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数学课上。 数学老师望着大家说:“今天我们不讲艰深的定理,也不做复杂的计算。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悟。” 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标上数字0,1,2,3……,问:“数轴上的数都写完了吗?” “没有!”学生答道。 “还有哪些?”老师问。 “还有负数!” “是的。” 说着,老师又在数轴左侧依次标上-1,-2,-3,……,接着问:“数轴上的数写完了吗?” “写完了!”学生答。 “真的吗?”老师反问。 接着,老师又在0和1之间写上1/3,1/2,2/3,4/5,……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抢着说:“没写完!还有分数!” “还有3/2,4/3,5/4,7/4,……” “还有负分数!” 老师都一一标上,表示肯定。 “我们把能写成分数形式的数叫做有理数。如果把所有的有理数也写上,这次写完了吗?”老师又问。 “应该写完了吧。”学生们小声回答。 老师似乎有不同意见,又在4/3与3/2之间写上根号2,在3/2与7/4之间写上根号3,在2/3与4/5之间写上(根号2)/2。 学生们又上当了! 还有无理数! “那如果把无理数再填上呢?”老师仿佛要问个没完。 学生们一个个盯着数轴,心想:有理数与无理数合起来就是实数了,老师说过,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一一对应,除了实数还有什么呢? 学生们一筹莫展。 老师随手又画了一条与已知数轴垂直的数轴,说:“加上一条数轴,我们就进入了二维世界,数的家族里也添了一位新的成员——复数。” “太神奇了!”有学生惊讶不已。 “还能这样?”有学生愤愤不平。 “如果再加上一条数轴,我们就进入了三维世界,是不是又有新的数了?”有学生大胆猜想。 “想得不错!那样的数叫做三元数。正可谓:一个数轴定方向,两个数轴量天下,三个数轴度乾坤呐!” “那是不是还有四元数、五元数、六元数?”学生追问道。 “当然!”老师自信地说道,“留待以后你们去探究了。” 最后,老师问:“通过刚才这个事情,你们学到了什么?”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数的家族是在不断扩大的。” “对,数系在不断地扩充,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老师点评道。 “你永远不知道生活的下一刻是什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由数系的扩充联想到了人生的变化以及不可预知,有一定深刻性!”老师表示赞许,“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台下一片沉寂,同学们都望着老师,期待老师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答案。 老师会说些什么呢?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吧! 有理数是米,无理数是汤,一会儿不想饿得慌。 “装石头,沙子和水故事”的第一个版本: 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最后一堂课。 教授站在讲台上,指着讲桌上的铁桶和石块说:“我能够传授给你们的知识都讲完了,今天我们来做个实验。” 于是,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了下来,问:“铁桶里现在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东西了?” “是!”学生答道。 “真的吗?”教授问。 随后,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随手抓起一把,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上面,开始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继续摇晃……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看见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 “铁桶里还可以装东西吗?”教授又问。 “可以吧”,根据上次经验,学生们小声回答。 “没错”,教授边说,边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上面。教授慢慢地摇晃铁桶。约半分钟后,铁桶上面的细沙就滑下去了。 “现在铁桶装满了吗?” “装满了。”学生们齐声回答。 这一次,教授再从桌子底下拿出一罐水,将水慢慢地倒到铁桶里…… 最后,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大家:“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即使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有一定道理。” 同学们都望着教授。 教授停了停,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不先装石块,等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再装石块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先装石块,铁桶会留下意想不到的空间装碎石、沙子和水。因此,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先装石块。” “装石头,沙子和水故事”的第二个版本: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 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 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 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问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不要总以为自己已经满了,其实还有很多潜力没有开发。人生要是被小事所填充,就没有精力去做大事了。
在一处杳无人烟的深山中,一位大师带着一个小徒弟,远离嘈杂的人世,用心钻宇宙间无穷的智慧。 此版本还有续集: 徒弟选了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把桶牢牢地用土培好,只留下桶口,再把大师给的石头和小石子一点一点地琢磨、历练加工成细细的沙,然后装进桶中浇上水,取来种子种上,种子发芽、露土、潜枝暗长、傲霜斗雪,向大自然汲取养分,叶子落下变成有机肥,每一场雨后都能吸纳四方的水土,渐渐地,那只水桶已不再是只装那些石头,沙子和水,还装有一棵蕴涵生命的参天大树! 道理: 1.选位:徒弟深知海纳百川的道理,于是选了低洼地放置好水桶。他深知高高在上的水桶,怎能哺育出参天大树? 2.磨细:磨砺后的石浆,是一种富含矿物的,可孕育生命活体的基料,大师让他想办法装得最多,徒弟把它磨细,意在把大师给予的东西理解消化,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而且是要把它升华为具有生命的东西。 3.种树:一只小桶装满了,充其量也只是一桶装满石头、沙子、水的混合物,而且是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徒弟种下去的是一粒种子,而后长成大树,这不只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有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为有生命的活体,而且是对世间有用的活体。 4.意图:那只桶中装的不仅仅是石头、沙子和水,而且还有一个具有生命的参天大树,而大师给予的,恰恰是孕育这个生命的、被细腻加工了的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