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例1】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是因为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
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
2.组合型选择题
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通过肯定或否定某个选项进行排除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例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埠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3】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4.材料型选择题
(1)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3)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例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A.美国的1787年宪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图表型选择题
(1)特点:图表型选择题的主要构成由图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图片构成,二是由表格构成,三是图片与表格相结合构成。
(1)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例5】下图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的重要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 B.人员构成
C.机构性质 D.施政方式
6.概念阐释型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6】西周时期,“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主要目的是
A.矫正商朝继承制度混乱的弊端
B.解决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C.保证嫡长子的政治、经济地位
D.巩固分封制度形成的统治秩序
7.比较异同型选择题
(1)特点
①常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②非常规: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解法: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
【例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认为秦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内外服制度的确立 B.大分裂走向大一统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皇帝制度确立
8.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美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制约与平衡
C.全体市民的素质高低 D.革命的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