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读怀特海教授的《教育的目的》很长时间了,经过校长的讲解和各位老师的集思广益,收获颇多,但毕竟因学浅识薄,觉得还是一知半解,很多东西根本无从登堂,有些东西虽然有一些想法,但也不知理解是否正确,“辛苦遭逢起一经”,一部从根本上谈论教育的书,可能会奠定一个读者一生的力量,会决定一个教师的全部生涯。因此,理解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而,在写这个读后感时我的心情是诚惶诚恐的。 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所以,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们奠定生存的基础,而文化为人们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这番话让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泥淖中的老师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过去,我们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即使搞一些实践,谈一些思想,做一些拓展,也是因为考试中有这样的题,我们在这些活动中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经过活动得到了考试中能得分的思想和能力,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考试要有的思想和能力我们老师都没有真正弄懂。教育沦为人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或许我们自身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们当初受的教育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是一样的。经常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而我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有人直言就是为了当官发财找美女。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教与学的结果都必然是可笑无聊的。 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它是根,决定着一切。真正弄清教育的目的,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老师自己就是一个过滤器,自然会想到首先要评价知识,即对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是否有用?怎样讲述或学习才能对当下的生活有用?然后我们就会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评估进行改造,教育才能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我们就会在每一次学习教程中重视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与他自己的感觉、情感、希望和思维相联系,从而感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老师就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相剥离,学生也不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区别,它们本身就是一体化的,是有机融合的,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内容,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的。 怀特海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那么,何为智慧?智慧如何获得?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智慧高于知识。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因此,在学生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应该更注重自由,当然这是外在的自由,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守住底线就可以了,不要过多地干涉,以免影响到他到智慧的好感。因为,在此时学生是茫然的,很容易把老师的纪律要求看成是知识和智慧本身,当纪律要求过严时,学生会对知识和智慧产生恐惧感。当学生对智慧和知识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学习进入相对精确的阶段时,就需要加强纪律约束,因为此时学生容易被外在的,与智慧发展无关的东西影响,加强纪律要求,保证他的全神贯注。但是一定注意,纪律的约束还是外在的力量,它必须为学生获得智慧服务,不能以纪律本身为目的,在加强约束时,时时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感,自觉地遵守纪律。当学生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后,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舞台,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智慧带来的乐趣。或者说,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关键是老师是否提供了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获取知识的方式,这是学生能否自觉遵守纪律的前提。 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如果内容选择恰当,组织得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显著的。因为综合性学习着眼的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不是为学知识而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但是,现在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很不够,有些老师终三年都没有组织过哪怕一次象样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生接触的综合性学习只是在初三时的考卷上,这和综合性学习本身的要求差之千里,还是在为学习无意义的知识而在努力,学习怎么会对语文感兴趣?怎么会有对作品和生活的领悟力? 强化纪律有时是为了保证训练效果,但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很难度的事情,过分的要求虽然可能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但知识的内在魅力也在这种要求中被抹杀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是只记住了枯燥的知识却缺乏灵性和感悟力;不强化纪律,必要的训练则不能保证效果,学生则油滑昏聩。所以,最好的纪律是自我约束,而这种纪律必须是让学生在浪漫阶段充分地享有学习知识的愉悦,充分感受到知识、思维和智慧的伟大魅力后,才能实现。如常丽华老师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借助诗画乐,通过共读共写、朗诵、田野实践等多种方式,感同身受地体会节气里人们的一切愉悦、意绪,体验生命拔节的律动,学生不用刻意背诗而诗已刻在心中。罕台新教育实验校每学期一次的话剧演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对自我生命发展的反思,岂是仅仅读读议议就能得到的。看来,要真正让学生走在“浪漫——精确——综合”的路上,关键是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开发,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专业知识的丰厚,更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为底子,还需要把诗、书、画、乐、实践考查等方面都有机结合在一起。而课程必须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发展智慧,对自己的生活有益。 怀特海教授的书博大精深,几乎是字字珠玑,掩卷难掩思,可能需要更多地阅读和体会才能有真正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