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佛

 时时保持平等心 2015-05-24

 

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注意到,当我观照时,我一思考,我自己就发笑。也就是说,观照让我们走近上帝,接近上帝,成为上帝。

 

或许,上帝这个词对于东方人或佛教徒并不习惯,你可以用你熟知的“佛”这个字来代替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一思考,佛就微笑”……这是真实的。当我们观照时,我们一思考,自己就会发笑。也就是说,当我们观照,我们就在走近佛,接近佛,乃至直接成为佛。

 

观照是走向佛的一条道,观照是接近佛的一种方式,观照就是成为佛。当我们成为全然的观照,佛便成了。我们观照的时刻,我们便是佛;我们有几分观照,我们便彰显几分佛性。因此,试着在你的生活中保持观照,在开始能保持几分是几分,能保持多久是多久,直到观照成为你。

 

观照成为你的时刻,是你成为佛的时刻。当你走向佛时,佛也在走向你,当佛和你相遇之时,你消失了,唯佛存在,这就是人成佛的情况。佛意味着,你不存在,但有什么存在。当你的自我感不存在,但还有什么存在时,体会一下,这是什么?这就是佛站在你的肉体上微笑。这就是佛从无数万亿光音土来到你的存在,在你身上开花的表现。

 

当我们掌握要点,体会佛或者成为佛并不是太难的事。因为那佛性一直存在于你里面,打我们一存在时它就存在了。佛性是长明灯,它一直在燃烧,从没有停熄过。但因无数时来,我们沉浸在无明妄想里,无明妄想将它遮蔽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都变成了睁眼瞎,生活在佛光里却看不见佛光。

 

佛光一直在普照,这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但我们却看不见。因为看不见佛光,我们都被置在无明妄想海里,不停地经受六道轮回的幻觉体验,而刹生刹死,烦恼不止。佛陀说我们是可怜悯者,诚然是也。太冤枉了,身置真正的天堂,但经受地狱的体验;正处在佛土,却经受六道轮回。我们不能相救,甚至也不能自救,直到佛或佛法出现,直到我们自己亲自体会到佛和法的存在,然后才开始出苦海,登觉岸,成为自在人。

 

佛教是一条指导人们自救的道路,佛在一位成功自救的人——他已不在三界的天坑里,不在五行的牢笼里,已不属阎罗管,烦恼魔再也不能靠近他的身……当我们成佛,人人如此。成佛不是虚妄的愿景或口号,而是确实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佛是你的潜力,是你最大化时的自己,当你看到自己的真正面目,便能认证这一点。

 

事实上,你一直是一位沉睡的佛,你一直都是佛,所谓“成佛”,只不过是你醒来认识到这点。成佛并不是真正的成,没有“成”可成,因为你已经是了。你已经是的东西,你不可能再次成为它,你只能体会它,除非你一开始就不是。因此,所谓成佛,只是体会到你本来所是的。

 

有一道无影影,从生到死一直跟着你,它就是未被你认识的佛。当那无影影放光动地,明耀三界时,是你成为它时,是它成为你时,就是佛诞日。每年都有佛诞日,佛教徒们用来纪念佛陀的出生,事实上这个节日是提醒你自己快快降生——快快成佛,快快醒来的。佛诞日是朝内来催生你自己的,不仅是朝外纪念他人的。

 

在修行之途上,向外是迷失,朝内是觉醒。每当我们向外时,那是我们迷失的时刻;当我们朝内来,我们在踏上觉醒之路。成佛之路,觉醒之路,是一条向内的路,这是为什么佛教称自己为内道,称其他类型的教导为外道的原因。

 

向内观照,发现你内在还不为人知的秘密。真正的观照不但能照见内,也能照见外,更能打破内外的幻觉之壁;真正的观照不但能照见事物,更能照破事物——照见心在万物上所作的画壁。深度的观照是从简单的观照开始的,要想深入佛见,从最基本的观照开始。

 

当我们观照,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自我一思考,自佛就微笑……。在外部世界,我们常看到佛像被塑成一个盘腿坐着永远微笑的人——嗯,这就是一个内观的人,一个时刻看到“头脑一思考,自心就微笑”的人的内部意象的外部表达。

 

踏上真正的观照之旅,你在那外部看到的优雅、优美、时刻微笑的佛像,迟早会化为活的你,或者,你迟早会成为那样一尊活的佛像。一切从最基本的开始,观照观照,观见五蕴皆空,照破山河大地,到那时再回头看,你就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自我一思考,自佛就微笑”……到那时你就会成为你在外部所看到的那尊微笑的佛像,你就会成为一尊活佛,活佛就会成为你!

 

成佛并非神话,乃是向内到达广大、觉醒、光明心性的真实之路。这条道路,前有人走过,后有人正在走,它是一条来往于内外世界的少有人走的路。未踏上这条路的人是凡夫,走到头的人是佛,半道上的人是菩萨。此路通到头,愿你早成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