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话养生1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可能拥有了健康长寿。何谓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保持“恬惔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就容易心理平衡;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并且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灵魂深处上实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那么,即便心理难以平衡也自平。 问题是,即便物质生活无比丰富于我们祖先的现代小康人们,他们仍然于心知足,为了物质享受,脑子是更加高速地、前所未有的过用着:赚着十万想着百万,当了科长奢望处长,有了汽车看着游艇……, 1、由是乎,挖空心思,思虑无穷;未经遂愿恼怒忧思;触法王法惊恐悲愁……用脑过度,七情过度成为现代人生病的万恶之首。 如此,难以指望健康与长寿能与生活小康水平同步提高! 用脑太过之害,代有论述。 《黄帝内经》说“欲实,令少思”;东汉班固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汉书·司马迁传》);宋代苏轼则讲“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祖塔院》);明代龚信更是直言“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古今医鉴》);明代万全详释其机理是:“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情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心乱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养生四要·慎动》);清代周振武也认同其释,说“心静则安,心动则躁。延年不老,心静而已”……。 虽言简但意赅,虽未深说其所以然,但已足知其所以要这般。过思过虑过怒过悲过忧过喜,……过度用脑是万病之源,肯定折寿。所以《黄帝内经》说疾病是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三种原因之中,风雨寒暑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阴阳是指房劳太过、喜怒则是思虑无穷、七情过用。三者之中,七情害人最潜移默化,最为残烈。 用脑太过所以惹生疾病?道理很简单,脑子过用容易惹动七情,使七情过用。这其实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的现代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所谓“七情”就是怒、喜、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七情,遇到外界的刺激,都会作出适度的情绪反应,不反应的是脑子有毛病,但反应太过,太过也会引起疾病,而且几乎是所有疾病的参与者。 2、七情使人生病的机理有二: 一是直接伤及五脏。《黄帝内经》说“肝在志为怒”,所以过“怒伤肝”;“心在志为喜”,所以过“喜伤心”;“脾在志为思”,所以过“思伤脾”;“肺在志为忧”,所以过“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所以过“恐伤肾”。 二是直接影响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气”在人体内上下左右的运行宜流畅有序,但如不畅无序,则病生焉。明代张景岳说“出入废则神机灭化,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黄帝内经》则更把七情过用的机理表述得更加具体。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3、为什么有些病西医诊断不清楚,但中医讲得明明白,就是七情过用,气机逆乱。按此去选方用药就有效。 如张仲景时代有一种叫“奔豚病”,其病发则感有一股气象不猪一样,上冲到胸咽部位,很频死状感,十分难过,生不如死,但移时又复如常人般。中医用平冲气、降逆气的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旋复代赭汤、奔豚汤等治疗,效果好得很。 许多疾病西医诊断得很清楚,病原菌是什么,部位在哪,显微镜下、实验室里看得明明白,但西药治疗效果就是不理想或者要终身服药。是因为它们中多数是由于用由心上、由神上、由气上所得的疾病。仅用西药只能治其病,但难以治其心;脑力不减、七情不平、心病不解,哪能痊愈?比如多数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少免疫系统性疾病、有些消化道溃疡、黄褐斑、前列腺炎炎、甚至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肿瘤等……, 所谓的“身心病”与“心身病”太多太多了。七情致病,到了不能再加的地步,更见《黄帝内经》将七情列为致病首,更见古人的眼力深遂、富含智慧,西医也不得不认同。 3、《内经》以来,探讨为什么“七情”过用会致人生病的机理很多,以惊与喜为例。 《黄帝内经》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气乃乱矣”,惊慌失措时人体的气机确实是运动无序的,偶尔为之尚可,久之则病,“惊则气乱”也。生活中常说“卒惊易恐,屁滚尿流,殆亦言此。 《黄帝内经》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其中最要警惕的喜乐太过也会致病,固然“人逢喜事精爽”,但要“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东汉《班固艺文志》),不过喜是因为“抑喜以养阳”(唐代孙思貌《千金要方》导引养性),否则,乐极生悲,“喜则气缓”也。有人高兴过头,举杯仰饮之时突然倒地,谅即言此。 4、现代社会,七情过用最常见也最损人的是忧和怒,尤其是恼怒,这两种情志的过用,是现代抑郁症和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症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伤气是过忧悲过恼怒的必然结局。 不过,读读古人的论述,似乎也差不多,不注意七情平衡,古今之人都会得这些病。如金代李杲说“怒忿、悲、思、恐,皆损元气”,明代沈仕《摄生要录·忧愁》直说“忧伤肺气,闭寒而不行,遇事而忧不止,遂成肺痨”,传说林黛玉就是忧愁思虑过度,因肺痨而亡。 过怒伤人论述较多,所谓“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足以伤我身”,所伤之气首先伤人肝气。 所以,清代冯曦晴说“七情伤人,恼怒最烈;怒则肝火易盛,则伤本经之血,且伤脾经”(《颐养诠要》)。正是基于《黄帝内经》“怒伤肝”的理论与实践,清代尤乘提出“养肝之要,在乎戒忿”;目的是 “戒暴怒以养其性”( 明代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肝性柔顺,则气血调和,体泰安康。 看来,既开朗乐观,又温和谦顺,不仅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要求,也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条件。 5、以前,西医不太认同七情过用会引起疾病,它的病因观就是细菌、病毒、肿瘤,要看得见、摸得着。 然而,近年来西医同行也渐且认识到脑力过用,压力过大、情绪异常波动会引起种种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种种疾病的发性。比如: 过思、过怒、过惊恐、过忧悲时,人体的应急激素分泌会增加,这就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内脏与神经功能受伤: (1)糖原分解加快——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2)脂肪分解加快——血脂升高,诱发或加重高脂血症; (3)胃肠粘膜缺血——胃肠功能异常、胃痛、腹胀,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 (4)皮质激素释放增多——使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损伤:感冒、肿瘤; (5)心跳加快、收缩加强——使心肌受损,诱发或加重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6)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病; (7)肾脏血管收缩——少尿、无尿——损伤肾功能,诱发或加重酸中毒、高血钾、肾功能衰竭等。 科学就是科学,科学也要进步。问题是古在没有现代微观等仪器设备情况下,凭借其高超聪明和才智、艰苦而持续的观察与研究,能认定情志是诸病之源的结论,除了为祖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中医没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一层,能不汗颜? 吾等只有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发奋! 6、以肿瘤为例,西医对癌症病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但有二点似已一致: 一是75%的癌症是外界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所引起; 二是癌症是多因互、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了长期恶劣的情绪因素,尤其是悲忧思过度应用的负性情绪。某肿瘤医院报道了250位乳腺癌与子宫癌患者,其中156例有“失去亲人,巨大悲痛而发病”的病史;美国对2020例中年男子进行了17年追踪观察发现,其中患癌症的70%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脑力过用,七情过偏,《黄帝内经》就直言肿瘤是“暴忧之病”,认为“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伤五脏……乃留结为积”,是典型的“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乃神思间病”;宋代严用和指出“忧思喜怒之气,过则伤乎五脏……留结而为五积”(《注生方·各聚论治》)等,都认定是引起或加重各种肿瘤的元凶,是癌症产生的内在原因。讲的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目前,肿瘤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竞争压力过大,许多人七情难以自控,不得不得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