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奉命西征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1

   刘邦奉命西征

  

  泪痕春雨

  

  项梁死后,楚国的权力重新分配完毕后。大家就该思考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楚国的下一步战略计划是什么?

  

  楚国下一步的战略计划,那是明摆着的。因为,秦国大军一路所向披靡,现在又把赵国打得危在旦夕,如果楚国不北上援助赵国,等赵国被歼灭后,秦军下一个进攻目标,有可能就是掉过头来再打楚国。

  

  事实上,当时的赵、燕、齐、楚、魏各系大佬,都能清醒的意识到,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因为,不能打退秦军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秦军打败赵国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有可能就是自己。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军队都陆续赶往巨鹿救援赵军。虽然面对强大的秦军,这些军队都不敢逼近秦军,更不敢向秦军发动进攻,但是,大家却都纷纷向巨鹿方向汇集。

  

  其实,反秦大军的这种行为,也是把消极反抗,渐渐转化为积极反抗的一种方法。

  

  面对强大的敌人,大家不敢用积极的方法表示反抗,但是,大家可以用消极的方法表示反抗。但是,随着消极反抗的人,越来越多,就为积极反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现代网络的话来说,那就是围观就是力量。看到某个大哥胡作非为,老百姓自然不敢出来管。但是,老百姓敢围观!因为围观相对安全!

  

  围观好像没有用但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为代表正义的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陈胜可以振臂一呼,引得秦帝国砖崩瓦解。就是因为当时“围观”秦帝国的人太多了。大家虽然都没有用激进的方法挑战秦帝国。但是,大家都用类似围观的方式表达了对秦帝国的不满,在这种背景下,陈胜才敢率九百人,就一路高戈猛进攻打秦帝国;在这种背景下,陈胜那个看似偶然的行为,才可以导致秦帝国突然砖崩瓦解。

  

  其实,项羽可以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也是因为围观秦帝国军事主力的人太多了。大家虽然都不敢逼近秦军,也不敢进攻秦军,但是,他们都在陆陆续朝巨鹿方向前进。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才敢率人奋勇冲向秦军;在这种背景下,项羽这个看似偶然的行为,才可以导致秦军突然溃败。

  

  当然了,这这后话。我会在巨鹿之战时,详细分析相关问题。我这里说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楚国当时最紧急的、最主要的军事计划,就是北上救援赵国。在这种背景下,宋义就率领楚系各个大佬,向巨鹿方向前进了。

  

  在派军救援赵国时,楚国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战略构想,那就是同时再派一枝军队,寻找机会进攻秦国本土。

  

  在楚国刚建立时,为了激励大家与秦国英勇作战。楚国就有这样一个约定,那就是“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这个约定虽然诱人,但是秦军太强大了,所以没有人会把这个约定当回事。

  

  因为,从正常意义上,即使有机会平定关中,也应该是大家联合协作的结果。说得具体点,就是项梁率领楚系各位大佬一块进入关中,征服整个秦国故地;甚至是项梁率楚系大佬与赵、魏、燕、齐众多大佬一块进入关中,征服整个秦国故地。

  

  如果是这样,你说,谁算“先入定关中者”?而且从正常情形去看,无论入关中,还是定关中,都会以这种方式实现的。

  

  如果当时,有人预言某个大佬,有机会单独入关中,并能定关中。人们肯定会觉是他在讲梦话。因为,这似乎是无法想象的事。且说秦国不是纸糊的,就算秦国是纸糊的,众多大佬云集,凭什么让某个人先进关中?换而言之,就算关中很好进入、很好平定,那也是众多大佬蜂拥进入。到时你说,谁算“先入定关中者”?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最开始,这只是一句激励人心的政治口号。甚至在楚国提出这个约定时,也没有人把它回事。因为,这只是一句激励人心的政治口号。

  

  从历史上看,最后是刘邦一系独自进入关中,并且平定了关中。所以,按约定来说,刘邦自然应该在关中称王。问题是,这种结果的出现,其实是巧合中的巧合、偶然中的偶然;换句话说,就人们的正常想象来说,这种结果是绝不会发生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例子。

  

  在六七月份时,章邯就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所率的反秦联军;此时的刘邦在哪里呢?刚刚攻下宛城,刘邦是在一个月后,才攻破武关的!

  

  假如,当时秦(章邯所率的秦军)、赵、齐、楚、燕、魏各路诸侯达成共识,在项羽的率领下,直接杀向函谷关,估计以秦国的力量,是绝对无法抵抗的。

  

  如果是这样,你说先入定关中的是谁?你说按约定,应该让谁在关中称王呢?单纯的一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肯定就有歧义了,换而言之,大家自然可以各说各的。

  

  至少,项羽非要说自己兑现了“先入定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是无法服众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项羽是与诸侯联军,一块进入关中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应该只是一句政治口号,只是碰巧让刘邦给兑现了。

  

  因为,刘邦后来不但先入了关中,更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关中。所以,人们就觉得,楚怀王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对刘邦偏心,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给了刘邦。问题是,就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机会。

  

  从当时去看,率领一只孤军进攻秦国本土,这本身就是近于说梦话。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文率数十万大军,虽然攻入了函谷关,却被秦军打得灰飞烟灭;吴广率领十多万大军,包围了函谷关附近的军事重镇荥阳,却被秦军打得灰飞烟灭了;后来,秦国大军走出函谷关,陈王、魏王、齐王都死于非命,项梁也死于非命。面对此情此景,一个人认为自己率领一只孤军就能平定秦国本土,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更主要的是,执行这项任务的人,必须得是一个大佬级别的人物;否则,他没有资格领衔这样巨大的军事任务。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北上救援赵国是当时最重要的、最紧急的军事任务,而且非常困难、非常危险。所以,楚国的军事主力,必须得用于北上救援赵国。

  

  在这种背景下,率军进攻秦国本土的大佬,自然只能率领两三千小弟了!换而言之,这个大佬必须得把自己手中的大部分兵权交出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兵力变化看出来。

  

  问题是,哪个拥兵大佬愿意承受这种牺牲呢?

  

  刘邦在投靠项梁时,就有近一万军队;项梁又给了刘邦五千军队;刘邦此后又打了不少胜仗,而且还成了砀郡郡长。你说,刘邦当时的兵力,最少应该有多少?我估计最少也得有两万吧!

  

  问题是,刘邦在西征时,一共率领了多少人呢?恐怕也就两三千人。其它的军队呢?显然是交给北上救赵的大军统帅(宋义)了。

  

  我为什么说刘邦率军西征时,一共只率领了两三千人呢?我们看看以下史实。

  

  刘邦在西征路上,先把刚武侯的四千军队兼并了。“十二月,沛公带领军队到达栗县,遇到了刚武侯,沛公夺取了他的军队四千多人,把他们合并在自己的军中。”

  

  而且刘邦打着西征大军统帅的头衔,一路也会收揽不少散兵游勇,因为楚怀王曾授权他招收各种游兵散勇。“派遣沛公向西进攻关中的地方,收集陈王、项梁的散兵来攻打秦国。”

  

  但是,等刘邦到达高阳时,郦食其是这样对刘邦说的:“你收聚纠合在一起的部队,招收的是散乱的士卒,人数不满一万。想用这种军队直接攻打秦国,这叫做到老虎口边去试探。”

  

  刘邦遇到郦食其时,巨鹿之战已结束了一个多月;刘邦接受西征任务已5个多月时间了。而且路上还兼并了刚武侯四千余人,还一路收揽各种游兵散勇,总兵力却依然不足万人。你说,刘邦率军出发时,能率领多少人呢?

  

  刘邦到达高阳时,只有不到一万军队,而且绝非精锐。而当时的项羽呢?已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成了四十万大军的统帅。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说刘邦接受的任务,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任务?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会相信,刘邦还有机会成为与项羽相提并论的重量级选手?

  

  因为,看着眼前的一切。刘邦与项羽那是差着十万八千里。一切是显然的,项羽距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而刘邦呢?似乎只是刚刚起步罢了。

  

  因为当时秦国还很强大,所以楚国大佬中,只有项羽、刘邦两个人,愿意执行攻打秦国的任务。史书是这样说的,“在那个时候,秦军强大,常常乘胜追逐失败的军队,各将领没有谁认为先入关有利,只有项羽因仇恨秦军杀死了项梁,希望与沛公向西先入关。”

  

  项羽后来没有执行这项任务。就我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羽不愿意交出大部分的兵权。

  

  作为刘邦、项羽那种天生当大哥的人,自然都喜欢执行率军西征(进攻秦国本土)这样的任务。因为,率军北上救赵,就会受到楚怀王、宋义等人的牵制。率军西征虽然存在太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他可以保证自己的绝对独立自主。

  

  问题是,现在北上救赵是最紧急的、最重要的军事任务(如果不遏制秦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大家可能都会玩完的)。所以,楚国不可能让刘邦、项羽都去西征;更不可能让他们两个人把自己的小弟都带走。因为,这两个人把自己的小弟都带走了,那北上救援赵国的楚军,就不能称之为楚军的主力了。

  

  项羽在争取这项任务时,没有竞争过刘邦。据史书上说,是因为“项羽为人,慓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这自然也是项羽,不能取得西征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刘邦愿意做出重大的牺牲,那就是把自己手中的大部分兵权都交出去,只率领两三千嫡系小弟,去执行这项任务。

  

  项羽显然不能做出这种牺牲,因为,项羽的嫡系力量,远远超过刘邦的嫡系力量。如果他把所带兵力减少到这种程度,就意味着会把自己嫡系力量也交出去。

  

  项羽是绝不可能做出这种牺牲,因为项梁死后,项氏家族失去了楚国首席大佬的地位,失去了节制其它大佬的权力;现在如果项羽再把嫡系军队也交出一部分,那项羽岂不成传说中的败家子?

  

  虽然领衔西征秦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毕竟希望太渺茫,而且楚怀王为代表的力量也反对项羽执行这项任务,项羽自然不去强争了。

  

  刘邦接受率军西征的任务,这对刘邦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知道。

  

  从消极的方面说,刘邦因此放弃了大部分的兵权(当时刘邦应该最少有两万小弟了,一转眼却只剩下两三千小弟了。其它的小弟呢?自然是让调走北上救赵去了),但是,刘邦取得西征统帅的头衔。刘邦凭借这个头衔,可以合法的在楚国故地(甚至魏国、韩国故地)收揽各种游兵散勇了。

  

  因为,楚国的各种力量整合的比较充分,而且楚国的军事主力北上救赵了,所以刘邦这个西征大军统帅的头衔,虽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也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把刘邦此时的优势过分夸大,因为,在那种大哥们你方唱罢不登场的时代里,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组织、领导才能,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单拿一个唬人的头衔,随时都可能被小弟们火并掉的。

  

  经过楚国内部的一番博弈。刘邦成了楚国西征大军统帅;项羽成了北上救赵的一个重要将领。

  

  如果只看当时的情形,谁也无法想到,一年之后的刘邦、项羽,会成为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大哥,并且在他们之间,展开那个时代最惊心动魄的决赛。

  

  因为,此时的刘邦,只是一个领着两三千小弟的大佬;而此时的项羽,只是宋义手下的一个大佬。此时,与他们地位、实力相当的大佬,肯定多的数也数不过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