗歌就说‘诗言志,’我认为应该说成‘诗可言志’。诗歌是精炼的文学体,文学主要是用来描写人性的,诗歌当然不应例外。人性里最主要的是情爱,伤感是人性中的主调,这或许是因为资源和人的禀赋等原因,人类无法获得最大和完美的满足,所有说文学中也可以说诗歌里伤感是主流,有人说:“快乐只有一种,而伤感却是千千万万种。”“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也是这个道理。

        诗是学问,是言志,是抒情,是记景。无学则才庸;无志则人庸;无情则心庸;无景则字庸。

        文字或者说诗歌根本上说是不应有国界的,比如,能反应普世价值和根本人性的诗歌。写作可以产生崇高感,高尚感,这样的感觉比快乐感有更高的精神层次。超越文字,轻松自在。

       附三:

       这里简单谈谈诗人。在中国诗人的地位在人们心中总体上是非常高的,可以说什么人都倒过,而诗人却倒不下来。什么是诗人?我想从这个角度说:诗人是闲人,是悟者,是情圣。诗人应该是悲天悯人的,文字主要是用来诠释人性的。

        只要你想成为诗人,就一定能成为诗人。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是诗人?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要有一定量的诗歌(80首以上吧)

          2,横向比较各有长短。(与当代写诗的人比较)

          3,纵向比较各有长短。(与历史上写诗的人比较)

        这里面,自我评价很重要。诗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文精神和责任感。灵感来自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伟大的作品,一定反映出伟大的情感。

        国学里,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诗歌。中国诗歌比较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理想,现实,美,艺术,人文的综合体现。中国是诗的国度,尤以古诗词博大精深,美轮美奂。在当代的中国不会写古体诗是有愧于诗人称号的,而只钟爱旧体,忽视新体诗,我发现几乎很少有人敢称为诗人,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写古体诗的人要与中国的古人比较,在现代的语境下要想超过先贤,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如果加强对古体诗词方面的创新,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创作,书写模式(例如,配以文字变化,图片,色彩等),我想,超越古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再说一点,写诗可分成‘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以我自己的观察,大多数的诗人或诗歌爱好者写诗是为‘个人意义,’也就是说为自己而写,注重的是个人的感受和情感释怀;‘社会意义’是说写作是为别人而写,注重宣扬自己的思想,理想,审美趋向和对人性深处的挖掘。现代网络使诗歌和文学网站大量增多,这对写诗从单纯的‘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延伸提供了一个大的良好环境,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及超越传统写作模式的平台,我想,在今后不久的将来,中国诗歌的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篇小文已经登在我的博客(www.phisi.blog.sohu.com ) 日记分类-诗歌浅谈里,欢迎有时间来做客。也欢迎来我的榕树下的诗歌集:http://www./book/5070528.html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条】
推荐理由:
文章糸统严谨,规范科学且通俗了当,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手法,作了精确的点面产述。适合中国的诗学审美承传和发展方向,诗论指出的“诗歌-情第一,字第二,巧第三,主张从‘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发展”是《诗论》文章的精髓,是非常有营养的菜谱或良方。谨些推荐阅读借鉴。 文章糸统严谨,规范科学且通俗了当,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手法,作了精确的点面产述。适合中国的诗学审美承传和发展方向,诗论指出的“诗歌-情第一,字第二,巧第三,主张从‘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发展”是《诗论》文章的精髓,是非常有营养的菜谱或良方。谨些推荐阅读借鉴。——生命的石头
加精理由:
文章糸统严谨,规范科学且通俗了当,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手法,作了精确的点面产述。适合中国的诗学审美承传和发展方向,诗论指出的“诗歌-情第一,字第二,巧第三,主张从‘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发展”是《诗论》文章的精髓,是非常有营养的菜谱或良方。谨些推荐阅读借鉴。 文章糸统严谨,规范科学且通俗了当,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手法,作了精确的点面产述。适合中国的诗学审美承传和发展方向,诗论指出的“诗歌-情第一,字第二,巧第三,主张从‘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发展”是《诗论》文章的精髓,是非常有营养的菜谱或良方。谨些推荐阅读借鉴。——生命的石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