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制度与官衔

 龘龘清欢 2015-05-22

古代科举的奇闻趣事 名字好高富帅都可当状元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
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制度与官衔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代状元画像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 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乡试

 考生的试卷

 乡试

 准考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名词

 

乡试: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内容已脱离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为讲求经世致用。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科举与学堂难以协调发展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结局

乡试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闲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馆之人、父母丧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的场所称之为「贡院」。考中者称为举人,考三场,每场三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代状元策

恩科 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 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 会试,是为正科。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明朝的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通过 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制度与官衔 

古代科举考试
代一共开过五次恩科: 
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 

贡院: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有株明朝载的槐树,称文昌槐。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科举考试。民国后,贡院所在地渐为民居。

贡院是原来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象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贡院之设始于唐朝。

北京贡院北京贡院图册


明、清两代贡院旧址位于今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今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会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三月,叫“春闱”。会试共考三场,每场考3天。考取的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中了便成进士,前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各地乡试在8月举行,叫“秋闱”。顺天府乡试,也在这个考场。光绪初年来应试的达15000多人。


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有株明朝载的槐树,称文昌槐。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科举考试。民国后,贡院所在地渐为民居。

古代科举的奇闻趣事 名字好高富帅都可当状元

  自宋太祖禁止公荐,科考逐步过渡到以答卷定弃取。宋真宗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考试规则,试卷糊名弥封,不论主考官出于什么动机——受请托、受贿或是爱才,要想预定录取谁,都不能公开进行了,完全凭考场上的答卷来定录取与否。

 

 贡院的历史由来:

 

贡院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物质留存,已经悠悠阅尽了1300多年的时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与考试制度,科举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

古代科举的奇闻趣事 名字好高富帅都可当状元

  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试,原定浙江人丰熙为第一名,但因为丰熙一只脚有毛病,就改选广东南海相貌不俗的伦文叙为状元。

北京明清两代的贡院建立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当时京城的城垣和皇宫尚未完成,财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苇席等搭盖成考棚。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贡院内的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东西两旁则是低矮的考棚,又叫“号棚”,计有9000多间,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贡院面积广大,如现在仍保留部分号舍,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当时能容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江南贡院和设在北京的顺天贡院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考场,被称为“南闱”与“北闱”。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它为平民百姓入仕以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其后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均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古代科举的奇闻趣事 名字好高富帅都可当状元

  科举制度 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实行“百日维新”而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废除。
  童生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入学考试的人的称呼。
  县试 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应试者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一般考五场,分别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取录后便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
  府试 经过县试后录取的士子参加管辖县的府(或直隶州、厅)的考试,试期多在四月,报名手续与县试略同,府试录取后,便有参加上一级院试的资格。
  院试 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称院试,报名手续与县、府试略同,被录取的生员,分别是入府、县学宫,称为入学,接受学宫教官的月课和考校。
  秀才 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唐代初设秀才科,后渐废去,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童生也称秀才。
  乡试 明清两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乡试、二会试、三殿试。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乡试的是通过本省学政巡回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如遇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又称为“大比”,时为八月,又称“秋试”、“秋闱”。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会试,分三场为正科,如果乡试有恩科,次年也有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于二月,因而称“春试”、“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制度与官衔


  殿试 会试之后由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的考试,也称“廷试”。殿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开始于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分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开始于元代顺帝时。明清两代沿袭,成为定制。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三称始于唐代,传胪之称始于宋代。
  贡院 明清两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
  两榜 科举制度,由举人考取进士的别称。举人为乙榜,进士为甲榜。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必须投状(陈述文书),因此称第一名为状头,才有状元之称,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世沿袭不改。
  榜眼 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
  探花 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
  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三名的总称。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有鼎甲之称。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凡是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举之人,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贡生 科举制度童生(秀才)一般隶属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就不再是当地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多种不同名目。
  武科 专门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唐代始设武举。
  此外,科举制度还有繁多的项目,就不一一列举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代科举试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代状元砚


  2006年9月16日《中山日报》“香山”版曾刊登了介绍清代香山名人曾望颜的文章。曾望颜以殿试二甲入仕,先后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道事、山西道事、刑部给事中、户部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内阁侍讲学士等官职。
  兹据所知,注释如下。
  翰林 翰林院翰林是官名,原指文翰荟萃之所在。翰林院是官署名,唐代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明清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殿试朝考后,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院学习三年,期满优者留院为编修、检讨,其余分别授官。留院者升迁较速,清代大臣多出此途。曾望颜的入仕,也不例外。
  监察御史 官名。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品秩低而权限广。明清两代,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其道地名。如曾望颜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和山西道事。
科举考试
                                          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场面
  给事中 官名。古代朝廷中央设立六部管理全国大事,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下设给事中若干人,抄发章疏,稽察违误,权力甚重,同有建言及进谏的责任。
  光禄寺、太常寺少卿。 “寺”是古代官署名。光禄寺专管皇室酒醴膳馐,太常寺为司祭祀礼乐,兼掌选试博士的官署。卿是官名,少卿是正卿之下的职位。
  顺天府尹 顺天是旧府名,辖地比今北京市还大。“尹”是官名,顺天府长官之意。
  布政使 官名,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属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巡抚 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
略次于总督,从二品。
  总督 清代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但事实上总督兼兵部(清末改陆军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科举制度与官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