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转载已获该平台许可) 3个多月过去了,患者老李兴奋地对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谭强说:“我现在天天锻炼,一天能走10公里,气都不喘!”他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胸口,那里面有一条5厘米长的“猪皮气管”。正是这条新气管,使他避免了左肺全切除的命运。 把新气管直接“种”进体内 老李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去年下半年发现患上左肺鳞癌,肿瘤侵犯了左总支气管、左肺上叶及下叶背段,必须手术切除。总长7厘米的左总支气管要切掉长达5厘米。肺部气管如同交叉密布的道路,总支气管是公路,下边的气管则如乡间小路。如今大段公路没了,乡间小路怎么接上去?老李的情况,按照以往的办法,要么进行左全肺切除,可是手术效果差,术后生活质量很低;要么放化疗,但容易导致肺炎等肺部感染,预后也很差。 今年2月,老李辗转找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对谭强说:“求求你保住我的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我都会配合。” 要保住肺,就要先保住气管。谭强想到,可以利用团队研发的“宝贝”——体内生物反应器,以组织工程技术,为老李重建一段气管。 可让人体器官再生的组织工程技术有三要素:支架、细胞、生长因子。谭强把可降解的猪真皮细胞基质作为气管的“支架”。这是“土壤”。再接种上老李的自体上皮细胞。这相当于洒上“种子”。最关键的一步是,他们并非在患者体外培养这段气管,而是把它直接“种”进体内:手术切除那段左总支气管后,新气管立即“上岗”,在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和气管隆突之间,两个口径相差超过1倍的气道接上了!此时,体内生物反应器开始发挥作用。 重建气管再生的微环境 简单来说,生物反应器是用于培养再生器官的一个容器,里面有生长因子等营养液,在体外模拟体内状况,使干细胞存活。但是,体外培养出来的再生器官一旦被移到体内,由于微环境改变,细胞很快死亡。这成为组织工程发展的一个瓶颈。怎么克服这个问题?谭强带领团队尝试将生物反应器从体外转移到体内。 以老李为例,他们在这段新气管两头各接一条管子,管子埋在皮下,如同置留针管打点滴。每条管子接一个袋子,一袋是培养液,另一袋则是空的。用两个小小的泵控制两条管道,一条负责灌注培养液,另一条则负责输出。如此一进一出,犹如人为建造一个循环系统。一袋培养液约500毫升,1个小时约灌注10毫升。老李手术后两周出院,之后每两天来一次医院换上新的培养液。持续性的灌注,保证了植入细胞的活性。同时,谭强每周给老李抽血20毫升,从他的外周血里提取干细胞,随培养液一同输入老李的新气管内,保证了“作战部队”的数量。 看着老李胸前挂的两个小泵和两个小袋子,谭强跟他打趣道:“千万别去坐地铁,否则人家很可能把你当恐怖分子。”老李把外套拉一拉,呵呵直笑。 “与其说重建气管,不如说我们在重建一个能够再生气管的微环境。”谭强说,“生长因子好比琴谱,细胞按照‘谱子’奏出不同的音乐,就等于形成了不同的器官。但目前我们对于这‘五线谱’还有很多未知。应用体内生物反应器,我们可以从病人输出的培养液中研究其生长因子的变化,根据其不同峰值来了解形成不同器官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的数量与特点。如果发现有细菌感染迹象,我们还可以马上在培养液里加入抗生素。” 新气管与周围组织“打成一片” 术后3个月,老李恢复良好。气管镜检查显示:吻合口通畅,没有肉芽增生及狭窄,新气管已经和上下气管组织“打成一片”了。老李每天坚持步行锻炼,走上10公里也没有气急、胸闷等症状。 “气管是与外界密切沟通的器官,不同于体内封闭环境里的脏器,特别容易被细菌感染,如果细菌生长的速度快过细胞,细胞就玩完了。”谭强说,“目前世界上大约只有4个组织工程化气管重建的病例,而应用这一特殊的体内生物反应器将组织工程技术用于肺癌术后的气道重建,老李是首例。我们将传统组织工程技术中完全分离的组织器官体外三维培养和体内植入后融合再生这两大步骤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患者自身的再生环境,使得构建大块组织缺损成为可能,这将极大促进组织工程技术的临床应用。” 整个治疗过程中,谭强还记住了一件小事:决定进行这一治疗方案前,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找病人和医生谈话。那是2月初,天很冷,谭强匆匆从手术室赶往会议室,手术服外只罩了件白大褂。老李的姐夫见谭强穿得如此单薄,顺手就将自己的滑雪衫脱下来往谭强身上一披。“当时我一愣。患者一家把我当自家人一样,让我觉得心头一热。”谭强说,“我心里就一个想法:怎么也要救老李。”(特约记者 宋琼芳) (原标题:给“猪皮气管”打点滴,它“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