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候祥,字叔业,南北朝粱时谯郡人也,史称其生平事父极孝,能委曲承欢。父死,庐墓,有三足雀连冀翔飞,集干墓侧,人称为孝心所感召云。按,南北朝时,人欲横流,伦常不讲,荡检逾闲,视为固然;寡廉鲜耻,称曰达人。君臣之义,若存若亡。父子之亲,不绝如缕。毕夏几同夷狄,人道将次灭绝。所以乱臣贱子如侯景、湘东王之类,接踵而起。谚云:“礼失而求诸野。”叔业之孝感金鸟,有以夫!
因忆前清光绪年间,长春县有著名孝子王梦惺者,遭号圆海,平日以做豆腐营业养母。母殁,即赴千山修道,后因不忍远离母坟,遂返长,庐基于侧,苦修三年,每日仅以生米充饥,渴饮泉水。居暮三年,见人不发一语,人争传为仙。有向其问事者,即以手在地上写字以告,口不出言。后竟盘膝枯坐,化于母坟侧。基右有一塔,于某所修。据闻近数年来,灵验颇著,悬联挂匾,香火极一时之盛。其母墓围垣破砖瓦块,皆当时孝于手自拾者,堆砌于此。并自植树数株,枝叶蔚丛,阴如伞盖,极苍古之大观。古人尝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奈谓不但无不孝之忠臣,即了道悟玄,成佛作仙,亦表有不先向“孝”字上做起者也。
【译文】
夏侯祥,字叔业,南北朝梁谯郡(今安徽毫州)人。史书说他一生对父亲非常孝顺,能尽力让父母高兴。父亲死后,他在墓旁盖了一间茅屋守孝,有三足雀联翩飞翔,聚集在墓旁,人们认为这是夏侯祥的孝行把它们招来的。南北朝时期,人们物欲横流,不讲究纲常伦理。游手好闲被视为正常之事,寡廉鲜耻被称为通达之人,君臣之间的道义名存实亡,父子之间的亲情若断若续,华夏几乎等同于夷狄,人伦道义几乎灭绝。所以,像侯景、湘东王萧绎那样的乱臣贼子接踵而起。谚语说:“礼失而求诸野。”夏侯祥孝感金鸟的事,可以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
由此而想起清朝光绪年间长春县著名孝子王梦惺,此人道号圆海,平常靠做豆腐卫生,养活老母。母亲去世后,他即去千山修道,后来因为不忍远离母亲的坟墓,又返回长春,在母亲的坟墓旁盖了一间房子,苦苦修炼三年,每天仅是吃生米充饥,渴了就喝泉水。守孝三年,见人不说一句话,人们都传说他已经修炼成仙。有人向他询问事情,他就用手在地上写字来回答,一个字也不说。后来竟然盘膝枯坐,在母亲的坟墓旁仙化而去。墓的右侧有一座塔,是一个姓于的人为他修建的。据说近年来,这座塔颇为灵验。塔上悬挂对联匾额,香火一时甚盛。墓周围的围墙,足用破砖烂瓦砌成的,都是当时王梦惺亲自拾来堆砌在此的。王梦惺亲手栽种的几棵树,如今已是枝叶茂盛,树阴如伞盖,极其苍古,蔚为大观。古人曾经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在我看来,不但无不孝之忠臣,就是参禅悟道,成仙成佛,也没有不先从“孝”字做起的。
【评说】
几乎与所有的孝子故事一样,夏侯祥为父守孝也出现了“孝感”现象。为夏侯祥的孝行所感动,只是在占代传说中才出现的三足雀,竟然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夏侯祥父亲的坟墓旁,翩翩飞翔。在纲常伦理几乎丧失殆尽的世道里,所谓的礼义,只能到尚不失淳朴之凤的山野乡村去寻找了。夏侯祥和王梦惺的故事,可以作为“礼失雨求诸野”一语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