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 刻】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与章法(二) ■孙长铭

 东方竹马 2015-05-23

 



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与章法(二)


孙长铭



二 秦半通印的文字结构

  站在文字美学的台阶上,剖析秦半通印的结构特点,笔者从字形局部夸张变化与字形外部轮廓形态变化两个切入点入手,这样有利于我们正确分析它们的结体构造,系统地了解其文字构成的实质,便于以后创作。 

  (一) 字形局部夸张变化

  夸张变形是变化的重要手段,秦半通印即是依靠这种手法拉开了与其他各系文字的距离。或许,夸张变形在其他各系中偶然发现,但频率与使用的多样性远不及秦半通印复杂。

  夸张就是文字结构或部分结构的大胆强化;变形则是在夸张的基础上使文字的体貌特征发生较大改变,从而更加突出。这种大幅度的动作出现致使文字体势呈现明显的姿态变化。如“牧诸”(图6)印中的“诸”字,由于隶化缘故,“言”部简化,下方之“口”似乎夸张为一个点,并有右倾态势;“者”部中部交叉两条斜线大胆地左移,出现了变形,体势呈左倾之态,文字重心也随之倾侧。“桥错”(图7)印中“桥”字的“木”字旁体势左倾,“乔”部右倾,文字重心随“乔”部右移;“错”字左右打开,体势右倾,文字重心右移。通过上述举例可作如下分析:文字夸张是变形的基础,变形可改变文字体势,文字体势的变动又可改变文字重心,重心改变又使文字的活跃程度加强。

  (二) 字形外缘形态变化

  汉印文字由于小篆与隶书的结合被后人称之缪篆,其结构整饬,似活泼程度远逊色于先秦各系印章。但汉印呈现的美也绝非其他印风所能比拟。从平稳中体现灵动,从方折中渗透规整,从稳重中流露雍容为汉印的基本特征(铸印一路)。然秦半通印处在三大书体盛行的特殊嬗变阶段,结构自当具有强烈的个性。清·秦爨公在《印指》中说:“字法者,一字之中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势……”秦氏发现汉印有“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势”,那么半通印具体的字势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做一尝试,将秦半通印中的单字拿出,从单字外缘上下左右做宏观的直线连接。如图8即可获知一个有趣的现象:所呈现的形状各异,有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我们再将正方形印面的秦官印文字也做同样的外部轮廓画线。如图9又可发现与秦半通印不同的另外一种现象:形状较为规整,基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从以上外部轮廓变化可得出结论:比较规整的外部轮廓其印风相对安逸;相反,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在作上下倾斜或左右扭曲的各种肢体摆动,呈现出势的自由变化。也就是说,外部轮廓形态的不规则(指长方形与正方形之外相对而言),昭示着体势的变动,体势变动越大,印文活泼不拘的程度越强。   


三 秦半通印的章法

  剖析秦半通印的章法本质,笔者从四个方面切入:一、体势的对比;二、文字中矛盾体的对比;三、空间的对比;四、界格、边框的作用。

  (一) 体势的对比

  体势是文字个体在一幅书法或一方印中的姿态。行草书全然靠笔势与体势的循环累积使得作品灵活多变、跌宕起伏。唐太宗评王羲之书法说:“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前一句讲笔势的连绵,后一句讲体势的正侧关系。半通印章法有没有“势如斜而反正”?当然有。

  由于文字数量之限,印章中的体势远没有书法的体势宽泛,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文字中必须完成和谐的整体尤为不易。而秦半通印章法的构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单字内的体势之变,体势居中谓之体势未变,体势摇曳谓之体势在变。一个体势欹侧的文字需要有一字或一字的一部分来调节;或一个体势倾斜的文字出现后应有另一个文字向相反的方向欹侧,使整体印面歪歪得正,这样便呈现视觉上的冲击与文字的跌宕。与六国官玺不同,秦半通印字与字之间的默契“痛失”了相邻笔画之间的联系,继而用各自为政的上下之间的顾盼关系维系整体的和谐,顾盼关系则是解决体势一体化的必然途径。“任”(图10)、“李昌”(图11),“任”“李”二字向左欹侧,“”“昌”二字为了印面平衡,均向右欹侧。再看“汪参”(图12)、“郭阳”(图13),“汪”“郭”二字居中较为安然,“参”“阳”二字为了不使印面板滞坦然地向右欹侧,两者一动一静,整体章法顿时生动起来。

(待续)


图6 牧诸


图7 桥错


图8

图9


图10 任


图11 李昌


图12 汪参


图13 郭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