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 十八.愚公移山
一、 方七百里方圆 毕力平险
竭尽,用尽;险峻的大山 聚室而谋曰家人;谋划,商量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竟,却;土山 汝之不惠 毁山之一毛 草 固不可彻 通这里指思想改变 惧其不已也 停止 无陇断焉
二、 之 A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其 A 而 A 面山而居 于A达于汉阴 以 A以君之力 三、句子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十九.论语四则 一、课文、加点词释义、译句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谋划;诚心诚意;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处复习吗?”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字;遵守,奉行;施加)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二. 而
C 任重而道远 其 于 二十.鱼我所欲也
一、 故不为苟得也 贤者能勿丧耳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缘故 蹴尔而与之踩踏食物的样子 向为身死而不受从前 此之谓失其本心 叫;
二、 而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呼尔而与之 之
B人皆有之
C行道之人弗受 于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则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得之则生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三、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二十一.马 说 (韩 愈)
一、 祗辱于奴隶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 面对
二、 而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执策而临之 其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B其真无马耶
之A奴隶之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A不以千里称也
B策之不以其道
三、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九年级下册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译句梳理
二十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义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取得,这里指买到 )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5。援疑质理 7。卒获有所闻。 9。同舍生皆被绮绣 11。略无慕艳意(
羡慕) 1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赠与,赠送 15。生以乡人子谒余 二。辨别下面句中加点词以及用法
【以】 1。无从致书以观(
表目的 ,“来” ) 2。计日以还(表修饰
,相当于“而”)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把 4。俯身倾耳以请 5。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目的
,“来” 6。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7。以衾拥覆 8。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
,凭 9。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表目的,“来”) 10。撰长书以为贽(介词,把) 【之】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录毕,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并列连词,而是)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代词,指抄书) 4。当余之从师也 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结构助词“的 ”) 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7。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代词
,指太学生) 8。非天质之卑 9。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0。岂他人之过哉 1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代词,指马生 ) 1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结构助词“的
” 14。无冻馁之患矣 三。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放松。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到很多书。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5。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鱼肉这样的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7。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读书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8。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啦。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我特意讲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二十三.《出师表》复习题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义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困苦穷乏)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5。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7。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理(彰明,显扬)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1。性行淑均 (善良公平) 1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4。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15。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身份卑微)16。猥自枉屈(屈尊就卑) 17。由是感激(感动激动) 1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托付) 21。恐付托不效(没有效果) 23。必能使行阵和睦(和好,团结一致) 25。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怠慢懈怠)
27。以谘诹善道(询问) 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 二。辨别下面句中加点词以及用法 【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表目的,“来”) 2。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3。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理(表目的,“来”)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表目的,“来”) 5。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介词,可译为用,拿) 6。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7。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可译为“用”,“拿“) 8。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译为“来”) 9。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可译为“把”) 10。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1。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13。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1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于】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苟全性命于乱世 9。不求闻达于诸侯 10。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欲报之于陛下也(代词,指“先帝之殊遇” 4。以塞忠谏之路也(结构助词“的”) 5。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先帝称之曰能 8。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而】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三。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标准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6。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 7,。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亲自在南阳种田,只想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1。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1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 13.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二十四.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 风烟俱净(消散 负势竞上(凭借依靠 好鸟相鸣(
美丽,好看 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二。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水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起,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一争高下,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高峰。 4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
|
来自: zhanghua198 > 《摘手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