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儿皇帝”(51)司马衍

 文化龙乡 2015-05-26

              十  东晋  成帝  司马衍(321——342)

    司马衍,东晋第三任皇帝,第三位“儿皇帝”,太宁三年(325)闰七月即位,咸康八年(342)六月去世,在位十七年。

    太宁三年(325)闰七月二十五日,东晋明帝司马绍病故。次日,太子司马衍即位,年方五岁。他的母亲庾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但国事实际上由太后之兄、中书令庾亮把持。

    身为国舅的庾亮,少年得志,年轻气盛,睚眦必报,掌权一年之后便将矛头指向曾经得罪过他的南顿王司马宗。

    司马宗是皇族成员,在明帝司马绍生前极受宠信,官拜左卫将军,统帅禁军,护卫宫廷,所有宫门的锁钥皆由他保管,任何人出入皇宫都要先过他这一关。司马绍病重的一天晚上,庾亮有事上奏,派人请司马宗打开宫门。司马宗对皇帝的这个大舅子一向反感,对来人厉声呵斥道:“你说开门我就开门,这是你们家啊!”来人抱头鼠窜,在庾亮面前添油加醋哭诉了一番。庾亮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暗暗的记上了一笔账,发誓一定要报复。

    咸和元年(326)十月,即司马衍登基一年多以后,庾亮指示亲信弹劾司马宗,诬陷他谋反,然后派人前去逮捕。司马宗是条硬汉,奋起反抗,兵败被杀。年仅六岁的皇帝司马衍,一直被蒙在鼓里,虽然逮捕司马宗的命令是以他的名义签发的。过了一段时间,他问庾亮:“以前那个白头公哪去了?怎么不见人了呢?”庾亮满不在乎地答道:“老东西谋反,已被处死!”司马衍与司马宗挺有感情,闻言失色,抽抽嗒嗒地言道:“舅舅说谁造反,就杀了谁;要是有人说舅舅造反,该怎么办!”庾亮大惊,犹如耳畔响了一个炸雷,脸色大变,青白不定。 

    兔死狐悲,司马宗之死引得他的铁哥们苏峻大哭一场。苏峻因屡立战功,被封为邵陵公,官拜冠军将军兼历阳内史,手下有精兵万人,且其驻地与首都建康(今南京)仅有一江之隔。他一向瞧不上庾亮这个前任皇帝的大舅子,现任皇帝的大舅,认为此人无尺寸之功却爬上高位,靠的是妹子的裙带,是个吃软饭的,所以平日里在言语上不恭不敬,行动上也将庾亮的命令当成耳旁风,气的庾亮暗中跺脚。苏峻判断,庾亮除掉司马宗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因此,苏峻招兵买马,积聚粮草,打算与庾亮拼个鱼死网破。

    果不出苏峻预料,庾亮迫不急待的下手了。他以司马衍的名义下诏,征召苏峻入朝,任命他为大司农,调他进京,主管财经工作,企图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解除苏峻的兵权,用调虎离山之计收拾他。苏峻何等聪明或是狡猾,拒不从命,于咸和二年(327)十二月,举兵反叛,其名义就是清君侧、除庾亮。仅仅过了两个月,身经百战的苏峻就击败了绣花枕头庾亮,攻陷了京城。庾亮见机得很,撇下外甥皇帝,摔残部逃往外地。

    苏峻入京后,闯入皇宫。司徒王导等几位大臣共登御床,用身体死死护住时年九岁的司马衍,大有以身殉“君”的慷慨赴死之气。司马衍在人丛中瑟瑟发抖,小手紧紧揪住王导的衣服,眼里满是恐惧。叛兵们越过君臣几人,直扑后宫,大肆抢劫,瓜分财宝。宫中藏着的二十万匹布、五千斤金银、亿万枚钱、数万匹绢,都成了苏峻的囊中之物。乱兵心满意足地离开皇宫后,司马衍一个劲的嚷嚷肚子饿。负责饮食的太官,四下搜寻,找到了一些被火烧剩下的焦米,凑合着给尊贵无比的皇帝做了一顿饭。小皇帝狼吞虎咽吃完后,拍拍小肚皮,甚为满意,道是风味独特,前所未尝。他不知道,要是在以往,面对这样的东西,皇宫里的猪也会愤然绝食的;做出这样的御膳,是大不敬,会被满门抄斩的。

    苏峻未能抓到庾亮,便将怒气撒向了京城的人们,殴打百官,羞辱百姓,不分男女,无论老幼,都被剥得赤条条的,在首都实践后世欧美聒噪一时的“天体主义”,建康城变成了没有水的露天“澡堂”。人们有的用破席或乱草挡住身体;实在没有办法的,只得坐在地上用土遮羞。司马衍的母亲庾太后身边的侍女宫娥也被劫掠一空,她又耳闻目睹京城里的惨状,五内俱焚,忧愤成疾,暴病而亡。九岁的司马衍四年前失去了父亲,现在母亲又离他而去,成了天字第一号的孤儿,他心中的忧伤和恐惧可想而知,恨透了苏峻这个禽兽不如的东西。好在这个禽兽此时尚无太大野心,不敢或不想加害司马衍,只是向小皇帝讨要了骠骑将军等官职,自愿名义上居于三朝元老司徒王导之下,实际上成了国中第一人。

    苏峻的倒行逆施,惹恼了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江州刺史温峤、徐州刺史郗鉴、征西大将军陶侃等人,庾亮乘机以庾太后的名义对他们封官许愿、加官进爵,于首都失陷三个月后,联合出兵四万,杀向建康。

    苏峻见联军势大,担心建康城不守,遂蛮横地逼迫司马衍随他一同迁往城高壕深的石头城。司马衍这条细嫩的胳膊,拧不过苏峻粗黑的大腿,忍气吞声地登上御辇,离开皇宫,宫中哭声一片。一路之上,狂风呼啸,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司马衍在车中缩成一团,无助地用小手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泪水。

    到达石头城后,司马衍被安置在一个四面透风的仓库里,形同老鼠,日日蜷缩在角落里,门外有重兵监守。苏峻每天都一身酒气,跑来撒酒疯,嘴里嘟嘟囔囔,骂骂咧咧,没有一刻安宁。司马衍听不清或是听不懂或是不愿听他的胡言乱语,只是坐在潮湿的稻草上,低头不语,人是静的,心是跳的。

    庾亮等人率联军与苏峻在石头城下相持了三个月之久,双方互有胜负。庾亮是败军之将,难以言勇,对苏峻打怵,陶侃等人久经战阵,有勇有谋,却从没遇到过苏峻这般难缠的对手,心中也升腾起惬意。时间一长,军中粮草不济,众将为此发生争执,联军的瓦解似乎指日可待。不料,风云突变,发生了一件令人捧腹的奇事,使胜利的天平倾向联军一边。

    咸和三年(328)十月的一天,庾亮等人水陆并进,猛攻石头城,意图做最后一搏,胜负在此一举。前锋赵胤出师不利,被苏峻的部下匡孝打得落荒而逃。此时,正在大营中犒赏将士的苏峻,睁开血红的醉眼看到此种情形,酒劲上涌,醉意大发,嚷嚷道:“匡孝能打胜仗,我还不如这小子吗!”翻身上马,撇下部队,只带几名骑兵冲向敌阵。敌军迎头一阵乱箭,苏峻吓得醒了酒,拨转马头,慌忙归阵。他坐下的战马,可能也喝醉了,忽地倒地。说时迟,那时快,陶侃军中的两员猛将,双双掷出手中的长矛,正中苏峻。众军士一拥而上,将苏峻斩首、脔割、焚尸。联军群情振奋,山呼万岁,惊天动地。苏峻的部队一片哗然,心情沮丧,溃不成军,乱哄哄争相退入石头城,闭门自守。

    苏峻死了,胆司马衍的苦难尚未结束。苏峻的部下推举其弟苏逸为首领,继续顽抗。

    第二年正月,一直跟在司马衍身边的右卫将军刘超、侍中钟雅等人,策划带着小皇帝逃出石头城。苏逸发觉后,急令将军任让率兵闯入司马衍的住处,将二人五花大绑起来。司马衍情急之下,连滚带爬,死死搂住二人,泪雨滂沱,声嘶力竭的叫道:“还我侍中!还我右卫!”任让怪眼圆睁,一脚踢翻皇帝,扯过刘超、钟雅,当场斩杀。两位忠臣的一腔热血,冲天而起,溅满司马衍的脸上和身上,吓得他晕倒在地。

    又过了两个月,庾亮好歹攻破了石头城,苏逸被杀。混乱之中,司马衍被人救出,他一年多的囚徒般的苦难结束了。

    群臣见了小皇帝,悲喜交加,涕泗横流,磕头请罪。司马衍一片茫然,恍如梦中。正在此时,杀害刘超、钟雅的任让被押了上来,请小皇帝发落。征西大将军陶侃与任让有旧,腆着老脸为其求情。司马衍恨恨地嚷道:“这个坏蛋,杀了我的侍中和右卫,绝不能轻饶了他!”任让就这样丧了命。在这一刻,九岁的司马衍首次体验了皇帝一言九鼎的快感。只有在忠臣面前,皇帝才有皇帝的样子,皇权才能展示皇权的威力。

    苏峻之乱,根在庾亮,是他弄巧成拙,逼反了苏峻,使皇帝蒙尘,几乎不保,罪莫大焉!庾亮知道自己犯了众怒,心中忐忑,所以初次见了逃出性命的外甥皇帝,一个劲的磕头,哭哭啼啼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评,虚情假意的请求治罪。司马衍不知所措,挥手让他起身了事。

    第二天,庾亮再次跪倒在外甥面前,要求免除自己的本兼各职,退休回家,隐居山林。司马衍亲自写了一份诏书,内容是:“苏峻之乱,是国家的劫难,不关舅舅事。”庾亮又惊又喜,知道死罪已免,遂故作姿态,再度扬言辞官归隐。司马衍派人扣了他的船,给足了庾亮颜面,庾亮这才顺水推舟,要求离开中央,到地方任职。在他看来,与其在中央赤手空拳,不如在地方拥兵自重,省得外甥皇帝受人挑拨,一纸诏书就要了自己的性命。

    司马衍批准了庾亮的要求,任命他为豫州刺史,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驻扎芜湖。此地兵精粮足,进可遥制朝廷,退可缘江自保,庾亮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处置庾亮的问题上,九岁的司马衍何以有如此的政治手腕?他当然没有这种智慧,背后是司徒王导出的主意。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与司马衍的祖父司马睿共同创立了东晋小朝廷,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他又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权倾一时。只因其族兄王敦叛乱,王导脱不了嫌疑,所以权势下滑,一度消沉。苏峻之乱,给了王导东山再起的机会。在他看来,苏峻虽然死了,但东晋王朝本弱枝强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地方大员陶侃、温峤等依然呈尾大不掉之势。因此,他暗中教导司马衍对庾亮委以重任,以牵制地方诸侯。

    在此后的五年内,温峤、陶侃相继去世,庾亮当上了征西将军,移镇武昌。王导主内,庾亮主外,都想独揽大权,二人心生龌龊,开始斗法。

    司马衍对王导极为敬重。刚即位时,见到王导,司马衍必定下拜。后来,他亲自给王导写诏书时,都要在开头写上“惶恐言”三个字;让别人写诏给王导时,必定有“敬问”二字。某日,王导患病,不能上朝,司马衍亲自驾临王府,前去探望,并在其府中设宴,并拜见了王导的夫人。王导年纪越大,权欲越重,在司马衍十六岁时举行了表示长大成人的“加冠礼”之后,仍然将他当成毛孩子,迟迟不肯归政。侍中孔坦看不过眼去,苦口婆心地劝说王导,王导心中不满,将他调任。孔坦还算懂事,称病辞职。

    庾亮对王导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咸康四年(338)六月,十八岁的司马衍任命王导为丞相,并取消司徒这一官职,将其权力并入丞相府,王导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为了安抚舅舅,司马衍提拔庾亮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庾亮屈居王导之下,大为光火,写信给太尉郗鉴,大骂王导专权跋扈,主张共同发兵废黜王导。郗鉴高低不肯,庾亮只能悻悻作罢。

    由于庾亮手握重兵,又驻扎在长江上游重镇武昌,一旦发起飙来,随时都可扬帆起航,顺流东下,直捣首都建康。王导对此心知肚明,心存忌惮,却又无可奈何,他唯一能做的是,每当西风骤起,尘土飞扬之时,就以扇遮面,慢条斯理地嘟囔道:“元规(庾亮字)尘污人!”

    王、庾二人勾心斗角持续数年,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惹恼了老天爷,亲自替他们做了了断。咸康五年(339)七月,王导病故;半年后庾亮也随他而去。从此,把持东晋政权二十余年的王氏家族势力冰消瓦解,而庾氏家族的势力却方兴未艾。

    王导死后,庾亮一手遮天,乘机将自己的弟弟庾冰送进朝廷,担任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成了自己在朝中的代言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个在外统兵,一个在内掌权,外甥的家业成了舅舅的私产。庾亮死后,他的另一个弟弟庾翼顶替了老兄的位置,任荆州刺史、安西将军等职。他是庾氏兄弟中的佼佼者,治理有方,军政严明,数年之间兵精粮足,地方安宁,颇得人心。

    但庾亮的另一个弟弟庾怿就不那么老实了。这位豫州刺史,一向与江州刺史王允之不睦,三番五次要置其于死地,都被老兄庾亮阻止。庾亮去世两年后的一个正月里,庾怿突然送给王允之一坛美酒,道是新年贺礼。王允之怀疑其中有诈,就赏给了自家的一条“酒犬”。此狗当场毙命,成了“替死犬”。王允之大怒,很是后怕,密奏司马衍。司马衍览奏,恨恨不平地说:“大舅已经乱了天下,小舅还想接着干吗!”庾怿听说后,惊恐不安,一根绳子上吊了事。

    司马衍当了十七年皇帝,被庾亮、苏峻、王导这三个大臣轮流控制,其中以庾亮时间最长。好不容易熬倒了这三位,出头之日已经来临,他自己却龙体欠安了。

    咸康八年(342)五月,也就是庾亮去世两年零四个月之后,司马衍病危。病榻之上,司马衍望着尚在襁褓中的两个儿子,一个劲的叹息、流泪。见此情景,中书监庾冰上前低语,建议立琅玡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司马岳是司马衍的一母同胞,也是庾冰的亲外甥。庾冰此举的目的,是盘算着司马衍死后,自己仍能以皇帝舅舅的身份继续把持朝政。

    也许是惧怕舅舅的威势,也许是担心儿子们日后的安危,也许是病得脑子糊涂了。总之,司马衍被庾冰忽悠了,答应将皇位让给弟弟。两天后,司马衍驾崩,年仅二十二岁,皇帝之花,凋谢在大好的青春年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