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无意识理论被心理学提出以来,哲学理论中的意识论证就受到了直接挑战,被视为意识反面的无意识试图证明人们至今既未能理解意识,且亦未理解以意识为根基的主体和意义。无意识透过习惯侵蚀普遍经验的基底且质疑主体的绝对性,又借助无意义击穿逻辑平面中的暗洞而消解意义的明确性。面对无意识心理学挑战,传统理论的失落成为哲学反思自身并重新确定核心问题的推动力。从胡塞尔所代表的现象学对于先验主体的维护,到德勒兹对于主体和先验耦合关系的分解,关于无意识的讨论表明了两种理论向度和论证方法:关于主体的理解从经验的构造者转向了经验的承载者,关于先验性的阐释方法从本质还原被取代为生成和突破。德勒兹从意识理论的内部出发,以复杂的细节促使意识内容的自我增生,湮没意识概念的超越地位,僭越了意识理论曾经设定的边界。现象学通过无意识划定意识研究的边界,而战后的法国哲学则尝试打破思想的边界,重塑哲学研究的使命。 关键词:无意识 主体性 先验性 信念 作者: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8期P68—P87 责任编辑:莫斌 ![]() 一、被动综合:从绝对主体到无限主体 ![]() 二、先验性:从本质还原到生成构造 ![]() 三、无意识:主体性和先验性的分离 ![]()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