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針灸隨筆(九)★ 中国董针名家及著述 ★

 亢龙有悔 2015-05-26

董氏針灸隨筆(九) 董門第一代弟子王全民撰

  關於董氏針法的優點有四段文字:

一、在四肢、耳朵及頭面部位取穴用針,足可治療全身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時,亦僅以三稜針淺刺即可,危險性少。

二、施針手術簡便,僅用『正刺』、『斜刺』、『淺刺』.『深刺』、『皮下刺』與『上轉』、『下轉』、『留針』各種手法即可達到所斯望之治效,不必拘泥於『補』、『瀉』等理論。    

                

三、不採『彈』、『搖』、『撚』、『擺』等手法,可減輕患者之痛苦,減少『暈針』的情況。

四、董氏針術乃循『正經』之『奇穴『正刺』』刺之,如診斷正確,認穴準確,手法精確,則奏效神速,立除沈痾,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傳之針術可比矣!

  賴金雄師兄在其《董氏針灸奇穴經驗錄》的申述,已深得董師用針之奧,筆者特引錄於下:

  對於第一段文字,賴師兄認為董師是『講求經絡的陰陽氣血平衡,不局部取穴。』故董師『多以「段」或「區域」為取穴單位,穴道範圍大,取穴方便;且各穴往往成組或倒馬使用,效果更佳。例如足三重穴組雖謂在腓骨前緣,踝骨上三寸,五寸及七寸處,但只要在該線該段上倒馬取穴即可生效,不需太拘泥於尺寸。』

  對於第二段的施針手術簡便,賴師兄未多做敘述,而陳渡人師兄的《景昌奇穴及醫案》油印講義,對於董師的不拘泥於補瀉理論,則有所著墨。講義中記載的語錄:師曰::『補瀉不說不必盡信,又不必去用。』筆者私自揣測,董師在手術這一條文中的上轉及下轉,已寓補瀉手法在內,而正刺,斜刺,淺刺,深刺及皮下刺,都有很深的涵義,對比董師在大小中外浮等五間穴一起始,就有針刺深淺之意在。這點也是劉毅最近在談脈與針刺深淺之所本,都與五臟診法相關。

  對於第三段文字,賴師兄針對預防暈針,特別指出:『又董師施針時,病人皆取臥姿,幾可完全避免暈針,值得取法。』筆者跟隨董師所見亦同,董師甚少讓病人坐著針灸。在此可以提出另一項研讀董氏針灸取穴內容應注意的一點,即董師書上所言取穴時,基本上是以病人躺著向上的姿勢,來針四肢穴道,一一部位手指上穴道的外與內的定位,三三部位穴道的外與內定位,都可以從此找到端緒,而不是從西方解剖學大體定位來看內與外。不明乎此,而以西方解剖學大體定位來看內與外,自然就會將穴道定位弄錯了。

  針對第四段文字,賴師兄直言:『在診斷上,董氏掌診及穴道上的青筋(或紅筋)反應是董門師生常用的獨門診法。』在介紹董氏掌診之後,賴師兄又說:『然而董氏掌診雖然簡便,並不表示應用董氏奇穴只有透過掌診一途而已,傳統的四診八綱仍當靈活配合運用。因為各種診法儘管不同,其對於中醫治病重視身體內外連繫與整體關係的原理並無二致。尤其是診察做粗工患者,掌上即使有青筋也為其粗糙的表皮所掩蓋,此時掌診便無用武之地了。』

  最近,幫董師助編1973《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教科書的袁國本師兄也特別提到董師診療的過程:『他的診療過程是這樣的,病人進來以後,都會到他診療室裏面,他認為如果是內科方面的病的話,他就會給他診脈,還有是看舌頭,看手掌這些。 如果是一般的疼痛各方面,像疼痛這方面酸痛這方面的話,他根本診脈都不用診脈,看看氣色,看看手掌,他就給他下針了,下針不要脫衣服的,他都不脫衣服的, 就是躺在床上,或者是坐在沙發上,就給他下針了,他針,也針很少,有時一針兩針,最多針到六針到八針,在一個人花不了多少時間,幾分鐘就可以了。 』此外,袁師兄也提到董氏針灸的『正經』, 即董氏『正經』,不可局限在傳統針灸的十四經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