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南宋马远《踏歌图》

马远(1140年前后-1225年之后),字遥父,号钦山,南宋著名画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又与夏圭并称马夏。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马远之画以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效果而见长,下笔严正,用雄奇简洁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尤喜欢画一角式取景号称“马一角”。马远画山画树画水画人均独树一帜,别有韵致,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采取中、下两段置景的构图,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虽不太象他一贯爱用的一角式构图,但却是他的传世名作。
26、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奇巧,典型的一角构图。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
27、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山径春行图》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捋着胡须,拂动衣袖,慢步行进在春天的山径上,面向远方,似乎在触景生情吟咏赞美春天的诗句。随风飘动的柳枝,雀跃嬉戏的小鸟,生机勃发的山径两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又显得闲适恬静的画面气氛,也是他本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此画柳枝画法较为特別,一变以往画树不敢伸枝的作法,而将树枝伸展很长,展现了他敢于想象的才华。
28、南宋马远《举杯玩月图》

画中描绘一位文人坐於石上,童子随侍在侧,他手执酒杯,邀请明月共饮。〈举杯玩月〉从画名和意境来看,乃是引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的名句入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构图采取左实右虚的对角布局,主要景物置於画面左下角,与右上方的皓月相对,山石构画雄奇方硬,典型的大斧劈皴,松树如曲铁,乃马氏画法。
29、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

此图山石、树木皆画得极其简洁卻意趣橫生,尤其梅树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样花朵万千而仅以几笔点画表示,系高明的以少胜多之法。
30、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夏圭,宋代杰出画家。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院待诏。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夏圭长于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石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下图为局部图。
31、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通常采取半边式构图,因而被誉为“夏半边”,这种半边式构图大面积的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也是采用这一方式,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笔法劲健,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32、南宋夏圭《钱塘秋潮图》

钱塘秋潮图以概括性的笔墨技法生动描绘出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左下角丛林之上有山寺宝塔,兀显出典型的南国风情,简练的线描大潮浪头仿佛让人听到惊涛骇浪之声,画幅虽小却小中见大,反映了画家非凡的提练表现能力。
33、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图》

“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泛滥唐宋诸名家,而从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34、元代王蒙《溪山风雨图册》
35、元代曹知白《松亭图》

曹知白(1272~1355),元代画家,藏书家。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浙西华亭(今上海青浦)人。从小机敏颖悟,很有见识,爱读书,好黄老之学。家有藏书数千卷,也喜蓄字画。曾被荐为昆山教谕,不久辞去。结交赵孟頫、邓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各倪瓒、黄公望交往最密,常以书画相唱和。
[L]曹知白善画山水,受赵孟烦影响,而趋向李成、郭熙,也吸取董源、巨然,笔墨疏秀清润,后期作品,用干笔皴擦,情味变为简淡,当时为黄公望、倪瓒所推重。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早年笔墨较秀润,晚年变为苍秀简逸。
36、元代高克恭《春云晓霭图》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同(今属山西)人,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造诣精绝。高克恭是画家中学“米点”最好的画家之一,此图正是运用了米点皴法,但在学米的同时又参用董源的画法,故山水画的浑厚、重大,而烟云环抱山峦,一线瀑布飞下,又使群山飘渺起来,气象万千。此图用花青与墨渲染,用色较重,而矾头多露白,对比强烈,使人有雨后晴山的感觉。该画纸本设色,纵138.1厘米,横58.5厘米,藏故宫博物院。曾著录于《大观录》、《江村销夏录》
37、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图》

盛懋(生卒年未详),字子昭。父洪,临安(今杭州)人,寓魏塘,业画。懋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早年并得画家陈琳指点,画山石多用批麻皴或解索皴,笔法精整,设色明丽。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沧江横笛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和《松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盛懋是元季专业画家,当时被称作“画工”。因技艺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但是他的画与元四家的画明显不同,文人画是写胸中之逸气,而他则是一个民间画家,比较适合老百姓的欣赏。
3
8、元代唐棣《霜浦归渔图》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因先世在吴兴做官,迁徙归安(今浙江湖州)。父唐清,元初赠承务郎,任归安县令。唐棣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慧,能诗善画,有“奇童”之称,为赵孟頫、马煦赏识,弱冠时便拜赵孟頫为师,常出入赵府,交往益深,不久马煦升为刑部尚书,遂携唐棣至京,延佑初进荐仁宗,以绘画侍奉宫廷,在嘉熙殿画屏风“挥洒立就,天子称赏”,待诏集贤院,因而有机会遍览历代书法名画。唐棣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风景作林木窠石、峰峦起伏,有高远、深远、平远山川之胜。此画以工笔为主,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画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参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画细致,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实,山石质感极强,呈现较多郭熙画法遗风。
39、元代张渥《瑶池仙乐图》

张渥(?-约1356前),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居杭州(今浙江杭州)。通文史,好音律,然屡举不中,仕途失意,遂寄情诗画。能山水,“尽自然之性”,擅长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丽流畅之风;擅“铁线描”,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此图取祝寿吉祥之意,画中瑶池烟波浩渺,岸边高岸耸立,树木葱笼。四位寿星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正仰望空中,欣喜地恭迎西王母。空中祥云缭绕,西王母衣袂飘飘,正按落云头而来。身旁侍女手捧托盘,上有仙桃四枚,画面构图上下呼应,以白描手法为主,淡加敷色。山水之景与人物之情融合在一起,自成天趣。
40、元代朱德润《松下鸣琴图》

朱德润(1294~1365)诗人。字泽民,号睢阳山人。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其先祖跟随宋室南渡,居昆山(今江苏),遂为吴人。善诗文,工书法,格调遒丽。擅山水,初学
许道宁,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远、林木清森之景,重视观察自然,当北游居庸关时,尝作“画笔记行稿”。“林下鸣琴”用笔用墨画技纯熟,应是弃官返乡以后的作品。图绘松树下,一人弹琴,二人倾听,渔夫闻音而来,画幅的重点汇聚在这四人身上。对岸重重山丘,远接天际。画山皴纹似卷云,画树秃枝似鹰爪。通幅笔墨有李郭派的特征。但他师法古人并非抄袭古人,本幅若与郭熙的「早春图」相较,就可看出许多新意,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朱德润利用书法笔意作画,不作纤细的描绘与精致的渲染。
41、元代佚名《东山丝竹图》

本图表现晋朝谢安隐居东山的故事。一座精致的庄院坐落山谷中,主人在侍从的簇拥下正从外归来,堂前一群女乐已在演奏。背景处山势魏峨,云雾缭绕。画面气魄宏大,浓重的青绿设色显得庄重华丽,笔法严整精谨,近似盛懋一派。画幅中题“延祐六年夏吴兴赵孟頬”,为后添伪款。
41、明代沈周《庐山高图》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42、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

《两江名胜图》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但构图选择了一突兀的山峰,山上庙宇幡离,显然是对两江名胜实景的描写。
43、明代周臣《春山游骑图》

周臣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他生活在成化年间,生卒年不详。字舜卿,吴(今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春山游骑图》,纵185.1厘米,横64厘米,绢本,浅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左下山石中,署有“东村周臣”四字。图绘一主两仆骑马游春的情景。山石的方折峻嶒,勾皴的细密硬朗,略为倒挂多杈的松树,挺括的斧劈皴,一看而知都是承继南宋院体而来,但周臣的笔墨显得凝重严谨,构图很稳健,画面较繁复,远近都细致平实。
44、明代周臣《山斋客至图》

此图描绘山斋主人待客来访的情景,布局严谨周密。山斋为全图的重心,它处于冈峦环抱、溪流萦绕、嘉木交阴的环境里,显得幽深隐蔽。主人端坐斋内,似在等待客人。一客曳杖正朝山门行来,不远处溪河桥上亦有来客,并有携琴僮仆相随,点出了[客至]的主题。隔溪对岸平林漠漠,雾霭冉冉,楼阁隐现,远处峰峦巍峨层叠,流泉迂曲下注,境界深远壮阔,气势雄伟恢弘,体现出取法北宋中原画派高远布局法的特征。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冈远峰运用方硬的小斧劈皴和刮铁皴勾斫,表现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和明晰的山石轮廓。古松枝干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斋室用界画画法和配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描绘都极其整饬精巧,反映出画家深得[院体]画状物写生周密不茍的传统。而在表现中景树丛和云霭时,又以浓淡不同的水墨点染晕化方法为之。虚化朦胧,颇有米氏山水的遗意,在全图的严整中注入了文人画虚灵的气韵。这是周臣风格的代表作。署款[姑苏东村周臣写],下钤[东村]朱文方印、[舜卿]朱文方印。
45、明代周臣《雪村访友图》

此图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的视觉中心。画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图中采用高远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景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则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浓重,皴染结合,石用拖泥带水法描绘,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铁皴钩斫,表达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整幅作品用笔尖劲,气势雄浑,是周臣绘画的代表作。
46、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图》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从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他的绘画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杏花茅屋图》是他细笔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布置合理,意境清远,尤其是摇曳的松树古朴优雅,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47、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

此图描绘东晋陶渊明赏菊的故事。全图布局稳妥,笔墨明润爽利,层次分明,犹见来自于周臣的笔法。此画山石坚挺,是唐寅师南宋院体粗笔之作,画中树木画法很是别致,赏心悅目。图左上题诗一首:“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48、明代唐寅《高山奇树图》

《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浑厚而湿润,枝叶稀疏,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49、明代唐寅《落霞孤鹜图》

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50、明代唐寅《茅屋风清图》

茅屋风清图山石峭拔,大山峻岭,其皴法为大斧劈,石面明暗分明,反映了唐寅善于描画大山大岭的功力。前景是两岩耸立,山谷夹一小溪,溪上架着一窄木板,有一仆负物艰难地行走在板上。渡口山石上五棵如龙的盘松,山道都有木架以示险峻。右侧道上一高士正携琴而来。中景是一水榭,筑以围栏,有两名高士正欣赏后景岩顶百丈高瀑。后景是高耸的山谷中条条瀑布奔泻而下,山腰上还有楼、观隐现于树木之中。茅屋风清槐影高,白头并坐讲离骚。怀贤欲鼓猗兰操,有客携琴过小桥。
51、明代唐寅《清溪松荫图》

《清溪松蔭图》是唐寅在绘画中独树一帜,自成一路的力作之一。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52、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图》

《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53、明代文徵明《积雨连村图》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元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积雨连村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54、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

仇英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缘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桃园仙境图》是仇英的代表作之一,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55、明代仇英《玉洞仙源图》

《玉洞仙源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代表作。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此图用大青绿设色,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石,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代表了仇英青绿山水的典型画风。
56、明戴进《洞天问道图》

戴进(公元1389—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就很有影响。宣德间(公元1426—1435)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当时画院画家如谢廷循、李在、倪端、石锐等,画技都远逊于戴进,因而遭妒忌排挤。戴进被放归故里后,回到杭州后以卖画为生,终至穷途落泊而死。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浙派创始人。他的山水画画作品,注重选题。画法源出宋元,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风格,但也吸取北宋时期的李成和范宽,并取法郭熙、李唐、董源,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技巧纵横,画风雄健挺拔,俱遒劲苍润,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善于用浓淡水墨的巧妙变化,来表现“铺叙远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被推为“浙派山水首席画师”。此图描绘轩辕黄帝至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画面左侧峰峦突起,直入云霄,右侧古松茂蔚,老干虬枝。山谷险道上,身着衮服的皇帝孤身赴洞天问道。山石用斧劈皴,人物作琴弦描。设色淡雅。画风学南宋“画体”而又有元人秀劲的特色,为戴氏前期比较精微优美的佳构。画中署有“同郡戴文进为德宣卿友制”。后钤“钱塘戴氏文进”、“文进”。

《溪山风雨图册》采用平远构图,与其它立轴有些区别,但这种细密的笔风仍明显是王氏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