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知识讲谈(继续添加中……)

 仄仄平平 2015-05-20

第十二讲     五律之起句兴合句比的写作方法及其他

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五律的相关内容。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五律的基本写法,我们简单回忆一下。
起句要如何写?(起句不能起的太满,不要铺陈太多)尾句呢?(要做到笔尽意不尽)还有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不可相隔太远,以及炼字的重要性。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一下韵律注意的问题和起句兴合句比的写作方法
【一】韵律注意的问题
第一:尽量避免白脚字撞韵与挤韵
1》撞韵:
所谓“白脚”就是指格律诗中不押韵句子的尾字,拿七绝为例
七绝中就是指第三句以及不入韵的第一句的尾字。白脚字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与本诗中韵字同韵母的字,从而达到音韵的完美,否则就是犯了所谓“撞韵”的禁忌

例如:
心清修做一游仙,万里随风化雨烟。
常结清风闲渡雁,更为风月赋清弦

第三句白脚字“雁”与押韵字“仙、烟、弦”韵母相同,这就是撞韵了。应该尽量避免。

但也有撞韵的古诗,却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2》挤韵:
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例如: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这里又涉及到两个新名词:死韵和活韵 简单地说一下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之所以给大家介绍韩愈的这个撞韵的例子,是告诉大家撞韵尽量避免的。我们初学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有限,所以一定尽量避免撞韵与挤韵。

第二:尽量避免同声同韵字在同首诗的韵字里

绝句 律诗 。在选择韵韵字时两个相临的韵字应该尽量避免用同声母的韵字相押,(也就是连韵)这个要求同样的为了追求一首诗的声韵的完美。
举例:
去岁初冬始学诗,恰逢兰芷盛开时。
如今诗路略知晓,笑怨幽兰不吐枝。(一二句“诗、时”两个韵字属同声同韵,读起来语感略显呆滞,能避则避)。

【二】再谈起句兴与合句比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
最早提出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最早给予解释的是后汉的郑众,他做过大司农的官,因称他为司农。他注《周礼》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用物来打比方,兴就是用物来寄托。
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篇,才对比兴作了专门研究。他先从六义讲起,六义就是风、雅、颂加赋、比、兴。风、雅、颂是三种音乐上的分别,赋、比、兴是三种写作手法

他指出“比显而兴隐”。像“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叶)”是比喻的词,“面”和“眉”是被比的东西,所以比喻是很明显的
兴是暗比,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相传雎鸠这种鸟,有一定的配偶而不乱,用它来起兴,暗比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那只是暗比,隐而不显。

又《鹊巢》;“雏雀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这女子出嫁),百两(百辆车)迎之。”相传鸠鸟也有一定配偶,用来暗比这位新嫁娘具有贞一的品德。这种暗比,不点明不容易清楚,所以要经过注释才知道。比是比附,取一物的某一点来打比方,如取柳叶的细长来比眉。兴是兴起,用一物来引起情思,这种比拟是隐微的。
比和兴原来是分得很清楚的,即“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但发展最后,比兴要有寄托,这时候比兴已经合二为一了。
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简单地讲:
兴:通过一件事情你联想到另外的事情
比如:“风寒”想到“梧桐落”于是你就可以写个句子“风起梧桐落”,起句要兴,就很美。直白了就不美。
比:就是比喻 这是写好合句最重要的因素。
经验告诉我们
1:合句的比 比的不够 诗就逊色

2:用情比 远不如用景比效果好 还可以情景交融的比 要叫读者的思维延伸到句号后面。。。。
3:合句千万别直白 合句千万别写总结 合句千万别打油凑字。


【三】举例说明古人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王维的《观猎》:

<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DIV><DIV align=left>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初一入眼,即知其意,起联就点出了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闻其声,再叙其事,笔势轩昂,力若千钧,写的相当有气势。我在以前的诗之章法讲座中,对起承转合中的“起”做过多种形式起法的介绍,这就是所谓的“明起”,起句点题,简单明了,这样的起法,很适合初学的朋友。</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再看看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联承写这个“猎”字,扣接起联很紧凑。草枯萎了,那么猎物就很难藏身,更使鹰眼迅疾犀利,抓起猎物快捷有力。“雪尽”,雪融化了,那么,纵辔无碍,更显马蹄之轻快惬意。这样的铺景造境之句,令人读来舒适清爽,毫无晦涩。注意,这里的“雪尽”其实还交代了一个季节时间的要素,雪已经融化了,是什么时候?看颈联里有个“细柳”的意象,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的转,也是转在前面的景色铺垫上,这也使得诗脉是连续畅通无阻的。这些细小的关节,其实正是我们写诗时最不应该忽略的。我们从这首诗里,还可以品味到,一个“疾”字,就写出了鹰之勇猛。一个“轻”字,又写出了马匹之俊。这样的炼字功夫非常老辣,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再看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经查可知,“新丰市”,“细柳营”,都是在古长安附近的,但是相距有数十里的路程。诗人在这联里用了一个“忽过”,非常的妙!夸张而形象地写出将军猎后轻骑矫健之形态。尾联“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读来更觉气概从中而来,余味缭绕不散。注意这联的“回看”,其实就是对前面描写的一种收束,是回扣主题的。而这个“回看”却又接应了转联的那个“还”字。全篇读来,一气呵成,回旋有致,气势鼓荡,能不令人叫绝?!</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这诗,其实也是描述一个流动的画面。有构思,有构图,有均衡,有比衬。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中二联,工整的对仗中,却表现出十足的活力。流水对的运用,无疑使得画面也流动了起来。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二个对仗联不做平行描述,次联是对起联的承接,转联又意在带出结联的发散,这两联之间,又用“雪尽”和“细柳”挂住了钩,转而不脱,提而不隔。我们不少人在处理这两联时,常常错落不开。</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其实,我在这里要强调的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画面(诗意)的整体感。</DIV>

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老话---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具体的方法和思路,我们今后多做探讨和切磋。今晚咱们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9-11 0:31:36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十三)五律之关于通感及其他

大家好!

    上两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五律的谋篇布局,也就是起承转合的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律诗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韵句最后两个字都可以是韵字
大家都知道韵不入诗的意思 (就是韵字不可以在除了非韵句的最后一个字的位置出现。)换句话就是说韵字不可以在诗里面随便出现,只可以在韵句的最后一个字出现。但是有一个特例:
举例: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之一)
令德当时重,高门举世推。
从夫荣已绝,封邑宠难追。
陌上人皆惜,花间鸟亦悲。
仙郎看陇月,犹忆画眉时

眉时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之三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日离披

离披
杜甫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追随

岑参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求凰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
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先贤
杨炯  有所思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缕,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千年


二:双声、叠韵


如《缠绵》二字为连绵词,不忌叠韵与否。此外,并非诗中一定要忌讳双声、叠韵,只要它不影响整体的发音感觉就好。另,双声、叠韵也并非我们现在按拼音方式来分辨的。我建议初学的同学还是尽量不用的好。

 

三:关于如何和诗

大家和别人诗的时候 ,如果你的水平还不算高,尽量不要完全按照那人的韵字顺序去和 。就是步韵,如无特别的意义,不建议步韵。
步韵诗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甚至是较量。没有过人之功力,步韵很难有好诗。古人步韵也很少有超过前者的。所谓的步韵就是和人家的诗的时候, 完全根据人家的韵的顺序来和。这个很不好做的。一首诗所选之韵与主题、内容,及情感息息相关。所用的韵字以及韵脚之顺序在创作时没有限制,故不阻碍发挥。而步韵则是带着枷锁去写诗,为了韵字及其顺序使用的贴切,耗费大量心力,超过前者难矣!所以只建议初学的朋友只跟人家的韵在同韵部就可以了 。不用步步跟着原来作者的韵字。

下边介绍一下和诗的几个定义: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
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
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9-11 0:32:02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四:关于通感

什么叫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如果掌握了通感会大大的提高诗词的质量。说白了通感就是在诗中 嗅觉、听觉 、触觉、光感。。。。等等互相转换 。使得诗词有声音有颜色生动可读。

举例: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家看看 是不是 有声音有颜色的转换
声音从高到低,像泉水因冷而凝结那样越来越低,低的像要停止那样,这就是如枯木之止而不动,但并不是真的停止了。在低沉中发出一种忧愁暗恨,所谓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从听觉引起视觉如枯木,引起触觉,如泉水的冷涩。
累累乎端如贯珠
状如声音的圆转像珠子,这个圆转的声音,一个接一个联起来,所以称贯珠。这就是听觉通于视觉了。从听觉引起人的视觉与触觉,也就是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声入心通,引起人的感情,所以会通于视觉与触觉。这样写,不光写出音乐之美,也写出音乐感动人的力量,写出音乐的作用。
这里都是从声音引申出的通感例子,
《香随翠笼擎偏重,色照银盘泻未停》。
---这里就用了通感 就是嗅觉 翠就是视觉 放在一个句子里 转换读者的感官
我刚才举的例子 不见得每句都有颜色。但是 都有 听觉 视觉 ....的转换
大家看渔舟姐姐的小令:
《渔歌子 山行》
曲径山风绕翠微,溪琴抚尽落红随。
霞月照,野芳飞,樵歌一担带香回。


我们大家来分析一下:溪琴是什么?(声音)落花呢?(红色)樵歌一担带香回。 歌是声音,香又回到嗅觉。总之这样写出的东西就美。


我再举些古诗词里面的句子 供大家参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读诗的时候 注意一下 古人用的通感

五:关于用典

   一般诗中名句,都用的是白描手法。不用典的。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沉厚的时候,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说明,这时正可用过去的事情,来表达不便说明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说出来的感情,用典在这个时候才需要。用典必须要有寄托,善于借古喻今,这样才有意义。我们的观点是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典。如果你写出的名句成为别人的用典,,,那才叫高。。如果 你用了典 请在作品的后面 注明。用典的重要问题是 要不露痕迹 。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六:现在讲另外一类诗 咏物
往往写这类诗的初学者 写不好。

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首先,要找到与人的共通之处。要避免抛开,或抛开去写的特征要明显。
比如你写鸡冠花 必须就是鸡冠花而决对不会叫读者感觉是别的花。首先要写出 鸡冠花的特点 然后再舒发有关联的情
我在联都空空道人的 私塾班学的时候 老师就出了一个题目 咏鸡冠花 大家都没咏好。问题是 咏什么 就必须先把你要咏之物的特点先写出来 鸡冠花 的特点 先查好资料 再写。
比如:【唐】杜甫  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人念。
我们分析一下:
春日花园,万紫千红,争妍竞丽。惟有丁香,心甘冷落,娇羞无语。作为花中君子,它似乎只能与隐士为伴,如果堕入靡丽的花丛之中,就不能自保其身了。杜甫自从抛弃官职,携家远游后,对仕进已经心灰意冷,只求能保全晚节:衰年甘屏迹,幽事供高卧。”“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屏迹三首》)故借吟咏丁香,以见其意: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这几句诗,若护若诫,深婉可味。

这里的丁香和杜甫有共性哈。
再举个例子

比如:写石灰的这首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字字不脱石灰,而字字不拘泥于石灰。字字写石灰,又字字写人格 这个就是 咏物诗的 高境界

物我要统一 你先明确你用此物要表达什么。比如要你写《月亮》,你不可能描写成一个泼妇吧?要你写《鹰》,你不会写出一个娇滴滴的娘子来吧?

今天 就和大家探讨这几个问题吧!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9-11 0:33:10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第十四讲

大家好!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律诗的一些杂谈,希望大家认真复习以前的讲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了一首诗后,我们如何自评。(这些资料是借鉴的,之所以发来,我感觉我们论坛大家点评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一味的叫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提高我们拍砖的水平哈~

评律诗作业的要求:
起承转合清清楚楚

这点五律七律 七绝都用的着 评诗先评起承转合 如果这个人 起承转合 都没有 还叫诗吗?所以你要先评阅他的 起承转合

2 断裂,各步骤明显区别于其他步骤
A、各句要有独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务
B
、每联的前分句跟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 你评的时候要注意衔接了没有 你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注意 衔接了没有
C
、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
大家仔细看看这条
八句 四联  每联的前分句 后分句不可断裂 联跟联之间不可断裂 意思要连贯这点 很多朋友写的时候不注意 八句 各自平行 谁跟谁都没关系 这个你评阅的时候 如果能评出人家断裂了没有 就说明你自己 写的时候 注意没注意 不断裂
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

比的不够诗就没有味道。很多朋友 起句不讲究 没有兴 合句没比 这个一个大散文,不叫诗。所以 你自己写的时候最好要 起句兴,合句比。我初写的时候常被老师批 合句比的不够。。。 换句话就是写的不好 ,合句比的不够。。。 整首诗没了味道 重新写。大家评的时候别客气呀 谁只说 欣赏了 学习了 谁就别想升班了。我会不定期的去看大家评阅的 。你评的客气 只说明一点 你不懂咋写诗。
七律 起句前后分句不得超过四个景物,主次分明
尤其是七律 字多,很容易犯这条毛病 景色堆积  名词太多  七律 五律 有很多不同 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
这句很重要 承句的写法在此 不论 五律还是七律,比如你写春  起句 写了桃花杏花 承句就要跟这这个花开的 主要景色 继续扩张。今天看了一个 联都朋友的诗 。起句 山,承句 写水 各自独立,我问他你究竟要写什么?他回答 我想写 渡头 。大家看这样写就绝对写不好了
注意音节,尾三字尽量没有词组出现
诗跟词不同 诗尽量不用少用词组 填词的时候要用词组 12/34/5/6/7   /5/6/7尽量不写词组
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要收住前6个句子 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
如果想 第八句出彩儿 必须第七句铺垫好,你评阅的时候 要看看 他第七句 铺垫了没有?铺垫的好不好?
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
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
10》时间要交代清楚,禁止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体表现出时间是最佳选择
比如:秋天 用什么表示?红枫 归雁 桂花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9-11 0:33:36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11承句中要有动词 把画面活起来 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 (动、 形容、 虚)
这点 最难做到
12》律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准确。
1/3 虽然也可以 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七律 虽然没这个规矩 但是 名词也不可过多 过近
13》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 即便是八句都写景  也是为了表达某种心情的
14》转句是最难写的 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 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 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
15》整体要扣题目 景情都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 不可题目跟内容分家
你评阅的时候 看看他的 题目跟内容 一回事情吗?常常犯这个毛病 题目是题目 内容是内容 。大家自己写完了诗 也要 检查这个问题。
16》格式不可错 题目格式 《七律题目 》《五律题目》《七绝题目》。《》要写上的
你评阅的时候 要看看 他写的对吗
17》忌犯险韵等韵律错误,一首中几个韵字不可都是名词, 不可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
选韵的时候 别选 那韵字非常少的 韵部 七绝 还可以 七律 就没的用了
18 各句首字 平仄比例 4/4 或者3/5
诗词的艺术 要求不对称就是要 有变化,要跌宕起伏 所以 对首字  韵字 各有不同的要求  要变化,中国的国画 也要求不对称。为了漂亮
写狂草 还要 笔道 不是非常的一致 要有变化。写诗一样的。
19》平仄合理。尽量用正格
20
》起句兴 合句比 经验是合句用景来结束比用情来结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
合句用景来结束比用情来结束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大 用景来比, 容易 笔尽意不尽 。。。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 锻炼这点 用个景 来藏着情做 第八句 你看看效果可能好
21》五律 入声字不可多于 4 最多五个
   
七律 入声字不看多于 5 最多六个
   
七绝  入声字不看多于 3 最多 四个
入声字尽量避免在音节处 最多一两个在音节处
22
》不求句句好. 但求一句精找不出啥毛病但是也没被读者感动的纯属垃圾作品。



到此,我们七律和五律讲完了,这些讲义是玫瑰综合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整理而成,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妥,欢迎大家指正~2年前本人曾在小渔村诗词学校做主讲老师的时候整理的,不过讲义还要多很多,主要是点评学生的作业的讲义,在此我就没有发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讲讲解七绝的写法,有14讲,欢迎大家一起学习~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10-7 19:33:11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诗词讲谈(第十五讲)  

 

我们学习了律诗的基本写法,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绝句的探讨与研究的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5个基本知识:
1.绝句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古绝与律绝的区别
3.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4.绝句的格式
5.绝句的对仗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绝句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绝句与律诗,基本上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
有绝句起源于律诗一说,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实际上在唐代律诗产生之前,就已经有绝句了。至于这种形式的歌谣,历史更为遥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逸周书。周祝》篇,汉魏南北朝也多有五、七言形式的歌谣,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收录有《古绝句》,其他的文人创作有梁简帝《夜望单飞雁》,北齐魏收《挟瑟歌》 以上例子大体具备了绝句的押韵形式,只是尚未严格律化而已。至隋,律绝开始出现,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和唐以来的绝句已完全一样。
对于绝句的起源,我们大体知道着点就行。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二、古绝与律绝的区别

先分析两首诗
 【登庐山五老峰】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谁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符合替、对、沾,要求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像这种虽然押平声韵,但是不符合粘替对的,有三平尾 、三仄尾的绝句,我们称大为古绝。

再看首
 《三绝句》其二
 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大家看这首诗押的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即不符合粘替对,还押仄声韵,对吧?像这种不符合粘替对的,押仄声韵属于古绝。
 大家明白了古绝的特点了吗?一句话:不讲究平仄格律的称“古绝”。
好 ,我们接着看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标出平仄来,分析一下符合粘替对要求吗?找出韵字 ,看属于平水韵的哪个韵部里面的?(十灰)
像这种符合替对沾要求,又押平声韵,韵字在同一韵部里的绝句,我们叫它律绝。

后人把唐以来有严格格律的绝句名为律绝,唐以前的没有严格格律的名为古绝,他们之间的过渡名为拗绝,其发展顺序为,首先是古绝,其次拗绝,再次律绝。
 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不讲究平仄格律的称“古绝”。

三、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与律诗差别较大。

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要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

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

绝句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举例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就是以最经济的创作手法,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典型例子。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七绝和五绝也存在着差别,七绝是诗之精灵。认识其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写作规律,也使之写作训练有迹可寻,有规律可言。至于五绝呢,比较不好说了,这种形式的诗格更象是一种“返朴归真”。

五绝个头最小(仅20字),却反而不适合以灵取胜了,以小见大才是它的特点所在。诗写到五绝,反而要一字压千斤,个头虽小,要求却反而是一种凝重和大气。这种“返朴归真”之高境界高难度,是近体诗中最难掌握的。不懂诗的人往往觉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写,其实正相反。钻石个小,其华丽大气,却远胜一块巨大的石头。

四、绝句的格式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五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五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五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五言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格绝句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即首句平声收尾,其句末字须入韵,也就是说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五、绝句的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
 不对仗的例子: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卢纶·塞下曲(第二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益·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

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绝句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例: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坞(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吧!谢谢大家,下课!

 

作业:

一 辨别题
 标出下面两首诗的平仄,然后辨别 ,那首诗属于古绝,那首诗属于律绝?
 《过燕支寄杜位》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二 回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这首绝句属于仄起入韵式还是平起入韵式?
 《长门怨》
 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三 填空题,并标出诗题 和作者
 (一)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   )。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二)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013-10-24 21:14:25
天地一沙鸥
 






 角  色:论坛版主
 等  级:军长
 发 帖 数:8938
 金  钱:10641
 经 验 值:10641
 注册时间:2007-12-14

第十六讲

di大家好!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5个基本知识,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1.绝句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古绝与律绝的区别
3.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
4.绝句的格式
5.绝句的对仗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2个内容:
1.七绝的风调:
2.七绝的特点:
(七绝的通俗性、七绝的含蓄之美、七绝的语言精炼婉转特点 )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内容

1.七绝的风调:
什么叫风呢?
这里的风可不是东南西北风哈,这里的风就是七绝必须具有抒情特色。换句话说七言绝句最适合抒情。
什么叫调呢?
调就是指必须严格遵守格律,适于歌唱(唐代的七言绝句 ,是可以用来教坊谱曲歌唱的,宋代另当别论了。)
具体地说七绝诗要平仄严格,没有拗体,全部押平声韵。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们分析一下:
全诗由“笛声”写起。袅袅如丝、悠扬婉转的笛声,不知自何处飞起,所以首句采用疑问的句式。笛声时断时续,似有若无,故有以“暗”字冠于“飞”字之上。接下一句写笛声随风声灭,洒满了整个洛阳城。“散”“满”二字,用得极为妥帖,利用“通感”的修辞手段,将听觉通于视觉,形象地写出了夜阑更深,笛声飞扬的环境气氛。第三句笔锋一转“此夜曲中闻折柳”将笛声的内容点明。《折杨柳》是汉横吹曲,内容多表现离愁别绪。从“闻折柳”三字即可以想见那笛声的深沉哀婉了。处于春夜良辰,客居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更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怎能不触动远别家园的游子那一副思乡的柔肠呢?所以第四句自然而然便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反问句式作结。
整首诗诗缓缓写来,不急不徐,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眷念的感情。
这首诗就合乎“律绝风调”的要求。
全诗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柔情如水,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就全诗的形式音韵来说,其一,基本上合于平仄规定;其二,全诗押平声韵,语调舒长,不升不降,适于吟唱;其三尾句以问句结之,以便一唱三叹,更能收到“语近情遥”、“有弦外音,使人神远”(沈德潜《唐诗别裁》)的艺术效果。

总结:一:律绝最适合抒情,二:律绝格律要求严守。
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举例子了 ,大家以后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品味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讲的那样适合抒情和格律严谨。

好,我们学习第二个内容:

2.七绝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七绝的通俗性
我们欣赏一下赵师秀写的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流传非常广哈,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诗里最后一句,很经典。“闲敲棋子落灯花”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哈。
这首诗读来流畅顺口,自然而然,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刻意雕琢堆砌的痕迹,娓娓道来如说家常。好,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七绝”体裁的另一个特点---通俗性。
所谓七绝的“通俗性”不等于平时说话时的那种口语。它明白、流畅而顺口,使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不用去翻字典查典故,不用多去转脑筋琢磨诗句到底写的是啥意思。也就是说,可读性强,易上口,字面不艰涩,好懂。但是这种“通俗”却非真俗的。我们看这首《约客》,前两句就采用了比较工整的对仗。整首诗,也是严格按照近体诗的格律而来,该“对”的地方对上了,该“粘”的地方也“粘”上了。合辙押韵。
写七绝,通俗流畅性是比较明显的特点,我们可以试着读一下那些前人的七绝名篇,基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那么我们下笔的时候,就不要故做深沉地把七绝写的那么艰深难懂了,尽量少“引典”,特别是那些多数人都不很熟悉的典故,尽量不要引用。如果真的想引用,就引那些妇孺皆知的典故。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七绝,写的就是一时一刻的感想和印象,它不需要那种深刻的反思沉思严肃思。篇幅所限,你想深也深不下去呀,厚也厚不起来呀,不如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即情起句。比如这个《约客》,那就是说作者约了客人,客人却没来,在那闲等的无聊,闲听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敲敲打打地玩弄一下棋子,看着那灯花一绺一绺地滴落,喀嚓地给个镜头,就是这么个画面----一闪念的写照!

总结:七绝的特点:通俗性,七绝适合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即情起句

第二个特点七绝的含蓄性
含蓄的意思就是:(言话、诗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对于律诗也好绝句也罢含蓄无外乎就是做到笔尽意不尽。也就是把你的诗延伸到句号以外无穷远,给人留有想象余地。。。不能说满了。
我们看例子: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叙事中略加点染,写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无情言,但惆怅之情跃然纸上。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三四句着意写友人走后舟行帆远,天际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诗人久伫楼头,凝目远望,心绪万千,此后如何?他并没有说明吧?只写到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悠悠不尽的天际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神伤的联想啊?在此诗人不是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观的描写自然景物,而是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的结合在一起。再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写情了。
这首诗如此平淡自然,含蓄之深令人神往。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的图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呀!含不尽之意在句号之外。
我们再欣赏一首李白的诗,进一步理解绝句“含蓄”这一特点: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这个写法,我们目前还不学习,今天只学习如何是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也就是学习他人写诗如何含蓄的。就这首诗来说,作者并没有把这首诗的抒情主题,直接的告诉大家,而是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中,含蓄的透漏了诗的主题,给我们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七绝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讲究含蓄 ,所以我们在以后阶段学习创作过程中,必须把诗意意思延伸到句号之外。
总结:诗忌直露,贵在含蓄。律绝,因字少,不允许有更多的笔墨去写表述许多内容,所以含蓄尤为重要。

第三个特点绝句的语言精炼婉转特点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们还是一起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起句平直,二句从容承之。大家注意亭与处,它们关联很紧密,点明了劳劳亭即是送客伤心之处。一二句啥意思呀?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应该是经常送别的劳劳亭了。很精炼吧?不拖泥带水的。很精炼地点明点明了劳劳亭即是送客伤心之处。再看三四句,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结穴所在。“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联系当时折柳送别的风俗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婉转的赋予“春风”以人的思想感,于是不解事的春风,也懂得了离别之苦了,故而迟迟不让柳条以青,以阻止人们离别之苦。这样,本无生命的“春风”也就具有了鲜明生动的个性这种别开生面的想象,正是本诗发人联想,耐人寻味之处。语言婉转含蓄,把自己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而是委婉的通过柳这个意象转出,精炼 婉转。
总结:绝句的特点:一是精炼,二是婉转。

绝句篇幅短小,特别要注意精练、婉转。所以 我们在以后在绝句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主题精炼、婉转、含蓄的表达出来,切忌直言,切忌累赘。
绝句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就是:通俗、精炼、婉转、含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