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淑贞主编的《气象气候学》有关天气与气候知识体系

 许愿真 2015-05-24

《气象气候学》有关天气与气候知识体系

第一章  大气概述

第一节  大气组成
1 干洁空气:氮、氧、氩、臭氧、二氧化碳等含量以及各自作用。
2 水汽:来自地表蒸发,借助空气垂直交换而向上输送,一般其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很快减少。
3 固体杂质:影响能见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4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新增加的大气成分,造成大气成分改变,造成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结构
1 大气高度:2000---3000KM。
2 垂直分层:对流层:厚度与对流运动强弱、三个最主要特征、垂直递减率与逆温;

平流层:臭氧层与该层温度;

高层大气:电离层。
第三节   主要气象要素
1 气压:大气压强。760毫米汞柱=1013豪巴=1个大气压。(百帕、帕斯卡 。hpa) 地面气压一般在940到1040之间,台风中心可能低于940,亚洲高压中心可能高于1080 mb .
2 气温:
3 湿度:水汽饱和度
4 风:风速和风向。
5 辐射 日照

第二章 大气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1 辐射的基本常识:电磁波 波长 辐射差额
2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太阳高度角(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影响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日变化、和随纬度变化、随高度变化)、大气透明度(阴晴、杂质)有关;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
第二节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辐射日变化、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气温的垂直递减
2 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保温、温室效应。
第三节  大气增温和冷却:受下垫面影响,如海陆、高山深谷、高原平原、林地雪地等。如海陆,海洋吸收热多于陆地、吸收的热能分布在较深的层次、海洋蒸发多消耗热量多、海洋比热容大等,
第四节  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日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有纬度、季节、地面性质(海陆、地势、植被)、天气等。各地日变化大小直接决定于正午太阳高度。

二、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年变化与纬度、海陆分布有关
第五节  气温的空间变化;
1 水平分布:通过等温线来体现——疏密、直弯、闭合;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高度。规律有:向两极递减、一路南七路北;全球冬夏季节最高温与最低温的位置。
2 对流层大气的垂直变化:垂直递减率;逆温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

第三章  大气的水分

第一节  蒸发和凝结: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水源、温度、风速。影响凝结的有蒸发、冷却、凝结核。凝结条件有凝结核、过饱和、充足水汽、空气冷却、持续较长天气过程、风速
第二节   凝结现象
1 露 霜;
2 雾凇 雨凇:
3 雾 云:辐射雾 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山谷风与雾气、寒暖流与雾气、寒流与雾气
第三节  降水
1 云 雨 雪:降水条件;云滴雨滴碰撞增大
2 降水分布:赤道多两极少、副热带次低,中纬度东西两岸多内陆少。与大气运动、气团和锋带、海陆分布有关。

第四章  大气运动
第一节  气压变化和分布
1 气压随高度变化规律—— 递减
2 气压系统:气压场:等压面与等压线、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部,三维空间。
3 气压随时间变化:热力因子(气温——反比关系)、动力因子(气流——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气团移动)
4 全球气压带:7个,亚洲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等。
第二节   大气的水平运动
1 作用于大气的力:三个,还有惯性离心力等。力的名称、特征(大小、方向)、影响风速和风向。
2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高空中的风的作用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风压分布。
3 摩擦层中的空气运动:近地面的风的作用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风压分布。
第三节  大气环流:尺度有大、中、小等。
1 主要特征:纬圈环流三个(3个风带)经圈环流3个(3圈环流)以及沃克环流、青藏高原影响、海陆分布影响下的副高、副低气压带等。
2 形成和维持:
太阳辐射的作用——温度梯度——气压梯度、
地球自转作用——地转偏向力、
地表性质作用(海陆分布造成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冷源与热源、地形机械阻挡)
地面的摩擦作用
3 变化:季节移动、中心气压随季节强弱变化

第五章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第一节  气团和锋:
一、气团概念、形成、变性、地理空间和热力分类;
二、锋的概念、组成特征(锋面、锋线、坡度、附近要素的突变)、类型与天气(阴晴、雨区、气温气压风力变化)、生消,在我国的分布。
第二节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结构与天气。冷高压与寒潮
第三节  副热带高气压:结构、分布、天气、副高与我国雨带
第四节  热带天气系统:赤道辐合带、台风

第六章  气候形成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短有关,由此分出热带副热带温度亚寒带 寒带等
第二节  大气环流 :在赤道与极地、海陆间输送热量;参与水循环;三圈环流与气候:低纬度地区有赤道复合带、赤道西风、信风带、副高4个;中纬度地区以温度西风为主,高纬度地区有冰洋气团、极地高压或极地反气旋、极地东风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的冷热源作用与气温对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蒸发与湿度、雾气、降水的几种类型);海陆分布与风——疾风、海陆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  洋流与气候: 洋流对气温、降水、雾的影响。
第五节  地形与气候高大山脉与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局部地形的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形态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辐射、气温、风、降水影响,山脉是气候分界线。青藏高原的机械阻挡作用和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峡谷风地形雨与雨影效应、雪线
第六节  下垫面局部特征与小气候:

第七章  气候类型

第一节  低纬度气候:4类
加 热带海洋性气候
第二节  中纬度气候:副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
第三节  高纬度气候:亚寒带针叶林、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第四节  高山气候:

第八章  气候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