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王冠真的要掉了吗?

 haosunzhe 2015-05-21

来源:国际新闻界
作者:赵云泽 滕沐颖 杨启鹏 解雯迦
原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的显著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
正文
在当下中国,记者的地位正伴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而急剧下降。造成记者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全球性的;但在当下中国,我们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课题组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先后在北京针对编辑记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云南、山东等地做了两次深入媒体、企业实地调研,举行过若干次座谈会和深度访谈。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三次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
“自我认同”的贬斥:

1
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记者长久以来被视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社会公义的承担者,甚至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呼。但当下中国,由于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记者的职业光芒越来越暗淡,社会对于记者的评价也越发多元化,从业者面临着深刻的社会认同危机,部分记者们也自我贬斥为“新闻民工”。

这一称谓随着记者们工作环境恶化,待遇降低,工作强度加大,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自我贬斥的称谓。记者们感受到作为知识份子的光环正在逝去,逐渐变成了为养家糊口而劳碌奔波的低级体力劳动者,或多或少地陷进工作和生活的窘境,从业者普遍感到工作满意度不高,价值感不强,所以以“新闻民工”的称谓来戏谑自己的职业。
2
记者们的职业焦虑
1
超负荷工作压力导致从业者职业倦怠
调查显示,很多新闻记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记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奔波的工作性质使很多人无法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无法按时就餐。新闻工作者中最常见的职业病是颈椎病和胃病。
2
收入水平不高导致生活压力大
本次调查发现,媒体从业青年总体承受着很大的压力,48.9%的人感到自己目前“压力较大”或“压力非常大”。且压力主要来源依次为工作(37.7%)和经济收入(33.8%)。
3
职业归属感下降
媒体行业的流动性被调侃为“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我们分析发现,“是否新闻理想而进入新闻出版业”同“是否想在新闻出版业干到退休”存在显著相关。那些最初怀有新闻理想进入媒体或出版单位的人,其留在这一行业的可能性越大。理想成为支撑记者们继续奋斗的唯一源泉,但是如果机制保障不健全,传媒业的人才流失将再所难免。
“社会认同”的错位:
中国的记者界普遍有着将自己视作社会中的“舆论监督者”的观念,尤其是伴随着媒介市场化进程的而快速传播。但是当代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给这种观念一种很好的生存土壤,“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一流行语是对这一现实的生动写照
1
艰难的“舆论监督者”角色
在“监督者”角色期待下,媒介及其从业者面临“不可承受之重”,批评报道成为一种技巧,甚至是话语策略。而且,“为监督而监督”的迎合心态,很可能是新闻媒介坠入“民粹主义”的深渊。“尤其是当商业主义与民粹主义合谋的伎俩被揭穿,失望、悲观的情绪便迅速蔓延,极大地影响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声望。”
2
“社会建设参与者”角色期待
新中国成立后, 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可以看到记者的身影, 宣传者和参与者这两种职业角色往往同时出现在记者身上。

“宣传者”主要是来自于官方对于媒介功能的期待,而作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则是普通民众对于新闻记者的一种诉求。

当然,在不同的场合,记者也被期许为“弱势群体的救助者”、“社会冲突的调停者”、“主持公论的包青天”,等等。这显然同记者们自我认同的“舆论监督者”有着显著的不同。
3
艰难的“调和”和“失去的市场”
在媒介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为了媒介的生存,记者们试图做着各种“调和”,以满足各方面的角色期待。同时,中国受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 他们需要深度报道而非肤浅信息,需要事实而非观点,需要自己形成判断而非接受被灌输的结论。

但是,历史并没有给这种调和的做法太多的时间,当专业记者把持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丧失了对于时事的评品,批判的武器正在变得没有力量,传统媒体实质上是将“议程设置”的“大权”拱手让于新媒体。
结论:
陨落的不仅仅是地位
1
职业神圣感的陨落
我们的调查显示新闻从业人员生存状态恶化,经济、工作压力大,健康状况堪忧,缺乏职业归属感,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当他们认为“职业理想”无法实现时,易倾向于把谋利作为工作的最主要目的。当理想遭遇现实的窘迫时,头顶的王冠便失去了光芒。
1
新闻真实性蒙尘
为争评“好稿”,记者面对新闻线索及确定报道框架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迎合受众、迎合编辑。或者在漏稿压力下抢新闻,一味追求时效性,对新闻来源不加考证,成为谣言、假新闻推手。

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一旦产生就很难完全消除,媒体的公信力被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不断削减,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指责,更不用提记者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
3
职业道德遭遇滑坡
记者成为出卖劳动力的“新闻民工”,一些调查记者在外力的冲击下,渐渐丧失了新闻专业的信念,进入一种以生存为主的工作状态,新闻寻租与媚俗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表现。

“新闻寻租”是指新闻记者编辑在从业之初通常怀有改造社会的公义之心,或对于“无冕之王”身份的强烈认同,但在新闻从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媒体既有常规的限制,另一方面,从业者个人常常在职业焦虑和生存压力之下屈从与商业利益的诱惑,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媚俗,即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忽视社会价值,追求低级、庸俗趣味,对一些格调不高事件进行夸张和炒作,甚至在重大新闻事件上避重就轻,忽略甚至抛弃对事件背后深刻社会原因的寻找,过分追求报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制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
5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断裂
记者职业地位的下降不仅仅表现为社会对记者职业的贬斥,以及记者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更重要的是使得记者的“自我认同”发生了深刻危机。职业神圣感的丧失,使得记者们更多表现出短期趋利行为,甚至开始厌弃这个职业;而这又继续导致记者社会地位的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新闻业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守望”功能,新闻事业出现问题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