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毒剂现身婴儿奶粉需恐慌否?

 昵称14885970 2015-05-22

  网络上炸开了锅:某第三方独立检测平台送检9款热门婴儿2段奶粉,可瑞佳、惠氏、雅培、美赞臣、特福芬这5款产品都评为最低等级 D-(警示),多款奶粉中出现了消毒剂成分苯扎氯铵(BAC)、氯酸盐以及氯丙醇脂肪酸酯等污染物。

  其中有三个牌子的奶粉BAC总含量超过德国健康辅助食品条例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有的氯酸盐成分超过了世卫组织制定的每日容许摄入量上限。另外,9款奶粉奶粉均被检出含有氯丙醇脂肪酸酯。这些污染物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奶粉中?我们还能放心吃这些奶粉吗?消毒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取舍

  想象中的奶粉世界很纯洁,然而现实中导致食物腐败的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等致命微生物却时刻准备入侵我们的食品体系。奶粉生产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消灭微生物,因为乳制品是细菌最喜欢的培养基。

  即使是最好的牧场,也不能避免奶牛身上携带病菌。卫生条件最佳的工厂,也不能完全避免储奶罐、操作间和生产线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地方多少都会使用消毒剂,既要保障奶牛的健康,也要保证乳制品的安全。而只要使用了消毒剂,总会留下痕迹。以目前的仪器检测水平,奶粉中检不出任何消毒剂残留可能性为零。

  行业内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碱类、含氯化合物、碘与碘化物、季铵盐类化合物等。它们的残留物或消毒副产物往往对健康没什么好处,虽然我们希望这些东西不要出现在婴儿奶粉里,然而不切实际且不明智。因为相对于微生物带来的威胁,消毒剂依然是利大于弊,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评价自来水。

  在各类消毒剂里,季铵盐类化合物给人感觉最陌生,其实不然,比如苯扎氯铵(BAC)是创可贴的主要成分,苯扎溴铵是医院常用的“新洁尔灭”的主要成分。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也是季铵盐类化合物,它们都是经过世界各国广泛实践的、安全可靠的广谱杀菌剂。

  BAC和DDAC在我国是合法的食品用消毒剂成分。美国FDA允许DDAC间接添加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他们还接受了一种含2%BAC消毒剂的“GRAS”备案(也就是认为非常安全),这种消毒剂是用于莴苣和胡萝卜的加工,将苯扎氯铵用于地面、台面和餐具消毒的时候甚至不要求彻底清洗。

  季铵盐类消毒剂通常对人体的威胁不大,能找到的对健康有害的证据主要来源于职业暴露或临床用药,在药品中此类化合物浓度较大时才会产生危害。由于环境和设施消毒导致的残留量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浓度,因此婴儿奶粉中的残留不太可能危害孩子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