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巡讲】5/17德勒兹论非人的风景与前个体化的瞬间

 脩姱 2015-05-25
《物体系》高校巡讲——复旦大学站

德勒兹论非人的风景与前个体化的瞬间


2015.5.17 周日 18:30


讲座嘉宾:杨凯麟

地址: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5楼1501

主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复旦读者之友协会


非人的、去主体与抹消“我”的思想与创作,以一种谱系学的方式重估了哲学与艺术最根本的价值。从人、主体与我的思想体制与限制中逃离出来,从如果不召唤“我”与主体就不知如何思考的束缚中解放,我们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性自由。

在哲学意义上的“去主体与非‘我’的思想”与在艺术作品中“非人的风景”首先展现的,是以伯格森定义直观的方式,“突然间就置身物之中”,是伴随着物的流变,敏感于物的强度消长,与对分子层级动静快慢的感受。

在德勒兹的问题中,流变不是单纯的变化、演化或变动,亦不是日常意义下的运动或流动,而是首先意味着从形式与系统中裂解、逃逸,因为在形式或体制中不存在真正的运动;思考一个问题先思考“如何不再受既有形式与思想钳制”。对德勒兹而言,这必须从实体的名词中逃逸,裂解语言;从巨观的概念中逃逸,裂解思想;从克分子量的感觉中逃逸,裂解感觉。不再谈主体,而是主体的解疆域化与去主体化,是微观运动的粒子集体性,这是思考流变的第一步:离开形式、倍增语言与裂解感觉。


关于嘉宾

杨凯麟: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评论。著有《分裂分析福柯》(2011,南京:南京大学)、《祖父的六抽小柜》(2011,台北:麦田;2013,上海:上海人民)、《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2015,台北:联经),译有《德勒兹论福柯》、《消失的美学》、《德勒兹-存有的喧嚣》、《福柯考》(合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