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碧蓉:永远不老的“小英雄”

 勒杜马 2015-05-23

  戴碧蓉的故事开始在30多年前,30多年的岁月将许多故事淡化了,淹没了。然而戴碧蓉的故事却始终在延续,正因为这些凄美中透出壮丽的故事的延续,人们才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当年闻名全国的“小英雄”。戴碧蓉的闻名是因为她10岁时的壮举。戴碧蓉的魅力却是因为她始终如一的坚强。

  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在湖南株洲市残联那幢不起眼的大楼里,人到中年的戴碧蓉一脸平静地向我讲述着她带笑、带泪的人生……

  闻名全国的“小英雄”

  记者认识戴碧蓉是小学读书时,在课本中看到的《小英雄戴碧蓉》。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然而,戴碧蓉的故事依然没有褪色。

  1958年出生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戴碧蓉,在家中排行老三。5岁才学会走路。她平凡的人生是在10岁那年改写的。

  1968年9月14日下午1时,正在株洲市火车站调车场附近挖野菜的株洲市铁路第三小学学生戴碧蓉,发现在一股车道上,3个不到6岁的邻家伙伴玩得正起劲,而此时,一节车箱朝这边滑行过来。戴碧蓉边喊边跑向伙伴们玩的地方。她的喊声没引开玩着的伙伴们。车箱越驶越近,3个伙伴眼看就要变成车下冤魂。跑步而来的戴碧蓉抱开一个,拉开第二个,推开第三个时,无情的车轮碾过她的左身。10岁的她在心脏停止跳动一个小时,并且昏迷一个星期后,终于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然而,如花一般的她却失去了左臂和左腿。这一壮举,使她闻名当时的中国,她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小英雄”。

  1969年10月1日,在庆祝建国20周年之际,11岁的她与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等人一道被应邀到北京参加这一庆典。毛主席安排她在中南海住了15天,周总理还亲自为行动不便的她打来洗脚水。她的故事,被写成通讯《小英雄戴碧蓉》编进当时的全国小学统一教材中。

  对于戴碧蓉,当时一个医生说:这孩子一生只能在床上度过。医生的话并没过分,因为她的左臂全没了,左腿也是从骨盆开始截断的。这样的人要自理太难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对她说:“不要做昙花一现的人物。”这句话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为了学会生存,她首先想到要学会走路,先是偷偷扶着床边走,逐渐地放开床沿,一只脚蹦蹦跳跳地走,由于难以平衡,摔倒是常事,半年后,她能一蹦一跳上学了。学走路时,她学会了一只手洗脚、洗澡……,爱长发的她,为学好一只手织辫子,整整练了7年。1976年,她从株洲市二中高中毕业,此时的她不仅完全能自理,而且还学会了许多技艺。譬如绣花,她在随后的工作中用一只手绣出100多个枕套送给同事。

  毕业不久,她被招工进入株洲铁路工务段,为单位分报纸、当门卫……

  此时的戴碧蓉为了更好地工作,用心适应着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开始尝试写作。1979年,《中国青年报》在第二版刊发了戴碧蓉自己撰写的文章《我要为人民做点事》。这篇文章发出后,在全国引起反响,各种信件雪片似地飞到株洲。仰慕英雄,是一份永远的情怀。在信件中,不时夹杂着向英雄的求爱信。在众多的求爱者中,一个叫苏光国的小伙子很巧妙地赢得了她的爱。

  比戴碧蓉只大几个月的苏光国是湖南浏阳人。当时正在湘潭武警部队服役。历经一年的恋爱,1980年,他们在株洲市举行了婚礼。苏光国从此“搀扶”着她一起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30多年前,她是闻名全国的“小英雄”。今天,她是全国自强模范,依然光芒四射。有人说:曾受到毛主

  席、周总理和江总书记接见的这位“小英雄”,永远不老的是精神。戴碧蓉:永远不老的“小英雄”

  不幸考验她的坚强

  许多人物的淡忘,都是因为起点的壮丽,尔后的平凡。戴碧蓉的壮丽却一直在延续,只是这份壮丽有些凄美,因为磨难在她的人生道路中几乎是如影随形。戴碧蓉有一种并不过分的要求,她对丈夫说:她想要一个孩子。家人和丈夫都表示反对,因为她的身体,她怀孕要比别人艰难许多,家人和丈夫不忍心让她再受苦难。她却有自己的想法:“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我的人生不能残缺,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女人的梦想。”

  大家拗不过她。1981年春,她怀孕了。十月怀胎,她克服了常人难以体味到的艰辛。生下来是个男孩,丈夫为儿子取名文文。文文就这样平平常常地成长着,当文文能够叫她妈妈,她与儿子已经水乳交融之时,她发现了儿子的不对,一查竟然是先天性心脏病。用尽家中积蓄,借了不少外债,累疲了她的身心,1983年7月9日,不到两岁的文文尖喊一声妈妈,然后就没有了声息。

  文文“走”了之后,她和丈夫从痛苦中走出来。省吃俭用,清还为儿子治病欠下的债务。1985年这笔债还完了,戴碧蓉开始从阴影中走出来。此时,年近而立的她,再次决定要孩子。1986年3月7日,第二个孩子生了下来。又是一个男孩。这一年是虎年,夫妻俩为孩子取名苏知翼,有两层意思,希望孩子有知识,能如虎添翼,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有了孩子,她在尽一个母亲的职责时,并没请求领导给予工作照顾,她依然热情地投入工作。在家中,她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干的母亲,在单位她是一个不计苦累的职工。这位当年的“小英雄”,依然光彩闪闪。1991年5月9日,她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在北京受到表彰,5月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她与张海迪、史光柱等代表一道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江总书记还为她签名留念。

  生活又开始变得美好起来,戴碧蓉却又要面对不幸。1997年底,戴碧蓉总是感到身体不适,苏光国要她去医院检查一下。1997年12月5日,经过检查后的她到医院来索要结果,医生看到她一个人来,骗她说结果没出来。她一想不可能,讲好了今天可以出结果,怎么又讲没出来呢?已经历过人生太多不幸的她,平静地对医生说:“不管是什么病,我都不怕,希望你们直言相告。”在她的再三相求下,医生告诉她,她患了宫颈癌。戴碧蓉历经短暂的心痛后,再度恢复平静问医生:“是晚期还是早期,还有多少时间。你告诉我,不要让我死得太冤枉,给点时间让我留个遗嘱吧”。医生们为她的“平静”所叹服,说:“别人一听是癌,早就昏过去了,你还能如此平静地问,实在坚强。”医生同时告诉她:情况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糟,只要及时治疗,也许可以治好。受尽人生磨难的戴碧蓉被送进湖南省肿瘤医院治病。

  1997年12月6日,也就是戴碧蓉进入医院的第1天。湖南广电厅的领导和一些同志为拍摄戴碧蓉的一个剧本之事来到株洲,当得知她已到长沙治病后,马上返回长沙。第一束鲜花被他们带到医院。尔后,《长沙晚报》将她患病住院的消息进行了报道。随后《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戴碧蓉的安危再一次牵动了大家的心。慰问信雪片似地寄过来,有的人还寄来捐款,有的人还亲自前往医院看望。1998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经过专家会诊,为她成功实施了治疗。1998年1月28日,戴碧蓉又一次从死神的手中走了出来。

  爱的行动永远在进行

  1998年初,从湖南省肿瘤医院康复的戴碧蓉回到了家中。一件事让戴碧蓉上了心,在治疗期间,有许多人来看望她,有许多人写信给她,信中有鼓励她的,也有向她敞开心扉诉说的,这里面大多是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用笔来为他们回信,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因为戴碧蓉只有一只手,写字时,为了防止纸滑动,她要用下巴压住纸写,十分累,也十分苦。这样一来写一封回信,耗时太长,面对许多求援信,她有些忙不过来。能不能换一种形式,用电话直接交流呢?办一条热线的想法,就这样在她的脑中开始形成。

  1998年5月18日是助残日,株洲市的领导前来看望戴碧蓉。她将自己想办热线的想法,向领导进行了汇报。株洲市的领导表示十分赞同,并要求相关部门提供方便,让她的这一梦想能早日实现。株洲市的相关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为热线开办辟出绿色通道,株洲铁路工务段也为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1998年5月28日,全国第一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戴碧蓉热线”电话在湖南省株洲市开通。热线分“爱心”和“下岗”两条,分别为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等人服务。

  在她的工作室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自强不息争分秒,拙口仁心解忧愁。”为了系统解答来电,她坚持自学法律和经济方面的课程。

  “戴碧蓉热线”开通以后,通过160总台转接,与10多个省、市、区的“热线”相沟通,在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她说:“热线一开通,就有一些电话打来,随着热线影响的扩大,电话越来越多。记得接第一个电话,是一名男士打来的,他说他下岗在家,整天下厨当保姆,心里不舒服。我跟他讲述了我自己生活中的艰难故事。他觉得很有启发,后来他主动出外找工作,找到工作后还打电话来向我致谢。在热线电话中,我听说长沙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考上了长沙一中实验班,但是因为家庭贫寒读不起书。我就专程去长沙看望这个同学,而且还送给他1000元钱,鼓励他好好读书。我得到社会上的那么多爱,我深知爱心对于那些需要关怀的人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常常资助那些贫困学生。”

  对于外省的求助者,她同样给予关怀和开导。东北有一个与不法分子有染的青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戴碧蓉热线”。经戴碧蓉耐心规劝,青年改邪归正。江苏青年李行因妻子患骨癌截肢而陷入绝境,经戴碧蓉劝解,李行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热线电话后来是愈来愈多,而且已经不分白天黑夜,为了能及时接听电话,戴碧蓉将热线接到家中,24小时与热线相通。

  在接听热线时,她遇到过一些青年失恋,想寻找理想伴侣,希望她当红娘的事。2001年9月,在热线工作室的基础上,她又创办了“戴碧蓉婚介所”。目前,婚介所有会员2000多人,已经玉成30多对新人喜结良缘,目前有200多对正在热恋中,婚介所为许多下岗工人和残疾人找到了意中人。

   实业助残是她的梦

  昔日的小英雄,今日的强者。戴碧蓉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感动着人们。1998年10月,她当选为株洲市残联副主席。助残成为她的职责,也是她的梦想。热线的开通,虽能从心灵上去沟通,但却缺乏更实在的帮助。“我能给残疾人以什么样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呢?”这是戴碧蓉从创办热线以后,在倾听到更多求助后,产生的一个愿望。

  湖南株洲市是中南五省的老牌服装批发中心,戴碧蓉尽管身残,但对一个女人来说,爱美是天性,因此偶尔有闲暇,戴碧蓉会到市场上去看看,为自己和家人挑些衣服。1999年夏天,戴碧蓉找了个空闲,一头扎进服装市场,在穿行于市场时,她发现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株洲虽拥有中南五省最有名的服装批发中心,但在出售的服装中,竟没有服饰名牌是株洲人自己创造的。面对流量巨大的服装市场,她想起中残联一位领导的“戏言”:“碧蓉,你的名字很值钱,要好好利用。”一个想法渐渐诞生:创办服装厂,打出自己的牌子,安排残疾人就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2000年8月,戴碧蓉将这一想法,向株洲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一向给予她支持的株洲市领导十分赞同她的这一想法,并迅速要求各职能部门配合她办好这一福利型服装厂。虽有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倾力支持,但要办一家企业谈何容易,戴碧蓉到处奔波,终于筹措到一定的资金,并租赁好厂房。2000年9月20日,株洲市戴碧蓉服装厂正式挂牌成立,企业招聘了40名残疾人和下岗女工,开始服装的生产。

  要办好一家企业对一个健康人而言都不是易事,对像她这样的残疾人就更难了。企业在初办时,形势较好,校服生意也可以,加工的防寒棉衣还销到了北京。然而,随着企业的创办,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戴碧蓉服装厂是租赁原株洲市某服装厂,设备早就老化,设计开发能力不足,需要添置一些专用设备没钱,企业又缺乏一定的流动资金,市场开拓也十分艰难……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运转没有预期的效果,而且渐渐步入困境。

  办企业劳心又费力,许多朋友劝她放弃,不要再找罪受。的确,以她现在的情况来看,不办企业日子过得舒坦。走进戴碧蓉的家,180多平方米的家,被能干的她用一只手整理得温馨而舒适,她的丈夫在长沙铁路总公司株洲办事处工作,单位好,收入也不错。2002年3月,她被组织安排调进株洲市残联工作,当上了副理事长,株洲市委党校特招她进校学习,而且免掉她大专三年的学费。儿子在高中读书,长得俊秀而结实。然而,戴碧蓉依然没有放弃她的实业助残梦,她说:“把企业办好,就是为了让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我并不想通过它来挣什么钱,我不办企业,日子已过得很舒坦了。为了那些残疾兄弟姐妹,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去努力。”

  她说:“目前我正在寻求有实力的伙伴,一旦找到合作伙伴,企业要聘请职业经理,健全内部制度,更新机械设备,把它办成全国一流的服饰品牌,以圆实业助残的梦。”

  英雄的理想总包含温馨的爱。对于这份爱,戴碧蓉有自己的说法:“我这半辈子,救过人,帮过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别人救我、帮我,如果有人要说我身上还有一点光辉的话,那也是大家的光辉洒在我的身上,我不过是起到反射的作用。”

  看看只有1.4米高的“小英雄”,我丝毫不敢低估她的能量,我相信,她的实业助残梦一定会圆,因为她坚强、有爱心。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