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哺乳母猪的饲喂管理策略

 七彩年华 2015-05-22



哺乳期母猪的饲喂管理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很明显的是,从当前的行业经验和观察来看,管理哺乳母猪有很多方法。11 年前,已故的Frank Aherne博士 (2001 )说了下面一段话:“在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怎么能还在讨论如何饲喂泌乳母猪这个话题?如果我们可以追踪动物的遗传编码,为什么不能了解采食量与泌乳母猪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但问题在于或许我们确实能知道这些关系,但是我们并不能把这些科学理论转化成猪场好的生产成绩。可能是因为我们总是试图将一般的规则或指导方针应用于非常特殊的情况,例如,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猪场或者猪只个体。每头哺乳母猪都是不同的,如果对于所有母猪都应用一般的规则,通常很难真正满足要求。但是当猪场规模扩大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每头母猪变得很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哪些方面可以适当调整以及母猪管理方面哪些必须保持其特异性?” 本文将会描述当前哺乳期的环境和挑战,确定影响哺乳期采食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生产性能的管理措施。最后,为了支持说明这些建议的管理措施,列举了正确的哺乳母猪饲喂管理所带来好处的例子。

1现代哺乳期母猪的环境和挑战

饲养现代母猪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如何支持伴随着窝产仔数增加而增加的泌乳量。现代母猪不得不满足窝仔猪每天 2~3 千克甚至更多的窝增重速度。这意味着母猪每天要泌乳 8~12 升甚至更多。其次,母猪成年体重的增加也增加了维持需要。而且,在育种初期后备母猪的脂肪储备较少,所以用于“缓冲”的能量储备也较少。哺乳期的缩短[75%都少于21天,Aherne2001],使得母猪分娩后必须尽快实现高采食量。体增重和瘦肉率的遗传改良导致了母猪的食欲下降或者采食量没有与能量的需求同步增加。以上结果的总结见表1,表中说明了无论哺乳时间长短,整个哺乳期每天的能量需求和饲料需要量。表中的饲粮代谢能含量是基于当前实际的一般水平(13.6 兆焦/千克或3250千卡/千克),饲料的实际需要量在很多猪场看来都是一个挑战。在实际生产中,仅从食物中获得往往是不够的,母猪还不得不消耗自身的体储来获得能量。

利用体储可能导致母猪过度地掉膘并伴随着窝增重减少(泌乳量降低)以及后续繁殖问题。这些结果被广泛接受并解释了为什么说哺乳期是影响母猪生产力和繁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现代瘦肉型高产母猪必须尽一切可能确保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

2影响母猪哺乳期采食量的因素

下面我们将一起回顾和讨论基于目前科学知识和作者经验的前提下,影响哺乳期采食量的因素:妊娠期饲喂、哺乳期饲喂管理、环境温度、饮水供给、人员和设备, 影响因素并没有被完全列出。

2.1妊娠期饲喂

妊娠期的任何过度饲喂都将导致经产或初产母猪随后的哺乳期采食量下降。另外,妊娠期长期过饲会导致母猪过胖从而产生生产或心理问题导致早产、死胎。通常,妊娠母猪的供应饲料量是根据主观评估一群母猪或一头母猪的需要量来决定的,经常导致错误估计母猪的体况从而造成过饲。妊娠母猪应该尽可能精确地饲喂,利用更客观的技术评估每头母猪的体重、体况(根据视觉评估和对腿臀的判断后评分),有条件的话,测量背膘厚。由堪萨斯州立大学主导的研究证明了分娩时较胖的母猪哺乳期采食量较低、体况损失严重且下一胎的繁殖力下降, 结果见表 2

大多数学者认为哺乳期的采食问题最有可能发生在分娩时背膘为 23 毫米或更厚的母猪。妊娠期母猪由手动或自动化设备(自动料线、料桶等)投喂的精确饲料量需要定期检查,由于饲料密度不同(谷物的重量、组成成分),因此,体积的测量会因为投料的容器不同而不同。为了更精确地调整猪场饲喂目标 (不同基因型特异性的体重和背膘厚)的特定饲料的定量投料设置,妊娠期的饲喂计划需要由营养学家来验证。图 1 说明了美国的一家大型猪场从最开始妊娠期过饲到降低妊娠期饲喂量的哺乳期采食量结果。

为了避免母猪分娩前能量不足,在妊娠末期需要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这也为提高哺乳早期采食量和顺利产仔作了铺垫。

2.2哺乳期的饲喂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确保产仔后第 2 天的饲料投喂量可以恢复到妊娠期最后 14 天的水平:分娩后饲料投喂量至少在 2.5 千克/天,但是当哺乳母猪管理得较好且体况较好(没有过重)时,分娩后母猪每天通常可以吃 3~4 千克饲料。在接下来的日子饲料投喂量应该快速增加,至少增加0.5千克/天,最理想的是在 1.0~1.5千克/天的增加量。许多研究反复表明,哺乳早期限饲(防止乳房充血、缺乳、小猪掉膘、母猪便秘和不吃料)会导致哺乳期总采食量下降,有两个原因: 1)哺乳期后3个星期的采食量不受哺乳早期的影响;2)哺乳早期失去的采食机会不能在哺乳后期补偿。最后,大量调查表明 30%~35%的母猪在哺乳期第2周的2~3天采食量明显下降,有30%的母猪不拒绝饲料。因此,最好是调整饲喂计划使其适合2/3采食量没有下降的母猪,并且把管理好那些不吃料的母猪作为目标,而不是置之不理。目标饲喂计划应该基于以下几点来制定:50%的母猪在分娩后10天达到最大采食量;少于 25%的母猪 2天或更长时间不采食(分娩后 5~10天一些母猪拒绝采食很正常:这个概率受到妊娠期的控制和哺乳期母猪的舒适度影响 )。如果母猪减少或停止采食1顿或1天,检查重要指标(体温、 乳房状态等),如果有需要则暂停投料,并尽快恢复暂停投料时的饲料量。

每天的饲喂量应该用饲料记录卡记下来,将卡片挂在限位栏或料线上来追踪每天的饲喂量。这还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和协调不同员工之间的工作。或者, KSU 饲喂法对于哺乳母猪来说也是一种好的方法而且在分娩后可以达到较高的采食量, 见表 3

应该给予母猪足够的采食时间,不能太急,因为它们需要几个小时为一窝 10~12 头小猪哺乳。最好每天同等间隔的饲喂 2~3 次。通过加水饲喂液态料可以刺激多采食 3%~12%,但是不要加太多水,否则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和过度稀释,并可能导致饲料发酵和卫生问题。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保持料槽中有饲料,同时还要保持料槽卫生。这些操作被称为 “根据食欲饲喂”,这与 “自由采食” 十分接近。根据 KSU 饲喂法,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只要有 20%的料槽空了, 母猪就被认为是限饲了。

2.3室温

产房的环境温度常常被忽视,而没有被作为一个影响采食的原因。母猪是恒温动物,因为它的高采食量和快速合成乳汁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高代谢需要的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12~20℃。关于哺乳母猪的行为和性能的环境温度研究表明,母猪开始感觉热的温度在 18~22 ℃(图 2 )。这时母猪的采食量会降低, 当温度超过22℃时采食量会大幅度降低,如图3所示。这些结果突出显示了仔猪在出生和吮乳期对环境温度(26~30℃)的需求明显高于母猪。因此,需要在最小程度影响母猪和仔猪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环境温度。实践表明应该保持室内温度在18~20℃(65~68oF,高于20℃后每增加1℃饲料采食量下降0.15千克/天),再给仔猪另外提供取暖设施(红外线灯、保温板、活动区)。分娩结束时关闭红外灯。然而,在夏天时室温会比较高,不可避免的会给母猪造成热应激。

试验也探究了热应激对母猪的影响从而来确定对生产力的影响是否会导致采食量降低。试验结果如表 4,这些数据表明了母猪遭受热应激后对应的采食量水平,当环境温度在20℃时母猪可以合成更多的乳汁这是通过测定断奶重和窝增重来衡量的。这些泌乳力一部分是来自于体储的损耗(体重和背膘 ),当温度达到 30 ℃时这种情况更严重。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泌乳的频率并没有因为热应激而降低,所以生产力的降低不是小猪导致的。然而,哺乳母猪处于热应激状态下哺育的仔猪需要从其他乳汁(代乳料 ) 中得到营养来支持其生长。热应激母猪的泌乳力下降直接与母猪的新陈代谢相关,可能是由于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改变降低了调动体储的能力或者是由于血液没有及时从乳腺流向体表增加散热,所以才导致泌乳力下降。

减少热应激的措施包括:1)使用高能量低纤维粗蛋白质的饲料;2)夜间凉快时设定饲喂计划;3)多次饲喂;4)使用空气制冷或滴水设备。饲料中添加大量脂肪并不能解决一切。这额外的能量是乳腺用来产生丰富乳汁的,但这对于母猪来说并不是特别高效的能量来源。高脂肪含量可以提高小猪的断奶重但是也会影响后续繁殖性能,因为降低了哺乳早期 LH(促黄体激素)的峰值。

2.4饮水

水的质量至关重要但是本篇文章不仔细讲述。参阅与此相关和饮用水指南的专门刊物,特别是化学的和微生物的含量指标。饮用水质量应当每年检查1次。保证饮水器中随时都有水喝的最佳水流量是2/分钟。乳头状饮水器的位置和易用性是优化母猪生产力的基本保证,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一些饮水设备安装并不合理(太高或太低 )。值得注意的是,饮水器安装得太高水压不足,会减少进水量。之前提到过的,湿的或粥状饲料有助于提高饲料采食量,但一定要控制水量并保持饲料新鲜。

2.5人员

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如图 4。在相似的猪场里差异却十分显著,管理的好坏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责任心、有知识、有经验、有技术并且肯花时间分别对待不同母猪的人比其他因素更能影响采食量。

2.6母猪的舒适度和设备

产房的限位栏和地板设计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哺乳母猪。同时还要考虑饲喂器的舒适度(大小、体积、高度和宽度)以及乳头饮水器的位置要便于饮水。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水槽和饲喂器,它们之间都可以相互兼容。我们通常是基于成本考虑不同的饲喂方式或是猪场复杂的智能化设备会增加投资,但是同时还要认识到智能化设备(如NEDAP智能化母猪单栏饲喂管理系统,见下图)可以减少人力和适应时间。每个设备都有其利弊,但是智能化系统能够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动化重复操作从而可以节省时间, 让猪场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猪只, 做性能测定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3总结

成功的哺乳母猪饲喂管理可以总结为“确保母猪采食量的最大化”。对瘦肉型高产个体实现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的积极作用,包括缩短断奶到发情间隔,提高产仔率和下一胎的窝产仔数。这些效果已经被大量研究和商业生产体系所证实 (图6和图7)。这看似简单, 但实际上每天都面临着挑战。有时候有必要忽略一些限制将科学应用于实践的固有“观念”。更多地关注哺乳母猪饲养,哺乳期的管理、环境温度、饮水、智能化设备以及人为因素等便会获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