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萌发出来的。《礼记、学记》:“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说明书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中有经验、有勋劳的长者,既是部落首领,也是教育后辈的教师,是一身兼二任的。例子们往往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部落成员传授知识。传授的知识,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斗争的知识,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使增强向大自然谋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二是讲授宗教礼仪知识,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变化——风雷雨电、日月运转、日蚀月缺等情有浓厚的神密感和畏惧心理,所以要祭天、祭地、祭鬼神(死去的祖先),“礼仪”正是这种祭祀的求福的仪式活动的程式。三是军事知识。原始社会,部落、氏族之间,常常发生各种纠纷,为了抵御外侮,保卫部落利益和安全,必须学会格斗灭敌的知识。
这时候的教育,还不能细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比较原始的。
2、周代的辟雍
周王朝畿内的太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太学叫泮宫。所谓辟雍,一是从形状上说的,指它的四周以水环绕,中间高山水面的陆地有建筑物,形如玉璧,便用了同音字“璧”。二是从内容上说的,指它用于教育,天子行礼,“教化天下也”。由于它的位置居中,也称“中学”。它的四方还有“东序”(夏)、“上庠”(虞)、“瞽宗”(殷)“成均”四学,都是太学。
周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教育。其特点是文武兼备。
周代实行宗法制度,“礼”的内容由原来的“事神致福”进一步扩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凡周王朝所推行的一整套的政治、经济、思想教化等制度和实施措施,都叫做“礼”。可以说“礼”是人际关系各种活动总称,是包罗万象的政治罗网。“礼”的核心是“忠”“李”,“孝”是维系宗法宗法伦理关系的基点,“忠”是“孝”的确良扩大。所以在“六艺”中,“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尊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专心致志于学习,与同学友们愉快相处)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此大学之道也。”说明当时的学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宗经遵礼的人才。
古代的乐,主要是指舞乐歌唱演奏。相传《大武》就是歌颂周武王武功的乐舞。类似于今天的大型舞乐。据传《大武》共分六节,第一节象征进军朝歌;第二切象征灭商;第三节象征挥师南下;第四节象征征服南下;第五节象征周公、召公分陕西治;第六节舞者各复原位,象征共拥周王。此外,还有小型的舞乐,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周朝初年,处于战争年代,提倡尚武精神,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武士,当时打仗以车战为主,所以射、御(驾战车)成为太学的主修课。有战争时,太学往往是贵族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的所,打仗回来,还要在太学举行“献俘”“献馘”仪式,使学生受到时事政治熏陶,增强卫国意志,提高卫国能力。另外,太学又是“行乡射、养国志”的场所,宫员经常在这里进行射箭比赛。也是学子见习的机会。
到了东周时期,周王朝的贵族日趋腐败无能,太学教育丧失了务实精神。礼、乐逐渐徒具形式,射御变成花架子。失去了实战练习的意义。射着周王朝势力的衰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十七年》)。开始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授徒的新气象。
我们必须明确,太学都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去的。
3、汉代以后太学的兴废:
太学是历代封建王朝为自己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所培养的人是选举科举的后备力量。但由于历代情况不同,时兴时衰。“太学”名称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才开始有的,设置太学、立五经博士。从西晋武帝(司马炎265——290)时期,士族势力不断强大,所以又设立了国子学皇亲国戚的子弟。与太学分立。北齐叫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因袭,元代叫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叫国子监,明清不设太学,只称国子监,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
(1)太学的师资员工:太学隶属于太常或礼部。主要教学人员汉代称经师、博士(博士名称战国时就有,闪国有博士)。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兼任国家顾问,任博士由太常考试任命。东汉新增了都讲,是博干的助手,负责讽诵经文,给太学生答疑。西晋设立国子学之后,由国子祭酒(类似于后代大学校长)全面负责,又设立助教,协助博士教学。唐代祭酒下设司上(副校长)、监丞(训导长)、主薄(教务长)、教授、直讲(讲师)等,一直到清代。
(2)太学生的条件:太学是直接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所以生源主要是统治者的子弟。公元146年(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明文规定六百石奉禄以上的官员子弟均可以入太学。当然为了掩人耳目,由太常直接从年满十八岁的优秀青年中选取博士子弟,也可由郡国长官送聪恝小吏到京受业。(也收12——16岁的童子科——类似于预科)。西晋专为皇亲国戚子弟设立国子学以后,太学地位低于国子学,其他官僚子弟入选学习。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入国子学;宋代放宽到土品以上官员子弟;元代规定庶民子弟须由在朝三品以上的官僚保举,才能做国子监的陪堂生(旁听生);明清两代国子监从全国各地学校的生源中吸收监生。依据不同来历,有以下不同称呼:
举监:由翰林院选送下第举入入监,并给予相当俸禄。
岁贡:由州郡按规定名额同岁贡生员入监。
选贡: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入监。
思贡:国家有庆典或国君登极之年所贡生员。
纳贡:纳赀入监者(自费生)。
荫监:品官子弟和勋戚子弟入监。
例监:给国家纳票、纳马入监。
清代分监生、贡生两类,监生有“荫监”“例监”和“优监”(附监学习的优等生准为监生)。贡生有岁贡、思贡、拔贡(类似明代选贡)、副贡(类似明代举监)、功贡(有军功的生员准作监生)、优贡(学政任满,可举成绩优异的生员入监)。
其实这些监生、贡生入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太学生资格,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省试)。
(3)太学的学习内容及考核办法:
汉代太学以儒家的《六经》为唯一的学习科目,武帝时一年一试,有口族,策试(射策、把题目写在策上,由考生抽?《源穑┖投圆撸ㄕ攵允闭⒕宄鎏舛贸龆源穑?
南北朝时玄学时笔,所以学习儒家,玄家、文学、史学四科。唐代儒家地位升高,以《礼记》《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孝经》《论语》为旁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学。考试有旬试(后改为月试)、岁试、升补试(毕业考试)。
宋代以《五经》《四书》为学习内容,兼学诗、词、赋私策论。王安石变法中提出了三舍法。把太学生分为三等(初班、中班、高班)外、内舍、上舍。初入太学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以学行考查和考试成绩为依据。考试分私试(月试)、公试(岁试)和比业考试三种。私试孟月试经义,仲月试论,季月试策。外舍生岁试后,学行第一、二等的升内舍;内舍生学习两年以后,成绩、品行优等的凡操行、学业俱优者为上等,朝延可以授官,资格同科举考试的进士,人称“释褐状元”。
元代国子学开设〈孝经〉〈小学〉〈四书〉、〈五经〉等科,按学生文化程度分为六斋。考试有升斋试和私试两种,学业合格和不犯校规升斋。私试每月举行一次,考一个科目、年终成绩积分八分以上的,升高等生。学满三年可以充贡举,与举人有同等资格。
明代两京国子监课程除〈四书〉〈五经〉外,增设了刘向的〈论苑〉、律令、御制大诰和射、数、书等。国子监设六堂、分初、中、高三级,考试实行积分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一道,判语二道。修业四科,才学出众的奏主政(蟹)府擢用。监生实行历事制,派监生到中央六部各司实习吏事三个月,由实习期单位考核优劣,上等、中等吏部补选,下等回监学习。
清代国子学沿袭明代六堂制,课程分经义和治事两类,治事科分兵刑、天官、河渠、乐律等,每个学生学习一项,每天习楷书六百字,修学年限为三年。月考由司业(副校长)主持,季试由祭酒主行。成绩优等给一分,列入二等给半分,积八分为及格,派吏部历事(实习)后,依优劣任职。
太学的学风:
太学是古代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志趣各殊。其中不少人“皓首穷经”成为钻出唯的迂夫子,也有一些利禄熏心的鄙儒,但也有不少怀抱济世安民之志,想做出一番贡献的志士仁人。他们对于时局比较敏感,对邪恶势力敢于揭露和斗争。如西汉末年太学生“不仕新朝”,反对王莽的斗争;东汉末年太学生珍惜名节,反对阉觉的斗争;北宋末年,名将李纲以忠勇被黩,太学生上书请愿,使李纲复被复职的斗争等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