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网易公开课《人性的哲学与科学》反思中国课堂教育!

 昵称21921317 2015-05-25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超级强国,至于为什么就不需要赘述了。而中国则是教育大国,是因为我们人口数量太大。不管是强国还是大国,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但从两个国家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教育引领了世界的潮流,而我们总是随波逐流。所有的人都在问为什么,那么,到底为什么?

一、教育应该做什么    

教育应该做什么?那就是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并且两个过程应该是一致的。

从功能上讲,相对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应该居于优先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传授知识只是给了大家一个巨人的肩膀,而智慧才是人类的幸福之源。

从目的上讲,教育应该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这个自由发展就是人类智慧不受任何限制的多元发展。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今天的文明成就都是人类智慧多元发展的副产物,而不是人类智慧的目的,更不是终点。

二、教育的阶段性任务

1、基础教育打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打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的发展;二是养成阅读习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三是情商的养成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四是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夯实的基础是多样的,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不应该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想发挥引导和启发的职能,自己首先要成为专家。至于怎么成为专家,不是此文的重点。

2、高中阶段兴趣分流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专业兴趣逐渐分流的阶段。这个阶段里面,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逐渐的产生了朦胧的个人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每门学科的功能和方法特点,最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

3、高等教育专业化

大学应该是专业化的开始,也是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前期准备。这个过程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研究要时刻与学科前沿想一致,学生要逐渐养成专业的思维习惯并逐渐精通学科的研究方法。

三、教育误识

1、只注重主体对客体的培养,忽略了客体的真实需求。

2、主体只注重讲授知识,忽略了对客体智慧的启迪。

3、主体只注重管理课堂纪律,牺牲了客体的课堂学习效率。

4、考核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忽略了能力发展。

四、创新如何成为可能

创新其实就是知识的创新,而知识能否成为真知识,有三个衡量标准,即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纵观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知识的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

1温饱保障

2自由

3、注重逻辑。做研究要用形式逻辑,而不是辩证逻辑。

4、注重真实的历史

5扬弃的治学观念。这个问题的流程应该是:学习——怀疑权威——批判权威——扬弃。

五、小结

每个人都期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而中国教育却越来越成为国人心中的最之一。我们的教育有世界公认的优点——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大批世界顶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没有成为必然,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瑕疵。三聚氰胺就是三聚氰胺,牛奶就是牛奶,不能因为三聚氰胺的含量不超过1%,就证明牛奶是安全的,那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当下中国教育的问题——用真理的借口扼杀求知欲,用管理的借口扼杀主动性,无论苛刻与否,只希望引起人们的反思!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