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亚威的生平及创作

 随心而所欲 2015-05-28

沈亚威的生平及创作
录入时间:2012/3/30 17:03: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浏览量:197

  1935年,沈亚威随着父亲职业的改变从南京行健中学转回浔读中学就读。在那个国难深重,群情激愤的年代,南浔得这个商业重镇,也不时受到抗日思潮的影响。一些从上海传来的进步歌曲通过张树源、徐迟这些年轻的教师,传播到了课堂之中,其中最吸引沈亚威的有聂耳的《大路歌》、《毕业歌》、《新的女性》,黄自的《旗正飘飘》、《山在虚无飘渺间》,其中《山在虚无飘渺间》那此起被伏的多声部旋律凝聚成的慷慨之声,更是给沈亚威留下了十分美妙的记忆。歌声像一阵清风,吹开了少年沈亚威的的心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生们已不能安心上课,上海的战况成为了大家每天议论的话题。沈亚威的父亲托人介绍,在镇上的第24兵站医院做文牍工作。不久,敌人占领嘉兴,直逼南浔附近,兵站医院便于12月初征集了大小船只数十艘,向杭州方向撤退。十七岁的沈亚威站在船头,在南栅外的小河旁遥望火光冲天的故乡,凄然、悲愤的情绪溢满心中。12月底,兵站医院撤退至江西省会南昌。翌年4月,沈亚威考取了江西省青年服务团,被分配至第九队。在街头宣传工作中,沈亚威深深的感受到了救亡歌曲带给人激昂奋发的震撼。7月下旬,在青年服务团工作的的同乡、老师庄绍桢先生动员年轻的沈亚威去皖南新四军。于是,在征得父亲同意之后的三天,沈亚威便被庄先生秘密通知去了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并见到了办事处主任陈丕显同志以及其它同自己一样志愿参加新四军的新同志。8月1日,三十位新同志乘车奔赴浙江兰溪,而后坐船前往安徽太平县,16日到达云岭新四军军部。第二天,政治部在村后的小树林里召开了欢迎会,沈亚威被临时确立担任三十位新同志的歌唱指挥,大家都怀着兴奋、欢愉的心情,激越而嘹亮的歌声响彻小树林。几天后,沈亚威被分配至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歌咏组担任副组长,被推上了音乐工作岗位,从此,他的一生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炮火中成长的战士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歌咏组主要负责全团同志歌唱节目的选择、教唱和指挥,当时只有正、副组长两人。每次演出之前,演员们都要先在大幕前集体唱抗战歌曲,那时唱得比较多的有舒模的《军民合作》、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刘雪庵的《长城谣》,何士德的《挖战壕》,当国民党驻我军的联络官在场时,会选择周巍峙的《国共合作进行曲》。自从《新四军军歌》诞生之后,便成为每次必唱曲目。再后来,又在—般的救亡歌曲中逐渐加入如何士德的《反扫荡》、《繁昌之战》、《我们是无战不胜的铁军》等反映我军英勇斗争的歌曲。

  1939年3月,沈亚威由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派往新四军教导总队新增设的文化队主学音乐。当时,在文化队学习的学员都是刚参军的知识青年。文化队的指导员为殷扬(即杨帆);队长为何士德,主讲音乐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作曲、指挥等课程,并将民间音乐 “采风”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副队长为邵惟,主讲表导演及编剧。此外,还设有文学、舞蹈等课程。半年后,沈亚威从文化队毕业时上交了一首连词带曲的作品《夜渡扬子江》,这是他的处女作,也开启了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歌曲创作之路。

  重新回服务团担任歌咏组组长的沈亚威在经历了文化队半年的学习生活之后,开始思考和尝试着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也开始尝试着创作歌曲。1940年12月,沈亚威在跟随部队从苏中海安到盐城的途中,看见田间白色的风车旋转甚美,便向司徒扬索求歌词,随即写了一首《四季风车歌》,这是一首以鼓励交纳爱国公粮,歌颂军民合作为内容的歌曲,让沈亚威没有想到是,这首小曲竟很快传唱开了。几天之后,为庆祝元旦,沈亚威又为李增援、司徒扬合写五大段带表演《大红灯》歌词谱了曲,演出十分成功。这两次成功的尝试给了沈亚威信心,从此,作曲成了沈亚威指挥之外的又一爱好。

  1941年2月起,沈亚威任新四军一师政治部战地服务团 任音乐教员。他十分重视民歌,四十年代初期,在苏北地区就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并集结成集。 在新四军活跃的黄海之滨,沈亚威经常乘坐渔民的渔船和他们一起出海,他熟悉了渔民的号子,也了解了渔民的心声。初春时节,在黄海边的渔村弶港,他写下了反映我海防军民战风浪、斗强暴,坚持渔业生产的抒情歌曲《黄海渔民曲》(司徒扬词),后来又写了《金牛谣》。也是从那时起,沈亚威开始为部队、为根据地建设写歌:三阳镇战斗后写下了《打个胜仗哈哈哈》(沈西蒙词);双灰山战斗后的第三天,写下了《双灰山战斗》(石林词);之后又陆续写了《坚持苏中疆场》(沈西蒙词)、《刺枪歌》(孙海云词)、《金牛谣》(史白词)、《别处那儿有》等歌曲,还先后为广场秧歌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谱写了五首插曲,为五幕历史剧《甲申记》写了《圆圆曲》等六首插曲。当时,很多来自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加入到了新四军的队伍中,其中一些有音乐基础的青年进入了一师战地服务团,所以,在创作歌曲的同时,沈亚威还指团员们演唱了不少合唱曲,如黄自的《旗正飘飘》,贺绿汀的《1942》年序曲》、《垦春泥》,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生产大合唱》,何士德的《渡长江》,苏联歌曲《我们是熔铁匠》、《伏尔加,伏尔加》等。这些歌曲的演出反响很好,不仅丰富了战士们的生活,也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力。至1942年底,军队精兵简政,仅留下少数几名骨干跟随部队,其余团员均分散至各地,但群众性音乐活动依然不断,直到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1946年6月下旬,沈亚威被委任为华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文工团团长,他带领着团员们跟随前线指挥部开赴两泰(泰兴、泰州)前线。7月,一首鼓舞士气的歌曲《打》(吴镇词)诞生。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成立,沈亚威任副团长,兼任团业务委员会副主任和创作组长,2月,《决战之歌》 (绛夫词)在沈亚威笔下诞生。1948年,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进行整编,下设五个队,沈亚威任一队队长,11月,淮海战役开始,战场上,《乘胜追击》(韦明词)、《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狠狠地打》陆续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