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岛上衰亡的大镇【崇明生活网】

 ljd1918 2015-05-24
崇明岛上衰亡的大镇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5-18 10:32:14

崇明岛历代集镇众多,又兴衰更迭频繁,概因岛域涨坍不定、交通特殊、居民迁移所致。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衰亡的大镇有七个。这里所说“大镇”的标志是街道长不少于三百米,商家不少于三十家,早集市不少于四百人次;大镇衰亡的标志是早集市停止; 

一、沈家湾镇 

沈家湾镇位于县城西北五公里多、港西镇镇区的西南角、陈海公路北侧,西临小竖河。沈家湾镇镇名之由来:先前有条渡船港,源自西三港口镇,向东流至浪搭桥(亦称种玉桥)入元六港和朱华港。渡船港流经沈家湾分出支流,向北转成九十度弯势,当地人称这一段渡船港为“湾河”,集镇就建在这弯势河段的周围。街道有渡船港两侧的东西向合观街,长二百多米;南北向分支河道西侧有南北向朝东单面街,长一百五十多米。南北街南端的湾河上建有南北向石桥一座,使纵横街道连通。沈家湾镇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集镇建在河港转弯地带,又因有沈学如率先落户于此,人们就称之为“沈家湾镇”。 

民国时期,全镇有一定规模的南杂货店五家:唐鹤卿的唐晋昌号、黄宗鲁的黄裕茂号、黄调清的黄裕昌号、顾思敬与黄金标南货店;中药店三家:郭一春的益寿堂、黄聘才的诚德堂和黄佰翔药店兼诊所;其它如百货、缝纫、理发、饮食等店铺一应齐全。由此可见店铺业主黄姓为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曾设民荐镇长,依次为黄宗鲁和黄其宰。镇东南角湾河南边有颂平小学,建于一九一三年。 

民国时期该镇曾建立镇救火会,以店员为主二十多人组成,先由郭一春负责,后继者吕学德、黄调卿、黄思仁等人。经费以陈茂春资助为主,街店集资为次。设备有活塞型救火车一辆、水枪和水斗十多套、火拿四五把。镇救火会曾多次扑灭镇上和附近民宅火灾。解放后,城桥镇组建消防队,沈家湾镇的救火会也就自行停止活动。 

一九四九年后,私营店转为合作商店,崇明县供销社在该镇设南北杂货、棉百货经营部,崇明县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局在该镇开设营业点。 

据一九八九年《崇明县志》和《港西乡志》记载,集镇面积四千四百八十平方米、人口六百四十八人。镇南五十米处,是陈海公路颂平车站,南建、南红、南牛、南新等公交车和申崇、苏崇等岛外长途客车都在此停靠,交通便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崇明陆上大动脉——陈海公路拓宽为四车道高速路,西边的三江口镇因紧依陈海公路又是镇政府驻地而迅速崛起。沈家湾镇相对失去往日的优势,原先的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局的营业点等因布局变化而撤点,市面渐趋冷落。至二十世纪末,店铺所剩无几,个别理发、饮食、杂货店从老街南移五十米的陈海公路北侧,在颂平车站边的早集市,有鱼、肉、蔬菜、豆制品等主要吃食摊位,赶集人数逐渐减少。原先的街河因长期淤塞而消失。店铺或拆迁或改建成住房,整条街已成为居民住宅点。二十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在颂平小学东边开设过崇明县白山羊交易市场,不久淘汰。二零零七年底一场大雪后,沈家湾镇早集市也停止。 

二、 排衙镇 

排衙镇有北排衙镇和南排衙镇之分。 

北排衙镇原名榔头镇(镇上打铁、箍桶用榔头敲打声多,故名),位于今东风农场六队,北沿公路北侧的老滧河边,建于清咸丰年间。该镇街道在老滧河两侧,东西向街道,全长三百多米,宽六米,市房整齐。镇上商行、栈房、纱布庄最为热门店铺。排衙镇是崇明通往江苏北部的港口集镇。 

清光绪初年,崇明岛北部水域大小沙洲已陆续涨出水面。不久诸沙洲连成一片,称之为“北沙”。北沙归属崇明,崇明地方政府管理人员前往北沙勘丈土地、处理行政事务等,北沙押解税收、钱粮、案犯到崇明县城等,必经榔头镇。因镇上来往人员和驻扎住宿较多的是为南北两沙办理公私事务者,人们就把榔头镇改为“排衙镇”。排衙者,排衙公事,即崇明县府衙门铺排到这里,承办公事,驻屯铺张,设站堆物,摆堂歇宿。这就是排衙镇名称的由来。 

清末民初,崇明北支水域坍塌,岸线逼近排衙镇,排衙镇北部居民不断南迁,地方政府也筹备排衙镇南迁,新镇择址南一公里许的老滧港两侧和东西向庙子河北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堤经常溃决,全镇民房南迁,最后排衙镇坍入长江中。南迁的排衙镇人们称其为南排衙镇。它的规模不亚于坍入长江的北排衙镇,东西向街道,铺设石板,老滧河上架有应龙桥(也称进德桥),连接东西两街,街道西端还有南北街面,全长近三百米。 

一九二八年,北沙与江苏海门县连接,故划出崇明,另建启东县。但排衙镇仍是崇明县城地区客货来往于启东、海门以至苏北各地的必经之地,故该镇常驻武装军警,维持港口安全。老滧河口曾泊有三艘营船,其中一艘“洋艇”为县府官员坐船,还有两艘出海巡逻,防御海寇进犯和缉查海盗。 

一九五零年后,该镇隶属排衙大队,有居住从业人口二百人左右。一九七八年拓宽老效河之后,南排衙镇东街部分市房拆除,镇上百姓日用品大多仍能供应,集贸市场不成规模,日均摊位不足二十个。较有影响的听书场,可容纳二、三百人,伴有弹、唱、戏曲等节目。镇区有排衙小学,建于一九一七年,二零零一年七月停办。一九八九年镇区建造港东乡第二自来水厂,二零零一年停止运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排衙镇早集市尚有百人。进入新世纪,早集市人数不断减少,二零零五年,早集市停止;街面只有杂货店和理发店。 

排衙镇是人才辈出之地。先前有陆铁强,俞甫才等革命先驱。排衙镇出生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突出人才有二十多人,例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届代表沈同一,上海科技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龚刚,中国林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志祥,四川大学纪委书记崔同生,清华大学教授施熙灿等等。 

三、 油车桥镇 

“金油车桥银堡镇,铜新开河铁浜镇”。这是旧时崇明人用口头语形容大户巨富最多的四大集镇,而油车桥镇排在第一。 

油车桥镇位于竖新镇南部明强村、油桥村交界的黄濠河北侧,北距白祠堂二公里,南离长江南支堤岸一公里。油车桥镇主要街道是面向黄濠河的东西向单面街,东至城隍庙(现明强村办事处),西至董家弄,全长五百多米。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人口近一千人。 

油车桥有南、北油车桥之分,两镇相距六百多米。北边运粮河上的油车桥为北油车桥。这里记述的是南油车桥,即油车桥镇。 

油车桥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繁荣。当时有宋效林在黄濠河南侧开设朝东宋三余油车,把黄豆制成豆油,销售各地。为了便于人们来往,在黄濠河上架设石桥一座(该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名为油车桥,“油车桥镇”由此得名。 

油车桥镇鼎盛时期是一八九五年——一九三七年前后四十多年。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街市自东至西主要布局:明强小学,该校创办于一九一零年,一九六八年成为戴帽子中小学,一九八四年并入三烈中学。向西有中医诊所、药店、园作店、烟什店、南货店等,接着是闻名全县的水流茶馆,它的基础是一座石板桥,当年坐茶馆的人脚下有潺潺的水流声和船桨的击水声。水流茶馆西侧就是油车桥,桥南是南北向铁店弄,合观街,其中有朝东四厢宋三余宅、树德堂药店,南货店,打铁铺等。水流茶馆西边是三进两院的朝南宋三余宅,隔一小弄是徐庭良仁德堂药店。向西是宋春生、宋春暄三进两院的正茂大宅,其大厅外面的门面市房开设的南货店,富丽堂皇,雄冠全镇;河南是正茂木行,正茂有大儎船“金大福”。自正茂西边小弄向西至三余小弄,房产为朝东三余,分别有赵香元、宋士德的永生茂酒杂店,朱元顺洋布店,施恒茂布庄、染布店等;河南是朝东三余银匠店、烟竹店等。三余小弄西边是施恒茂南货店、京货店,河南是施恒茂布庄、宋华堂船老大四厢住宅,宋华堂有大儎船名“三合兴”。施恒茂京货店西是三进两院的老正丰大宅,建筑古色古香,其大厅约二百多平方米,是崇明岛上最大的厅堂,大厅外面是朱承周南货店、施再清酒店,对面河南是大亨木行,老正丰有大儎船名“金福增”。老正丰西边是三进两院的新正丰大宅,外面是臧恒昌食品店,宋振琦布庄。新正丰西边是三进两院的施聚隆大宅,其门面房开设布庄、南货店、粮行。施聚隆西侧隔一小弄是三进两院施协丰大宅,开设布庄、南货店,有大儎船1艘。 

油车桥镇街市特点:一是黄濠河北侧大多是三进两院大宅(共有七个三进两院大宅,门面市房一式木结构阁楼;二是市房距黄濠河沿有十多米开阔,便于堆栈土布,由黄濠河里船装载后运往外地;三是油车桥各大商家,共有装卸二百吨以上五桅大帆船十多艘,这是有别于其它集镇无实业支撑的经营杂百货酒店等。他们把布庄收购的土布,每四十个打成一件,刻好商标(如施恒茂“庆春晨”、“永大玉”名牌商标,享誉东三省),用大儎船运往东北三省,回船满载大豆和豆油运到上海销售,大儎船来回一次,盈利竟达万两银子。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大发其财。这就是富冠崇明各大集镇的“金油车桥”的来历。 

一九一四年七月,油车桥镇设警察分驻所,一九一六年改为公安局派出所,一九一九年派出所改为公安局驻公所,一九二七年,油车桥镇设镇董事会。一九二六年,中共浙江区委特派员陆铁祥、俞才甫在油车桥镇发展党员,年底建立油车桥支部;一九二九年,中共崇明县委在油车桥镇附近开展活动;一九三四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驻地明强小学。 

油车桥镇的衰落和列强侵略中国密切相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崇明的土布运往东北和东北的大豆、豆油运往上海已经大不如事变之前繁忙。油车桥镇各大业主期盼国际形势转变,日本退出东北。谁知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同时东海以潘开道为首的海盗在海上抢劫船只猖獗,油车桥镇大儎船不能朝北货运,只能到江南代客运货,以获微利。纱、布庄大多改行卖卖洋布做做小生意。不久,大多布庄关门、大儎船拍卖。从此,油车桥镇逐渐冷落为崇明岛一般乡间集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油车桥镇门店有百货店、南货店、饭店、茶馆店、理发店、银行、药店、缝纫店、收购店等,早集市近四百人次。七十年代,随着北面竖新镇(白祠堂)的兴起,银行、药店北迁,早集市人次逐渐减少。八十年代,早集市只有一百多人次。九十年代末早集市停止,街面市房和后边的三进两院大宅大多拆除。至二零零四年,仅有“正茂”门面房一丬杂货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烟什,代销农药、化肥等。 

四、 大椿镇 

大椿镇位于竖新镇大椿村境内,湘见港东边,四号横河北侧,东西向朝南街面,长五百米。该镇在清光绪初年成市,因当时镇区东边有一棵大椿树,故 

名“大椿镇”。 

大椿镇由沈大有(商号)创建,街道市房至四号横河有二十多米宽,便于商家堆放货物,由沈大有儎船装卸运输。沈家住在镇区中段的三进两院大宅,祖孙七代单传,解放前第七代孙叫沈荪侯。沈大有是崇明岛内外有名的大财主,在崇明、海门、启东、上海等地拥有土地四万亩,房屋千余间,股票千余股;在大椿镇开设各类门店几十家;长年雇用账房、店员、长工、丫头等二百多人。大椿镇的所有大型商号均由沈家独资经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椿镇相当繁荣,镇上有南货店,京货店、酒店、茶馆店、中药店、木行、粮行、鱼行、布庄、典当等五十多家,还有自沈荪侯曾祖沈龙辅起创办的养老院、育婴堂、小学等,早上集市贸易兴旺、摊贩林立。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日军进驻沈大有大宅,沈家全家逃避上海,大椿镇街市萧条。一九四零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即竖河镇大烧杀后第二天,大椿镇也被日寇烧、杀,共计被烧毁房屋三百多间,被杀害平民十八人。事后虽经重建,但商贸集市大不似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大椿镇先后设有供销社、粮站、信用社以及理发、缝纫等各类商业服务门店,市面较为热闹,早集市兴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粮站、信用社等相继东迁至新兴集镇大新镇,镇上只有供销社经营南货、百货,另有药店、收购部等方便群众,早集市场逐渐衰落。八十年代,大新羊毛衫厂建在大椿镇沈大有宅址,有一千多名职工,大椿镇一度生意好转,早集市人流量增多。乡政府为方便职工上下班,将通往大椿镇的四号横河北侧泥路,拓宽改造为砂石路,并安装了路灯。九十年代随着大新羊毛衫厂的关闭和大新镇的不断繁荣,大椿镇商家逐渐东迁,集镇日趋衰落,早集市由一百多人减少至数十人。二零零四年,大椿镇上只有一家烟杂店和理发店,早集市停止。 

镇区有大椿小学,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原名求是小学,一九一八年改名大椿小学,一九四二年又改名为黄氏小学,一九四九年恢复大椿小学。期间学校在镇区几经搬迁,两度停办。一九五零年迁至镇区北边四百米米处的地主房屋作为校舍。一九五六年,翻建校舍。一九六五年学校由一九四九年的三个班、一百五十名学生,增加到六个班,二百七十名学生。二零零零年并入大新镇中心小学,至此,历时九十三年的大椿小学划上句号。 

五、喇叭镇 

“喇叭镇,离城四十里。”这是《崇明县志》对喇叭镇仅有的记载。至于镇名何由,兴于何时,均为空白。《大新乡志》记载:“有张海江者,从外地迁入,会理发,善吹喇叭。每晚练吹喇叭…”由理发师吹吹喇叭而为新兴集镇起名为喇叭镇。 

喇叭镇位于崇明中部南北向直河港北段,南距竖河镇五公里,北到前进农场场部七百米。现在六十岁以上的当地人还经常谈论喇叭镇当年繁荣的景象,真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先父龚有仁先生于一九九一年画下喇叭镇兴衰草图七张,起于一九零五年,止于一九八七年,其沧桑巨变,尽在纸上。现我按图索骥,采访二三邻翁,写成此文,以补乡志之不足,也为卷进历史风雨的喇叭镇留下一段文字。 

喇叭镇的自然条件 

崇明乡人语:“直河不直,弯港不弯。”直河港北通长江北支水域,南经竖河镇止于白祠堂,名为直河,但河道多次弯折。喇叭镇正是坐落在直河港北段最大弯折的河港两边,距长江北支由早期的二公里多,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海坍而仅有一百五十米,河宽港深,具备了和苏北舟楫往来停泊的自然条件。故喇叭镇有别于崇明乡间集镇,是崇明北沿和启东海门等地贸易性集镇,全镇商行多(规模较大的有四家),酒店多(大小十八家),家庭旅店多。

喇叭镇的街市布局 

喇叭镇的街市分布在直河港两侧,街道成“十字”型。东西向有西街、中心街、东街;南北向有北街和南街:总长近三百米。除西街和南街在直河港西侧外,其余都在直河港东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街市布局如下: 

西街为合观街,长六十米。自西往东有油车工场、食油供销店、木竹铺、鸦片摊、测字摊、布庄、豆腐店、酒杂店。其中规模较大的油车工场,通宵榨油,销往崇明各地,毁于一九四零日寇火烧;其次是笔者祖、父叔两代经营的同丰号酒杂店,始于一九零五年,止于一九七七年,为全镇最久之商号。 

中心街西半为合观街,东边为南向单面街,长七十多米,是全镇最热闹和早、中两市集贸地。自西往东有赌场、杂货店、盐店、酒店、南货店、米行、缝纫店、茶馆、饭店等。其中宋祥泰南货店虽几经转手,仍生意兴隆,名声较大。中心街业主大多陈姓,门店后边三个四合院住宅大多为家庭旅店。 

东街是南向单面街,长五十米。主要有陈国藩开设的“红大隆”鱼米行盛极一时,四十年代后期为全镇主要商号,还有倪凤苞、施末郎开设的棉花行和粮食商行。东街向东一百五十米处,是周伯赓开设的典当和喇叭镇小学。 

北街是西向单面街,长五十多米。自南往北是茶食店、酒店、茶馆、打铁铺等。 

南街为合观街,长六十米。自北往南有药店、酒店、理发店、木车行、鞋子店等。其中赵太江“天德堂”药店为全镇最高房屋,其孙赵汉斌曾任县供销社主任,现已退休。 

全镇有三条木桥把东、西、南、北街道贯通成整体。 

住在直河边,等于活神仙 

喇叭镇一带流传着一句口头语:“住在直河边,等于活神仙。”这里说的“直河边”,是指喇叭镇一带的直河边,其语出有因: 

一、喇叭镇是舟船往来的贸易集镇,春秋季节,内陆男女老幼“到喇叭镇看海看船”成为主要旅游活动。看海,是看江海、滩涂和渔民捕鱼;看船是看苏鲁晥浙各色船楫和各种穿戴、各地方言的外省人。 

二、喇叭镇人不愁吃和穿。小家口子在集镇市稍开个简陋的酒店或旅店,生强力壮者做做进出船只的装卸工,体能残弱者做做赌场杂工或做望风探子预报鬼子进镇等,都能糊口。旧社会艰逼生活的百姓住在喇叭镇,自然是神仙生活了。 

三、喇叭镇上名媛多。三、四十年代较有声名的:有厚道谦和的陈照清(一九零五年~一九九零年)、擅长解人争讼的郭有芝(一九零八年~一九九六年)、温厚软语的梅杏梅(一九一五年~一九九三年)和活泼爽快的胡婉贞(一九一七年~二零零二年)等,都是外貌美艳而婚恋曲折,又都冲破封建礼教,活跃在喇叭镇上。镇上的人每天都有眼福看到她们亮丽的姿影。 

四、喇叭镇上新闻多。抗战时游击队、地下党、日寇、伪军来往镇上,孤陋寡闻的乡下人只要到喇叭镇上走走,就可知道国家时局以及社会奇闻轶事。至今耄耋老人还常常谈起革命先烈蒋煊洲带领游击队在喇叭镇抗日和街长陈大郎被强盗抢劫事件。 

喇叭镇衰落的原因 

一、一九四零年六月廿七日(公历七月三十一日),即日寇在竖河镇大烧杀的第二天,喇叭镇也遭洗劫,镇上百姓汲取竖河镇人惨遭杀戮的教训,及早躲避,但全镇房屋百分之七十焚毁。街市几成死寂。全镇百姓揩干眼泪,为生存而艰辛奋起,在废墟上搭建草屋,不到半年,街市逐渐恢复,贸易继续进行。但繁荣景象已不如前,如油车工场荡然无存,通宵榨油的景象不可再见。 

二、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九日(公历七月廿四日)大台风,全镇草屋大多吹到,外来商家迁回原地,喇叭镇几乎一蹶不振。加上崇明长江北支水域自一九四五年以来迅速淤涨,直河港逐渐变浅,船只往来逐渐减少。喇叭镇走向衰落。 

三、一九五零年二月至三月,喇叭镇直河港弯曲河段兴工开直,化民工二千,这是崇明解放后政府为全镇常遭潮没水患而开展水利建设的第一桩大事。新河段直穿北街、东街和中心街一部分,南街也受挖出泥土堆放影响而不成其为街道。不久,全镇早集市停止商店只剩下同丰号酒杂店和中心街陈默初南货店。二三年后,陈默初南货店因不愿联营合作而关闭。剩下的同丰号杂货店一直到一九七七年迁到南街南端的新建市房。至此喇叭镇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喇叭镇的余响 

二十世纪五十~七十年代,同丰号酒杂店经营商品扩大至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小至针线,大至凭票供应棉被棉絮以至收购废铜烂铁。它是大新乡合作商店下属近十家下伸店中生意最红火的杂货店。一九七七年,同丰号杂货店迁到南街南端由大新合作商店新建的商店房。一九八七年,杂货店由个体户经营。 

六十年代初在西街尚有肉台一张。八十~九十年代,南街尚有理发店、豆腐店、碾米车间、杂货店。九十年代初,在喇叭镇东一里多的竖前路上设置喇叭镇车站。 

二零零九年,在原同丰号酒杂店挂上“同丰号原址”匾额;在已经改建水泥路的中心街竖上“喇叭镇路”路牌;南街尚有理发店、杂货店、棋牌室。 

这些便是喇叭镇衰亡后的余响流韵。 

六、 汲浜镇 

汲浜镇位于七滧港东边,中兴镇北一公里,距县城三十八公里。该镇于清光绪初年成市。汲浜镇是民国时期崇明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是汲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传最初有商人黄某、赵某、陆某等造房建镇。由于经济不太宽裕,建造市房成为集镇不是易事,但他们“汲浜八布”(崇明土话,意思是用尽全力、勉强办成)建成集镇,故名“汲浜镇”。 

辛亥革命至一九四零年是汲浜镇兴盛时期,东西向街道东起北滧公路,西至七滧港,长达近千米,有各类商店六十多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二十五家商店老板被评为工商业地主),其中李海山于一九零八年创办的干亨典当闻名全县。一九四零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日寇两次火烧汲浜镇,大半街面被焚毁,不少善良的农民惨遭杀戮。镇上不少商店迁徙他处,市面冷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汲浜镇仍是崇明东部主要集镇,街面南货、百货、五金、农资、饭店、邮电、信用社等一应齐全,街面早集市有三百多人次;七十年代,街道房屋得到改造,商业、服务业门店增多,街道两侧早集市农副产品摊位长达百余米,赶集者有四百多人次;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大多商店迁至交通方便的七滧港西侧,形成南北长约四百米新街,早集市仍在原处。一九九零年,随着南边中兴镇的不断发展和汲浜乡政府南迁至陈海公路南侧,汲浜镇商业门店不断减少;早集市迁至新街。一九九七年早集市停止。二零零四年,汲浜镇老街只剩下几家杂货店、饮食店和理发店等。 

汲浜镇街道北边是文化教育区。这里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二零零四年大公中学共有初高中班级四十六个,学生数二千三百五十一人,教职工总数一百八十四人;汲浜中心小学设普通班二十三个,特教班二个,学生数一千一百二十五人,教师九十二人;汲浜中心幼儿园设六个班,有幼儿一百九十九人,教职工总数二十二人。1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十年间,中兴镇先后设立“仁勇奖学金”、“上海海岛加油机械厂奖学金”、“光天前进奖学金”、“蒋君章教授、蒋煊洲烈士助学奖学金”等,每年奖励金额八万元,共奖励师生一百七十多人,助学一百五十人。 

汲浜镇街道南侧是居民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商业门店、镇政府陆续南迁,街面地域扩大,街上居民住宅建设成倍推进;汲浜镇街道至陈海公路之间,逐渐建成居民西小区和东小区、农民街住宅区和教工住宅楼。 

汲浜镇水陆交通便利。镇区西有汲浜公路,南有陈海公路,公交堡七线、堡陈线、南裕线穿越镇区或边域地区;北滧公路紧靠镇区;七滧港贯通南北,大小机船航行畅通。 

七、 七滧镇 



清雍正初年,在今七滧港南端的长江南支入口处有施、龚、顾三家以经营茶食业为生,而后商家不断增多,人们称之为“七滧镇”。数十年后,江堤坍塌,居民迁移,商家北迁至一点五公里处的七滧港东西两侧,形成新的东西向街道,人们称之为新七滧镇,即现在的七滧镇。坍入长江的叫老七滧镇。至民国年间,七滧镇东西向合观街道长约六百余米,其中七滧港东侧长约五百余米七滧镇是崇明堡镇以东最大的港口贸易集镇, 也是崇明轮船载客往返上海的五 

大港口之一,清末民初较为繁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至抗战爆发前,是全盛时期。一九二二年,堡镇纱厂老板杜少如和杨生郎等人购买“大运”轮船,在七滧镇南端的七滧港边建立轮埠,每日往返于沪崇之间。一九三二年“大运”轮船因载货超重而沉没,又调配“大连号”轮航运。一九二四年,崇明实业家王清穆组织宋亦玑、汤企皋等十人,在七滧镇陈衍庆商家建立股份轮船公司,先调配“朝阳号”轮(一九零七年购置)在七滧镇开航,装运旅客和南杂货,后又调配“天赐”轮、“天佑”轮(两轮一九三四年购进)来七滧港航行。伴随着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七滧镇河港有二十多条木帆船,把崇明的西瓜、大白菜、鱼类运往上海,又把上海的豆饼、石灰、大粪等运到崇明,还有网船数十条出海捕鱼。当时人们称七滧镇:春季是渔汛——黄花郎上市,购鱼者人山人海,少者购买“一筹”(约十五斤),多者“几筹”;夏季是瓜汛——农民用独轮小车,推着西瓜、甜瓜到七滧镇港口上船后运到上海出售;秋季是肥汛——船老板从上海运来大粪、草木灰,农民用粪箱前来购买;冬季是菜汛——农民用独轮小车推着收获的大白菜到七滧镇港口上船运往上海销售。七滧镇街面各种商店多达六十多家。其中酒店十三家,茶馆店六家,染布店三家;较有实力的商家近十家,如谢长春开设的“谢振记”南货店、张友岩开设的“一元堂”药店、陈衍庆开设“陈瑞和”杂百货店等等。镇上集市有早、中、晚三市,每天赶集多达一千多人次。 

七滧镇镇区西南端(今有七滧港桥西边)有“天后宫”庙,每年庙会两次,四乡百姓,云集镇上,互通有无,并招引外地商家前来买卖。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大连号”轮、“天佑号”轮为免日寇劫持,自沉于二条竖河港内,七滧镇航运业停止,商业萧条。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商贸转趋繁荣。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二年,七滧镇有机关船四条,载客航运沪崇之间。五十年代中后期,七滧镇有汲浜镇供销分设的杂货店、百货店、棉布店、废品部、生产资料部和肉铺,合作商店分设的杂货店、饮食店,镇上还有药店、茶馆店、书场、卫生所等。早集市有五百多人次。 

一九五七年,原有七滧、汲浜、北兴三个乡,合并为汲浜乡,乡政府设在汲浜镇,七滧镇商业中心逐渐北迁汲浜镇。一九五八年,六滧港南口建造水闸,七滧港南口筑堤封港封航,七滧镇人流骤减,早集市减少至三百多人次。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七滧港河道拓阔,河港两侧街道撤除一百多米,连接东西街道的七滧港大桥又南迁一百米,以致七滧镇逐渐冷落,早集市不满二百人次。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行,七滧镇个体商店增多,但规模都不大。 

九十年代,汲浜镇供销社和合作商店在七滧镇的分店关闭,因交通发达,北边三公里的中兴镇迅速发展,七滧镇上的个体商店逐渐减少。至二零零四年,七滧镇只有三家私人杂货店、一家早食店、一家茶馆店和一家修补点,早集市只有河海鱼虾、肉铺、豆腐、小百货地摊等,交易时间只有一小时,人次不足百人。二零零七年,早集市停止。 

龔家政 2010年7月 完稿於守拙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