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不应是一种赏赐
(发表于《贵州教工》2009年第4期)
现代校长应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校长要具有理论家和实践家的素养,还应具有各种管理能力,诸如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交际能力、监督能力等等。
校长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从而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制定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学校的发展作好基础保证。但在某些教育水平滞后的县,开展校长培训工作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边远落后山区,年轻校长总是错过培训的黄金时间。多数中小学校长是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由于成绩突出,经组织考察,选调到校长岗位上来作做管理工作,虽然在学术水平、师德方面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但对管理工作多数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管理方法和经验往往是从观察前一届领导的工作中学来,或是萧规曹随,不敢创新,没有新的工作思路,不敢打开工作新局面。这正是迫切需要进行校长培训的时候,但许多校长在这个时候恰好没有得到培训,原因是太年轻,论资排辈还轮不到。就在这个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黄金时间被错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年的媳妇磨成婆,校长已不再是原来风华正茂的青年,当年的锐气已不再,一旦形成定势思维后,今后的一些行为习惯很难纠正。
在贫困地区,培训变成是对校长多年“辛苦”工作的奖赏。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校长没有科学的考核办法,往往凭直觉评价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业绩,中小学校长工作多年,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就给他一次参加校长培训的机会,也让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校长培训成了变相疗养,成了对校长工作的一种奖赏。
培训的内容陈旧,没实用性。校长培训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所选教材名称很宏大、很响亮,但内容空泛,既没有理论深度,也没有现实指导性。读这些书倒不如读《论语》,或读柏拉图、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此外,培训校长的老师的授课水平也会影响培训效果。为了应付,为了完成培训任务,随随便便选派授课教师,那是极不负责的态度,这将会关系培训工作的成败。
鉴于以上因原,建议校长培训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行培训。二是所选教材要紧跟时代节奏。三是进校长培训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实践经验,符合所谓的“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四是及时性——犹为重要的一点,新校长上任一段时间后,就应当进行培训,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另选人才,这对双方都好处:对于胜任者,给了他展示才能、实现报负的舞台;对于不胜任者,他也好改弦易辙,另寻出路。如果把校长培训看作是给校长的一种奖赏或福利,那么,如此迟到的培训将会害人不浅:对于一个适合作校长的人来说,培训来得太迟;对于一个不适合作校长的人来说,培训之时正是下岗之日,正应验了农村中小学里流行的一句话:“咱农村许多校长都是持证下岗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