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要发现:抗抑郁药疗效或可“预测”

 渐近故乡时 2015-05-20

 

导读:尽管神经科学和治疗方法进展迅速,却没有普遍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确定抑郁症诊断或个体化治疗。但通过FMRI这一类神经影像学技术,很有希望找到抑郁症的诊断学标记。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个“沉默的杀手”


  近年来,因抑郁症导致的自杀事件一次次进入公众视线,官员、总编、演员、企业家类抑郁患者常常见诸报端。事实上,在这些精英群体的背后,是数量更为巨大的普通患者。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自杀的抑郁症患者一般都看过心内科、消化科、胸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很大一部分患者查不出生理问题。伴随着躯体症状,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兴趣,自我评价降低,社交退缩,无助绝望。这样的状态下,“死亡好像是很幸福的事情”,似乎只有自杀才能终止绵延的痛苦。


  “吃药”是个大难题


  在临床实践中,因对抗抑郁药或持怀疑态度而放弃治疗者为数众多。一些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很难一开始就找到合适的药物,往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换药。这又拉长了痛苦的时间,医生和家属只能想方设法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即便治疗有效的患者,抗抑郁药也并非想停即停,否则可能复发。据推荐,首次发作要服药至少一年,一些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甚至可能需要终生服用,因此服药依从性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除了患者本身对抑郁症疾病的认识因素外,药物本身的疗效、服药方便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都是影响药物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由此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能否通过有效的手段(例如诊断学标记)预测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许多研究都在尝试寻找一种生物学标记,比如遗传学标记、影像学标记等,其中影像方法与遗传学方法相比,更为方便快捷、且无创伤。神经影像学尤其是FMRI这一类神经影像学工具,很有希望成为抑郁症的诊断学标记。


  神经影像或可预测药效


  最近,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J Psychiatry》发表了一篇评论,旨在考察哪一种神经影像学技术能够确定反应抑郁症主要病理生理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记物是否可能预测治疗反应,以促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文章指出,抑郁症核心症状包括情绪持续低落和兴趣缺失,反映了异常的情绪调节和奖赏处理。多个神经环路和情绪调节、奖赏处理的异常可能与抑郁症和其他情感障碍的病理生理有关。作者着眼于使用不同技术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得出的最一致的结果,包括2个平行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些平行的神经环路的异常可能与不同症状维度有关,从而有可能指导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精彩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附专家视频讲解(同济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主任吴文源教授)


  编者按:在专科医生看来,抑郁症患者能够来就诊、服药,就是康复之路的开端。然而,如何通过更科学的“个体化治疗”让黯淡的生命回归常态,让昔日那绵延不尽的绝望,被恋爱、唱歌、运动、交际等日常生活所取代,还需要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另外,及时发现,避免误诊,也需引起通科医生们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