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羽《茶经》背后的艳史

 昵称22346171 2015-05-24
读陆羽《茶经》,始终觉得此书称为经有些勉强,陆羽被封为圣有些疑虑,《茶经》7000来字大部分只不过是对于种茶,制茶,茶区分布以及相
    读陆羽《茶经》,始终觉得此书称为经有些勉强,陆羽被封为圣有些疑虑,《茶经》7000来字大部分只不过是对于种茶,制茶,茶区分布以及相关茶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对于茶文化的经学思想也不多,何以能称经,我有些纳闷,于是对茶经创作背景以及其人物背景做了些粗浅的研读,发现有些令人疑惑和可以深思的历史烟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探讨、旨在对于《茶经》历史怀着客观的态度去探索与解读,不做定论,不然我会被狗血喷身!

闲话少说 书归正传

 

第一回 唐第一女冠诗人 千古诗豪韵流芳

   李冶,又名李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书香之家。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曾入皇宫。终身入道门为女冠。

 

   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共存诗18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选六首。“中兴间气”的集名取意于唐室“中兴”。这部诗集选录唐肃宗至代宗大历末年20余年间共26位诗人的130余首作品。李季兰被录入6首,可见她在当时诗坛上的江湖地位之高。

 

   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但多遗失,现《全唐诗》中仅存诗16首,补遗2首。《四库全书》里有《薛涛李冶诗集》二卷。明人编写专著有《青楼小名录》、《太平广记》。

各位看官我们来领教一下李冶的文彩魅力: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此种刻画非凡人能及,即使到了今天此诗也颠倒无数痴痴怨怨之男女。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这是千百年来被认为描写夫妻最形象贴切的诗歌,你说呢?

 

李冶有女中诗豪美誉,唐朝最出色女冠诗人,排名第一,薛涛也在她之下,其水平堪与李杜较高下!而其姿色也冠绝群芳,举国皆惊艳,总之她是当时非常牛叉的文豪美女,一世风流,故事百转千回。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六岁吟诗开情窦 风流万种入道门

李冶还被称为蔷薇皇后

  

   李冶家学精博,《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一次她看着园里蔷薇花开,随口吟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与“嫁”谐音,其父因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想一想:看着蔷薇没有架子撑着,在地下乱爬,即想着未嫁之女心绪乱纵横,少女怀春之心态纤毫毕现!五六岁就深懂此道,那还了得!

   后来她果然不负风流,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进入道观做修行女,时称女冠。

 

女冠,亦称“ 女黄冠”、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

 

    各位看官,为什么选择入道门就和风流扯不清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女道士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在唐代,女子入道之风颇盛,她们往往以修道为名,过着无拘无束的浪漫生活,其实就是现在鼓吹性解放的意思。

   唐朝是个比较开放的时代,道家不禁止情欲,所以一些女子既想性生活多姿多彩,又不想被世人唾骂,所以入道门就成了不二之选,因为当时的女道士就是生活糜烂的合法场所,所以王公贵族的叛逆小姐,包括帝王家的公主们都十分愿意入道当女冠,单是唐朝公主先后就有十几位是女冠。

 

    入道女冠很多都是出生高贵,才华出众,容貌姣好,这些条件都使得她们成为男性社会的一个强大磁场,她们成了唐朝文人政客寻芳之地。我国唐朝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诗歌都出自这种地方。大诗人李商隐就在其中之列,还有我们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

    这也是唐代文士诗歌中常常将女道士描绘成“仙女”、“仙子”的依据,或将她们的道观比喻为“仙境”、“仙乡”、“仙居”的由来。

 

 

出道修行李冶之想象图片

 

对于出家女道士有诗为证:

 

女冠子·含娇含笑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好一个“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如此风情万种,能不引无数名士尽折腰?

花开万朵,我们只表李冶一枝!

 

 第三回 才貌双绝冠群芳 权贵高士入裙围

 

    话说李冶在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如画中仙女,琴棋书画无出其右,如此一个神仙般的多情小道姑,开始了她绚丽的情感生活,她善于调情,每每以秋波暗送,故人称“风情女子”。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崔涣、肖叔子、刘长卿、阎士和等人相交深密,经常谈诗论词,互相视为艳情知己。

 

 

李冶与朱放感情生活想象图

 

    与李冶早期在性关系中,保持最为密切的当属朱放、皎然、崔焕。具史料和李冶诗歌先后顺序,我以为她的处女生涯是被朱放结束的,朱放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官拜江西节度参谋,相当于现在江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起码是军级待遇。

    朱放第一次邂逅李冶是在一次李冶剡溪中荡舟漫游。朱放见其貌美如花,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两人一见如故,谈诗论文,临流高歌。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勾引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李季兰接受勾引回朱放一首: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就这样一来二去,二人成就好事,如胶是漆,后来朱放镇守江西,还相互情意绵绵。

 

 

 

 

 

 

 

 

 

 

与李冶如此快活的还有崔焕,崔涣后来官居高位,在皇帝身边供职。

 

最值得一提是她和皎然的私情,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也就是出家人,一个非常有名的和尚。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此人和李冶关系十分要好,他的寺院和李冶道观不远,因此时时暗度陈仓,与夫妻无别,李冶本来想和他成就一个家庭,但是最后皎然顾及名誉和地位没有答应李冶,他们之间的情事都有诗与史料为证,此不多言,下期《茶经》前传详述。

皎然是我们研究茶史决不可回避的重量级人物,他自己开辟有茶场,研究种茶,制茶,品饮,把禅与茶交互渗透的学问源于他开始,就是他的原因,陆羽和李冶才有机会结识,而开启了陆羽与李冶的感情生活,而李冶与陆羽的关系,李冶与皎然的三角关系导致了《茶经》的扑朔迷离。

 

第四回 欲婚嫁皎然断路 伤情怀陆羽入怀

 

   

    皎然,公元(720-805)年,湖州人,本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 堪称一代宗师,用现在话讲他是唐代第一僧才诗人,禅茶鼻祖。

 

    皎然早年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这个寺院离李冶的剡中玉真观很近,二人都是社会名流,所以有相互拜会的欲望与机会,这二个人一见面,那还了得,皎然不仅仰慕其才华,见面了更羡慕李冶如花之容颜,动了真火,有诗为证:

 

宿道士观

 

古观秋木秀,

冷然属鲜飙。

琼葩被修蔓,

柏实满寒条。

影殿山寂寂,

寥天月昭昭。

幽期寄仙侣,

习定至中宵。

清佩闻虚步,

真宫方宿朝。

     

    这个就是写给李冶的诗,李冶一看诗什么都明白,自此二人多有诗文往来,此不赘述,没有几个回合,二人就鸾凤和鸣,悄悄成其好事。

     其实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李冶生于709年,其实她比皎然要大十一岁,皎然应该是在750年左右认识李冶的,时年李冶已经40来岁,皎然30来岁,为什么二个还会如胶似漆呢,一是李冶才华出众,为当时名流,二是我推测李冶修道,深通男女交接之道,就是俗话说的房中术很好,又很会保养,所以看不出什么实际年龄,这在她晚年进宫时有赞美她的诗可以佐证。

在李冶情感生活中她对于皎然的交往非常满意,关键是皎然也是才华出众,人也长的标志,又年轻10读陆羽《茶经》,始终觉得此书称为经有些勉强,陆羽被封为圣有些疑虑,《茶经》7000来字大部分只不过是对于种茶,制茶,茶区分布以及相

    读陆羽《茶经》,始终觉得此书称为经有些勉强,陆羽被封为圣有些疑虑,《茶经》7000来字大部分只不过是对于种茶,制茶,茶区分布以及相关茶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对于茶文化的经学思想也不多,何以能称经,我有些纳闷,于是对茶经创作背景以及其人物背景做了些粗浅的研读,发现有些令人疑惑和可以深思的历史烟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探讨、旨在对于《茶经》历史怀着客观的态度去探索与解读,不做定论,不然我会被狗血喷身!

闲话少说 书归正传

 

第一回 唐第一女冠诗人 千古诗豪韵流芳

   李冶,又名李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书香之家。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曾入皇宫。终身入道门为女冠。

 

   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共存诗18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选六首。“中兴间气”的集名取意于唐室“中兴”。这部诗集选录唐肃宗至代宗大历末年20余年间共26位诗人的130余首作品。李季兰被录入6首,可见她在当时诗坛上的江湖地位之高。

 

   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但多遗失,现《全唐诗》中仅存诗16首,补遗2首。《四库全书》里有《薛涛李冶诗集》二卷。明人编写专著有《青楼小名录》、《太平广记》。

各位看官我们来领教一下李冶的文彩魅力: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此种刻画非凡人能及,即使到了今天此诗也颠倒无数痴痴怨怨之男女。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这是千百年来被认为描写夫妻最形象贴切的诗歌,你说呢?

 

李冶有女中诗豪美誉,唐朝最出色女冠诗人,排名第一,薛涛也在她之下,其水平堪与李杜较高下!而其姿色也冠绝群芳,举国皆惊艳,总之她是当时非常牛叉的文豪美女,一世风流,故事百转千回。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六岁吟诗开情窦 风流万种入道门

李冶还被称为蔷薇皇后

  

   李冶家学精博,《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一次她看着园里蔷薇花开,随口吟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与“嫁”谐音,其父因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想一想:看着蔷薇没有架子撑着,在地下乱爬,即想着未嫁之女心绪乱纵横,少女怀春之心态纤毫毕现!五六岁就深懂此道,那还了得!

   后来她果然不负风流,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进入道观做修行女,时称女冠。

 

女冠,亦称“ 女黄冠”、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

 

    各位看官,为什么选择入道门就和风流扯不清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女道士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在唐代,女子入道之风颇盛,她们往往以修道为名,过着无拘无束的浪漫生活,其实就是现在鼓吹性解放的意思。

   唐朝是个比较开放的时代,道家不禁止情欲,所以一些女子既想性生活多姿多彩,又不想被世人唾骂,所以入道门就成了不二之选,因为当时的女道士就是生活糜烂的合法场所,所以王公贵族的叛逆小姐,包括帝王家的公主们都十分愿意入道当女冠,单是唐朝公主先后就有十几位是女冠。

 

    入道女冠很多都是出生高贵,才华出众,容貌姣好,这些条件都使得她们成为男性社会的一个强大磁场,她们成了唐朝文人政客寻芳之地。我国唐朝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诗歌都出自这种地方。大诗人李商隐就在其中之列,还有我们的诗仙李白也不例外。

    这也是唐代文士诗歌中常常将女道士描绘成“仙女”、“仙子”的依据,或将她们的道观比喻为“仙境”、“仙乡”、“仙居”的由来。

 

 

出道修行李冶之想象图片

 

对于出家女道士有诗为证:

 

女冠子·含娇含笑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好一个“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如此风情万种,能不引无数名士尽折腰?

花开万朵,我们只表李冶一枝!

 

 第三回 才貌双绝冠群芳 权贵高士入裙围

 

    话说李冶在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如画中仙女,琴棋书画无出其右,如此一个神仙般的多情小道姑,开始了她绚丽的情感生活,她善于调情,每每以秋波暗送,故人称“风情女子”。当时的名士朱放、皎然、崔涣、肖叔子、刘长卿、阎士和等人相交深密,经常谈诗论词,互相视为艳情知己。

 

 

李冶与朱放感情生活想象图

 

    与李冶早期在性关系中,保持最为密切的当属朱放、皎然、崔焕。具史料和李冶诗歌先后顺序,我以为她的处女生涯是被朱放结束的,朱放也是当时著名诗人,官拜江西节度参谋,相当于现在江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起码是军级待遇。

    朱放第一次邂逅李冶是在一次李冶剡溪中荡舟漫游。朱放见其貌美如花,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两人一见如故,谈诗论文,临流高歌。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勾引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李季兰接受勾引回朱放一首: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就这样一来二去,二人成就好事,如胶是漆,后来朱放镇守江西,还相互情意绵绵。

 

 

 

 

 

 

 

 

 

 

与李冶如此快活的还有崔焕,崔涣后来官居高位,在皇帝身边供职。

 

最值得一提是她和皎然的私情,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也就是出家人,一个非常有名的和尚。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此人和李冶关系十分要好,他的寺院和李冶道观不远,因此时时暗度陈仓,与夫妻无别,李冶本来想和他成就一个家庭,但是最后皎然顾及名誉和地位没有答应李冶,他们之间的情事都有诗与史料为证,此不多言,下期《茶经》前传详述。

皎然是我们研究茶史决不可回避的重量级人物,他自己开辟有茶场,研究种茶,制茶,品饮,把禅与茶交互渗透的学问源于他开始,就是他的原因,陆羽和李冶才有机会结识,而开启了陆羽与李冶的感情生活,而李冶与陆羽的关系,李冶与皎然的三角关系导致了《茶经》的扑朔迷离。

 

第四回 欲婚嫁皎然断路 伤情怀陆羽入怀

 

   

    皎然,公元(720-805)年,湖州人,本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 堪称一代宗师,用现在话讲他是唐代第一僧才诗人,禅茶鼻祖。

 

    皎然早年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这个寺院离李冶的剡中玉真观很近,二人都是社会名流,所以有相互拜会的欲望与机会,这二个人一见面,那还了得,皎然不仅仰慕其才华,见面了更羡慕李冶如花之容颜,动了真火,有诗为证:

 

宿道士观

 

古观秋木秀,

冷然属鲜飙。

琼葩被修蔓,

柏实满寒条。

影殿山寂寂,

寥天月昭昭。

幽期寄仙侣,

习定至中宵。

清佩闻虚步,

真宫方宿朝。

     

    这个就是写给李冶的诗,李冶一看诗什么都明白,自此二人多有诗文往来,此不赘述,没有几个回合,二人就鸾凤和鸣,悄悄成其好事。

     其实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李冶生于709年,其实她比皎然要大十一岁,皎然应该是在750年左右认识李冶的,时年李冶已经40来岁,皎然30来岁,为什么二个还会如胶似漆呢,一是李冶才华出众,为当时名流,二是我推测李冶修道,深通男女交接之道,就是俗话说的房中术很好,又很会保养,所以看不出什么实际年龄,这在她晚年进宫时有赞美她的诗可以佐证。

在李冶情感生活中她对于皎然的交往非常满意,关键是皎然也是才华出众,人也长的标志,又年轻10


 在李冶情感生活中她对于皎然的交往非常满意,关键是皎然也是才华出众,人也长的标志,又年轻10来岁,各方面都令李冶非常满意,于是她萌生了和皎然还俗成家的念头,而在这个方面,皎然是有顾虑的,皎然诗为证:

 

 

潜别离

 

乌头虽黑白有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

 

皎然想的是,长期与李冶保持这种暧昧关系,只要大家偷偷摸摸地生活下去最好。但李冶却想和他白头偕老。于是就回诗一首

 

蔷薇深深

 

翠融红绽浑无力,

斜倚栏干似诧人。

深处最宜香惹蝶,

摘时兼恐焰烧春。

当空巧结玲珑帐,

著地能铺锦绣茵。

最好凌晨和露看,

碧纱窗外一枝新。

 

从这个诗歌里面看李冶是十分爱皎然的,要与他名正言顺的双栖双宿,可能皎然十分顾及名声,地位以及佛门规矩,没有答应李冶,于是想了一个关乎国家的大道理来搪塞,有皎然诗为证:

 

 

送李季良北归

 

风吹残柳丝,

孤客欲归时。

掩抑楚弦绝,

离披湘叶衰。

前军犹转战,

故国杳难期。

北望雁门雪,

空吟平子诗。

 

其实就是借安史之乱的名义来搪塞李冶,李冶何等聪明之人,知道他打马虎眼,心里十分痛苦,整天郁闷不已,二人以冷战应对,因为李冶动了真情,正当此时,陆羽闯进了皎然与李冶的生活,很快生活在了一起!

究竟他们如何相识,如何快活,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回 弃儿陆羽多曲折 战乱奔波投皎然

 

 

    陆羽,字鸿渐,又号竟陵子。因其著有《茶经》而名垂青史,被奉为茶圣。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县)。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被父母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陆羽只有3—5岁的样子,许多人说3岁,以陆羽话都说不清楚,他哪里知道几岁,父母要遗弃他,他肯定在家里受虐待营养不良,看样子3岁实际说不定有五岁,他也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从这点来看,陆羽小时候还有点弱智,以今天的孩子看,3岁连父母电话姓甚名谁,家住何处都十分清楚,遗弃的陆羽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所以陆羽应该是个十分丑陋的人,同时说话言语也不利索。

陆羽小时候想象图 以今天对于陆羽的雕塑和绘画来讲 都太美化他了 是历史的不真实 当然情感上可以理解 茶圣嘛就要有个圣人的模样 哈哈

 

   话说陆羽在寺院里由积公禅师抚养教育,但是小时候的陆羽既无心学习,也无心向佛,还时常顶撞师傅,说做和尚不孝顺,因为和尚无后,我个人推断他在寺院绝不受欢迎,因为口吃读书诵经肯定有问题,应该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最多是在寺院打杂干活混口饭吃,绝不会像很多书杜撰的他小时候何等了不起,何以见得呢?在陆羽十二岁的时候,他悄悄的跑出寺院在外面漂,后来混不下去就去了一个戏班子混江湖去了,如果在寺院很好,他跑出去干什么呢?因为他奇丑,所以演丑角不化妆,而且口吃严重,观众以为是演得好,其实他本人就是那个样子的,倒也还角色对版,他的演出还是很受欢迎。本人此处绝没有诋毁陆羽的意思和原意,只是就事论事推理而已,供读者一起讨论。

陆羽演戏想象剧照

  

    陆羽的好运在天宝五年来了,也就是公元746年,陆羽此时十四五岁左右,他的戏班子去为当时竟陵太守李齐物唱堂会,竟陵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李齐物觉得这个小子演小丑不错,加上陆羽混了几年江湖,也变得机灵一点,他看到太守 喜欢,马上抓住机会要太守帮帮他的前程,想跟太守混,就这样李齐物答应帮他,太守下来认真问了陆羽身世,志向,有何本领?考察了一下他的价值观,觉得此人在身边不合适,没有学问,既然答应帮忙,怎么办呢?于是李齐物就出资让他去竟陵城外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学习,管他三七二十一去读点书或许将来还是有点用。

   时间一晃到了天宝七年,李齐物到别的地方当官去了,他离开没有带陆羽走,我分析李齐物既然花钱去培养他又不带他走,这里面肯定有隐情,最大原因就是觉得陆羽不成气候,水平不高人又磕碜,陆羽的资助断了,便下山来找李太守,李太守已经走了,他便在衙门找到了接任太守崔国辅,陆羽此时已经长大成人,江湖经验也老道了些,加上学了2年私塾,学问也长了些,和崔国辅讲他与李齐物太守的交情等等,也聊得比较合拍,于是崔国辅也收留了他,留下他干点杂事。有空出去也带他出去跟班,这一晃又是几年,大约李冶20来岁,崔国辅离任,也没有带他跟随,而是留下一点盘缠和一封推荐书信给他,让他去找他的朋友们,就这样陆羽开始自奔前程了,此时陆羽20来岁。

陆羽成人形象参照物

 

    陆羽这一晃在外面走江湖,期间也去过不少地方,个中无什么成就表现,据我分析,在他与崔国辅交往和走江湖奔前程期间也接触了茶,但是此时我认为他对茶学的研究并没有深入,一个连稳定收入和居所都没有的人如何来做研究呢?我认为很多书籍吹嘘神话陆羽有些可笑。

    天宝14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转展逃难来到湖州,结识了上回书说到的皎然大和尚,皎然收留他住进了皎然所在的妙喜寺,陆羽最讨厌寺院为什么还要住进寺院呢?情理推断:他实在是没有办法。

 

  殊不知陆羽自此进入了人生的巅峰机遇,名色兼收
 

第六回 遇皎然领入茶门研习 因私情茶经一波三折

    

    皎然为后世留下470多首诗,其中许多诗与茶有关,在茶诗方面也首开千古之先河;由于是禅宗高僧,佛学造诣很高,深通禅的境界,同时他是最早进行茶场实践、茶叶科学系统研究的倡导者、执行者。是“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他对于茶的理解和赋予他的文化属性,自然和他的学养背景密不可分,我认为他是最早将禅境和茶结合在一起的高人,他的: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

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

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其中: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明确的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和内涵,卢仝的七碗茶歌我认为是在他的基础上的升级版,这被称为日本茶道的祖宗,所以我认为皎然对于茶文化的贡献在于: 他是茶叶精神功能及价值开发的引路者。

    陆羽大约在757年,安史之乱逃难辗转来到湖州,得到皎然的收留,住进了妙喜寺,而此时的陆羽应该是失魂落魄的,而非踌躇满志,因为他一直过着的居无定所的漂泊日子,我认为在这里,陆羽才开始了他真正的茶学全接触。

苕溪草堂想象

 

    皎然寺院有茶场,陆羽来了,少不了让他帮忙参与打理和记录茶场的生产和工作,当然也包括茶叶的生长情况等等,还有皎然写了许多诗和禅学的稿件也少不了和陆羽切磋,与皎然当时交往的多为名流,如张志和,颜真卿等,他招呼客人的时候也少不了陆羽参与,毕竟陆羽在外面也是有见识的老江湖了,而且陆羽此时也会努力思考人生,究竟将来的前途在哪里?面对条件如此卓越的皎然和尚,陆羽当时应该是铁了心的跟随他,更何况在这里衣食无忧,而皎然待陆羽十分真诚,这在他早期写的诗歌里非常明确,此不多说。

    据我推测就在陆羽来寺院不久,陆羽也得到了皎然充分的信任,皎然可能提出了要写一部关于茶学的书,当他和陆羽在反复探讨的时候,陆羽也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以及他在许多地方见过的茶叶种植和制茶情况,当时李冶也经常来妙喜寺看皎然,或者他们几个也经常研究关于茶学著作的内容等等,不知不觉中,一个即将影响中国茶史的文献写作计划出炉了,这个计划包括《茶经》后来所有体现的内容,当然这个框架可以肯定的说是皎然为首脑主持定的调子,因为这几个人中他对茶最了解,也是他对茶的执着使然。当然需要干活的事情,就是写书执笔的工作理所当然的由陆羽来干,也因为陆羽没有什么实质性工作干,就这样茶经开始了离奇的撰写过程。

就在茶经顺利开始写作初期,李冶提出来要和皎然成家过夫妻小日子,因为此时的李冶已经四十多岁了,是一个女人最需要稳定的年纪,而皎然当然没有同意她的要求,婉转拒绝了她,觉得偷偷摸摸还是上策,此事上回章节有详述,可是李冶不这么想,于是有点负气的成分转而接触陆羽,陆羽小李冶20来岁,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陆羽和李冶没有私情,我觉得不妥,从陆羽搬出苕溪草堂到外面和李冶公然一起是有根据的,他们二人要好,不是因为年龄问题,一是李冶想气一下皎然,二是陆羽出于生存和向上攀登之需要,况且李冶也是倾城倾国之美,当世名流,就像今天很多名女人有很多小白脸跟着一样,此事唐朝较为开放,二人有染实属情理之中。再者皎然和李冶平时也是暗里私通,陆羽也可能不知道情况,何况陆羽一直漂泊,人又长的丑,与女人接触自然少,此时20多岁,正是欲念高烧之际,哪里挡得住李冶的绝世才貌,此时陆羽是动了真情,当然年轻人体力也好,在床上也放得几只连珠箭,李冶可能自然也喜欢这种刺激。 就在陆羽李冶二人如胶似漆的时候,皎然心里自然也不好受,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皎然对陆羽写的诗的称呼开始变了,过去亲切的称渐鸿,现在称处士,此时的皎然十分被动,在情感上李冶还是他的所爱,在茶经上又写的半半截截,他的内心十分煎熬,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低下身子去找陆羽,一看李冶,二问茶经情况,我们从皎然的这篇诗歌里足以看出他的当下心绪: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远客殊未归, 我来几惆怅。 叩关一日不见人, 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遍荒阡, 柳色萧萧愁暮蝉。 行人无数不相识, 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思本寺, 鱼竿村口望归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 离心远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 闲僧著处即经年。 此种失落感绝非是男人之间的情绪,我今天看了仍然感同身受,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悲催”。 病中李冶想象图 后来在颜真卿的调和下,皎然和陆羽关系渐入和睦,此时颜真卿让陆羽李冶住进了他支助的青塘别业,开始好好写茶经,皎然还出资让陆羽到处去考察茶叶的种植与制茶情况,以丰富茶经内容,这样一晃五年过去了,陆羽的激情也释放够了,也知道了皎然和李冶的关系,他本也想和李冶偕老,可是李冶内心深处喜欢的还是皎然,所以他也开始疏远李冶,有天陆羽来看病床上的李冶,李冶写诗一首给陆羽: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 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 砍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 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 此外更何之。 陆羽一看李冶是真不喜欢他,问李冶喜欢谁,李冶再写一首: 《柳》: 最爱纤纤曲水滨, 夕阳移影过青萍。 东风又染一年绿, 楚客更伤千里春。 低叶已藏依岸棹, 高枝应闭上搂人。 舞腰渐重烟光老, 散作飞绵惹翠茵。 此时陆羽十分明白了,因为皎然和李冶经常在柳树成荫的水滨散步郊游,让陆羽难过的是,诗中直截了当地将自己这名楚人骂了一场。李冶原来还是只爱皎然,这让陆羽也十分受打击,以后陆羽终身未娶妻可能就是这段感情的折磨所致。李冶在最后被杀头之前还不断写诗要和皎然续缘,可是皎然已经铁心向佛。此处引用他们诗歌往来为证: 《伤别离》 李冶写给皎然 君伴夜来迟心决 未述三更真情致。 五载相思今如织, 烟雨人间谁咕来。 此诗表明李冶这五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皎然,内心充满了真情! 《答李季兰》 皎然回李冶 天女来相试, 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 还捧旧花归。 紧接着第二天又补一首给李冶 《次日》差人送与李冶 野外有一人, 独立无四邻。 彼见是我身, 我见是彼身。 至此皎然与李冶的情愫正式了断,皎然通过这段三角恋的经历,实际已经参透了人间情爱玄机,不过过眼云烟而已,一代情僧蜕变为一代高僧! 当然陆羽和李冶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才华和社交圈子李冶都高得多,对于道的理解也是高得多,所以我推测她极大的帮助了陆羽的写作,对茶也赋予了道家方面的精神与见解,同时很多关于朝廷和上层关于茶的数据和资料,我认为也有很多为李冶和李冶的圈子提供,因为写书也是皎然的文化工程,毕竟他深爱着皎然。帮助陆羽写作是情理之中。 此时的陆羽也是经过这么多感情纠葛,心里应该也变得成熟了很多,觉得把茶经完成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又回到妙喜寺皎然身边潜心写书,当书就要杀青的时候,李冶因给叛臣朱泚写诗上呈,不久后被德宗皇帝查出并秘密扑杀。这个结果也许陆羽和皎然都无法面对和接受,于是陆羽提出回青塘别业去住,免得伤感,此动机是真是假只有他自己知道,从后面结局看,我觉得是陆羽的计谋,于是陆羽又离开“苕溪草堂”,走时将《茶经》书稿的很多资料取走,回到青塘别业,并整理杀青。皎然同意了陆羽的做法,还派人帮助搬移大量的书籍,这就是高僧的高风亮节。 就这样陆羽离开了皎然,而最后当他把书写成时也没有通知皎然的情况下,悄悄到杭州付印,《茶经》一出很快风行全国,举国皆知陆羽之名,于是陆羽在茶学上就有了宗师地位。 今天的青塘别业 而此时的皎然对于陆羽的做法,一是无奈,再还是无奈,毕竟白纸黑字,《茶经》署名的是陆羽,而陆羽把主创给删除了!我们在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的愤怒! 《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 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 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 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 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 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 醉踏虎溪云, 高歌送君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骂陆羽:楚人茶经虚得名。作为高僧他也只能借茶解愤懑,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