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濮阳:关于仓颉陵庙的故事

 文化龙乡 2015-05-23
一、 仓颉其人其事

   仓颉,姓侯冈,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梁村乡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

   为弘扬汉字文化,2005年11月10日“仓颉与汉字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谢辰生、罗哲文、张文彬等10位著名专家教授及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有关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河南省南乐县关于对仓颉陵庙保护和汉字文明研究工作的汇报,观看了仓颉陵庙历史及现状录像资料,随后各位专家们就仓颉陵庙的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依据对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专家们认为仓颉部落生活于今河南省南乐县一带。虽然将“结绳记事、刻画符号与图语”整理成汉字,绝非一人所成,但将仓颉认定为历史上中华汉字文明最早的集大成者符合历史记载及逻辑推理。

   

  二、仓颉陵庙

  

   仓颉陵庙位于南乐县城西北二十五里,梁村乡吴村北。经专家研究,仓颉陵庙古文化遗址面积为15000平方米,1999年对遗址进行了试掘,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遗址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层,其次为龙山文化层,上层为商周时期的堆积,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延续时间长,遗物最丰富。据史载,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建在古昌意城中,当时叫"仓颉祠"。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明朝天启年间的修建。解放后,仓颉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0"中遭到严重破坏,经近年来的修复,仓颉陵庙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仓陵陵门正中书"史皇林"三字,在仓领陵神道正南。陵前有一对石翁仲东西相对站立,雕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为明朝隆庆年间刻成。仓颉陵墓今为土冢,青砖围砌,高约5米,直径10米。陵西南有"故宅井",陵北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在仓庙南端有朝天门,它前方有三方匾额,正中书"史皇圣庙",为康熙十年南乐知县方元启所书。左右两侧各有一匠,一书"文宗",一书"字祖",是孔子后裔曲阜贡生南乐县丞孔尚义所题。朝天门以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东侧石碑刻"三教之祖",西侧石碑刻"万圣之宗",碑阴记载了立碑过程及仓领陵庙的盛衰状况。两碑为明天启年间朝廷显贵奉旨修建仓庙后所立。仓庙由正殿和拜殿衔接组合,正殿坐北朝南,为庑殿顶,明朝天启七年建筑,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万古一人殿",是主祭仓夫子的地方,殿内正中为神龛,仓领金身塑像端坐其中,两侧有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拜殿卷棚顶式,明朝祟帧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雕刻精美雅致,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佳品,东西二柱正面阳刻对联,背面和内外侧面分别雕刻"二龙戏珠","二龙戏莲"及花卉图案。石柱上的图案和文字,采用的是高浮雕手法,刻制难度较大,在全国各地古迹中都很少见。仓庙北端有藏甲楼,硬山式两层0式建筑,绿琉璃瓦盖顶,通体红墙,坐落在月台之上。楼正面檐下有一木匠1"藏甲楼",为颇有名气的大军阀孙殿英所题。他于中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任大名镇守使,为附庸风雅,而题此匾。

    相传仓颉生于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后遂成古庙会日期,每年正月里古庙会,春秋两次大型民间祭祀活动,许多人到这里顶礼膜拜,香客云集。

  三、仓领陵庙为啥没有松柏

   仓颉庙有一大稀罕事,就是不像别的庙宇寺院那样有很多很多的松树柏树。其实仓陵仓庙原来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秃的一片,也是古柏葱葱,松林森森,千百年的古树也不止一棵两棵。那么仓颉陵庙后来为啥就没有松柏了呢?这事儿牵扯到日本人。

   一九三七年前的仓颉庙气势巍峨壮观,楼台殿阁,飞檐斗拱,大殿内檩压檩,梁压梁,谁也查不清有多少间,建筑十分独特。那时候古柏苍松掩映着一片古祠,碑刻在绿荫中耸立,僧侣在松林中修身。粗大的松柏年代无法考证,一片松林谁也摸不准有多少棵,而最大的松树粗可三人合抱。远远望去,整个仓颉陵庙郁郁葱葱。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鬼子侵入华北,为了统治中国人,镇压抗日军民,到处修建炮楼。仓陵仓庙前的吴村是濒临漳河的军事要地,所以日本人是不会放过的。他们要在吴村西修筑炮楼,看中了仓颉庙的参天大树,想把仓颉陵庙上的松柏都砍了,作建筑材料,就命令皇协军去砍伐松柏树。皇协军也是中国人,听说庙里的仓颉爷很灵,怕惹恼了神灵,不得好结果,就硬逼着仓颉庙周围的几个村的老百姓去砍。老百姓谁舍得砍掉他们心中圣地的大树呢?没有一个人动手。皇协军们就用鞭子抽打老百姓,但还是没有人动手。日本人和皇协军气极败坏,就自己动手砍起来。眼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咔嚓、咔嚓”歪了下来,村民的心里像刀剜一样难受。村里有一位精通文墨的老者,对日本军小队长说:“皇军,咱们中日两国是同一文字,同一人种,仓颉是咱们的造字圣人。这座陵庙已供世人瞻仰了几千年,松柏保护着陵庙的完整,表示着仓颉造字精神的万古长青。你们怎么可以砍掉它,让后人咒骂呢?不要砍了,不要砍了!要遭报应的!”老人声泪俱下,也没有感动那些狼心狗肺的日本鬼子。他们把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不当人看而随意砍杀,哪里还管什么同文同种,什么圣人,什么报应,硬把这些古树砍掉了,建起一座三层高的炮楼。

   炮楼是建起来了,像一根木桩扎在漳河岸边。日本人白天出去“扫荡”,夜里钻进炮楼不露头。仓颉庙周围的各村老百姓没少受日本人的欺侮,他们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百姓们都望着炮楼狠狠地说:“小日本,得不了好死!”

   有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空晴朗,没有一丝风。干了一天坏事的日本人回到炮楼,吃饱了喝足了,像死猪一样睡去了。不知什么原因,“忽”的一声风起,日本人的炮楼从上部四面起火了!火助风势,风助火威,霎时,满楼都冒起了浓烟。住在三楼的日军军官和二楼的日本兵,见火起正要往外跑,可是一楼的弹药库“轰”地一声巨响,整个炮楼化为灰烬。日本人死伤大半,剩下的鬼哭狼嚎。

   起初,炮楼周围的人们见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都提桶的提桶,端盆的端盆,赶紧出来救火。一看是日本人炮楼起火,谁也不再前进一步,都拍手称快,“活该,这是报应!”后来一声巨响,炮楼0,人们欢呼起来:“日本人完蛋了,炮楼完蛋了!”

   事后,老百姓都说是仓颉爷发怒了,是对日本侵略者砍伐松柏的惩罚。日本人也信以为真,急忙备了礼品,到仓颉庙祭祀祈祷了一番,说是赎罪。但后来在大火中没死的日本人也全部被八路军消灭了。人们都说,他们得罪了人,又得罪了神,应遭此报应。

   从此,仓颉陵庙就没有了松柏。

  四、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1。那时,1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一个老人要往东,一个老人要往北,一个老人偏要往西。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决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还有的传说说仓颉一天外出巡游,来到阳虚山玄扈洛瑞之滨,见一大龟,背有青色花纹,这激起他创造文字的兴趣。以后,他仰观日月星辰圆曲转换之势,俯瞰山川脉络之象,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经过细心研究,描摹绘画,造出各种不同的象形图画,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创造出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大功绩。《淮南子·泰族训》:“仓颉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在传说中,这件事感动了天地鬼神,于是“天雨粟”,表示祝贺。但同时也有反对的,那些平时欺伪狡诈,凶暴残杀之人,因为有了字,可以载其文,记其事,留于后,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所以出现了“鬼夜哭”的现象。“至其衰也,为0刻伪书,以解有罪。”即指此事。每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人赞成或反对,古今皆然,不足为奇。

   相传人们对仓颉的追祀是从汉代开始的,但那时是否有陵庙建筑不得而知。明清两代,陵庙得到大规模整修兴建,现存仅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三教之祖”、“历代宗圣”分别为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我们看到,陵庙的拜殿前檐有石柱两根,上雕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正面镌刻“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楹联。

    仓颉陵建筑在古文化遗存之上,面积约4000平方米。1973年10月、1977年秋、1984年冬,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为漳河与黄河淤积层。第三层为汉代层,曾出土砖瓦结构建筑构件。第四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黑、灰色绳纹、方格纹陶器残片,能够辨别器形的有陶鬲和陶罐残片,还发现有石斧、兽骨和红烧土块等。第五层为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绘条形纹陶片,器形为红陶钵。

    2000年9月25日,仓颉陵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汉字典故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六、科学造字法

   

   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汉字的"字":由表示屋子的"宀"加"子"组成,意思是繁衍后代。"字"的含义说明文字能留传后世,而且越造越多。在东汉(25-220年)人许慎著的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造字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象形字:象形字用直接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表示事物,是最古老、最直接、最明白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指事字是表现事物的局部,或一些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左边是象形字"刀",在刀字上加一点,就成为只表现刀刃的"刃"字。上面是表示树木的"木"字,如需要表示树根,就在木的下部加3个圆圈,这个字念"本",其本义就是树根。

    会意字:会意字是把两个或多个字或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思的造字法。"从"字: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比"字:两个人并肩站立,似乎正在比较高矮。天空为什么如此明亮?因为有日和月。日月合在一起就是"明"字。

    形声字:形声字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组成。这种方法可以便捷地造出许多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在甲骨文中,"鸡"字是象形字。后来,人们为它加上表音的(奚)字,成为形声字。用"木"作形旁的字与树木有关;用"氵" 作形旁的字与水有关,使人见字便能知其音、意。

  七、王蒙 谈汉语汉字与中华人文文化传统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1、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广普通话(国语、mandaren)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