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边笔记

 东方竹马 2015-05-25

  ●所谓文艺的中国化,是情大于理的,是“我”之介入的,是带有一种婉转迂回的风致的,如周作人、汪曾祺的文字,八大山人、黄宾虹的画。结构语言都没有西方那样硬性、直白,而是散而有序,柔中见力,有些多义,有些若即若离。

  ●凡画者,必须存在一个心,一条线,由心汲取统摄其他,沿着那条线延展,才能越画越好。有些人画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核心和线索,就无法提升,由渐修到顿悟,心与线必不可少。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极为可观。

  ●画画凭藉敏锐的感觉,不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知识系统只是帮助确立方向(比如美术史意识)和提高审美判断(比如取法资源),只有把理性判断转化为“艺术感”时,绝圣去智,自由随机,才能画得鲜活生动而富于张力。

  ●聊写胸中意气,意足不求颜色似——是文人画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以文主导画,以书法入画法,以文人身份自居,文人画的后来居上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生存观念密不可分。

韩朝 大风景之29 68×45cm 纸本水墨2014年

  ●画之精髓在有诗,诗,无论现代诗还是古典诗,只要深醇隽永就好,画亦如此。凡诗,都内含禅意,禅意是一种跳跃,是对常规的一种疏离,含蕴了空灵与透彻的品性。

  ●寻求古今相通处乃最佳选择,古今问题一解决,便可雅俗共赏,视觉张力和精神诉求则并行不悖。张力在古典范畴是蓄力于内,在当代范畴虽然在形色上趋于外显,但好作品仍然具有力含其中的可玩味性,越看越耐看。我越来越能够想象到这种可能性,越来越清晰了。

  ●把描画性塑造性的皴法转化为表现性的皴,从状物功能转变为抒情功能,从表现质地到去质地化,就完成了笔墨本体语言的自觉历程。山水画不依赖皴法,似乎就不是山水,至少缺少山水的真实感,只有把以山水真实为重心转为以笔墨语言为重心才是方家所为。

  ●中国画的形式张力往往通过夸张变形获取,比如陈老莲、任伯年的人物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经作者注入个人情感而凸显物之意趣意味,这个情建基于法理之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型。造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我在努力寻求一种既与当代审美文化相一致,又不失传统文人画之禅逸精神的形式语言。换言之, 既不失传统笔墨之精粹,又涵容当代艺术之大义,算作建树。

  ●为艺之法,在中国人看来,是一花一世界,以点衍生出线与面,通过一景引发出宇宙,所以这一花就须极为集中、典型,精之又精,简之愈简。中国画之关枢亦在一笔一墨中灌注足够丰富深刻的文化信息。形态简约,而意味深远,乃上品。

  ●看画,要的是敏锐和准确。第一眼,很重要。看多了,会麻木,但还要看第二眼、第三眼……须再过一段时间,猛然回头看,还是好,就是真好了。时间距离是必要的,它让人麻木的感觉重新变得敏锐起来。百看不厌的,一定会成经典。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画风亦然,故当在刚柔张弛间寻其妙处,文而不孱弱,野而不粗鄙,不单是刚、张,不单是柔、驰,而是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松而不散,紧而不板,在其间自有回味,有回味处方可称艺术。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画亦然,画到一定程度,忽地发现了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看似顿悟,其实是渐悟,又,顿渐何曾分着?


本文刊于美术报2015年5月23日总第1122期第13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