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试读:西北考察日记

 汉青的马甲 2015-05-28


王子云、何正璜夫妇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泰斗级人物。


在中国雕塑艺术家里,王子云是第一个对汉唐陵墓雕刻进行了几乎全部实地考察的人,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拓片、复制品以及全景写生长卷。王子云1940年倡议、组建、主持、实施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国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活动,实为中国艺术文博界之开荒工作,何正璜正是在这次考察团中与王子云相识相恋进而相守一生,一起为中国艺术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一生。


何正璜的日记再现了当年的那段经历。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大片国土,对那里的我国民族文化遗迹恣意进行破坏,诸如山西大同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北涿县白带山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等均被摧残得惨不忍睹。之后,又迅速将战火燃烧至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惨无人道地对这些地区进行狂轰滥炸,祖国腹地面临严重威胁,那里至为宝贵的民族古代文化遗迹,处于随时可能遭到破坏的危险境地。


1940年5月,留法归来不久的著名美术家王子云面对此种形势,心情至为焦虑。经过认真考虑后,他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书面建议:“……应立即组织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迅速开赴尚未陷入敌手的我国西北地区,对那里的艺术文物进行考察,运用摄影、临摹、拓印、复制、测绘、记录等完备的资料收集方式,抢救收集这一地区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日寇侵占与破坏。西北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先民的故土,是我们民族固有文明发祥地,历代史迹文物随处可见,倍极丰富,倘若沦入敌手,损失无可弥补……”


这一建议正契合了国民政府暨教育部“发扬中国文化,以奠国基”的方针政策,顺应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维持中国固有文化,以免侵略战争损失破坏”的时代潮流,得到国民政府强力人物于右任、戴季陶以及西京筹委会委员长张继等人的支持,故而很快即得到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批准,并训令王子云为团长,成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子云随即从沦陷区撤退到重庆的美术教员、重庆国立艺专毕业暂时无法分配工作的学生当中挑选部分成员,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向社会招聘一些相关专业人才。不久,考察团即在陪都重庆成立。何正璜在战火纷飞的武汉,看到考察团登在《大公报》上的招聘广告,赴重庆,经面试,加入了这个考察团。


何正璜(1914—1994),女,湖北汉川人,因其父何立夫早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其母张楚(时任武昌辛亥革命遗孤教养所教育长)在日陪读,何正璜遂诞生于日本。幼年回国,生活成长于世代为官的书香之家。1934年毕业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高等美术学校。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尚未毕业的何正璜愤然辞学回国,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举办的中央军事干部训练团,准备投身抗日战争。不久因武汉沦陷,随湖北省政府撤至恩施。在恩施看到考察团登在《大公报》上的招聘广告,毅然赴重庆参加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任团员兼文书。在战火硝烟中,与考察团同仁共赴大西北,历时五年,行程十万余里,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五省,考察、保护、收集、整理了那里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同期与团长王子云结为夫妻。其间,何正璜撰写记述了大量的考察日记、报告、游记,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而且,由于她的文笔清新,简洁生动,以她渊博的历史考古知识、独到的艺术感受,对名胜古迹的记述描写,使其文章具有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气度,因而给我们提供的还是“品位极高、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考察团工作结束后,何正璜与王子云同到西北大学工作,任历史系文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其间协助王子云根据考察团所得资料,撰写了十余部美术考古著作。1949年赴四川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0年后直至去世,一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任陈列部主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由于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何正璜一生都记有不间断的日记,在考察团这五年中更是如此。可惜,这五年的日记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盗或流失了,唯此一本得以保存,犹显得更加珍贵。这本日记,从1940年2月9日,她由武汉到重庆、加入考察团开始写起,一直到考察团从重庆出发、成都训练、抵达西安以及在西安考察时每天的所见所闻,止于1942年4月20日。


何正璜及考察团大部分成员过去都未曾到过西安,对这座古代文化遗存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城市,本来就心存向往,到达后又受到陕西省政府及当地文化部门的热情接待,更使她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不避艰辛,更加认真细致。西安本来就古意氤氲,遍地是宝,她又慧眼独具且文字功底扎实,因此由她笔录的所见所闻,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军阀刘振华统治陕西时期,在公馆内建房,挖出一古碑,工头献给刘,刘不以为意,碑石复埋于土中。施工中再有碑刻之类发现,工头干脆不许挖出,出力不讨好又耽误时间,何苦呢!刘振华离开西安后,有知情者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新当局,经发掘,那不被刘看中的碑刻竟是唐大明宫内苑详图。另外,一位西京建委会工作人员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发现唐太乙宫详图。这些发现,轰动了国内考古界,于是就有北京人士前来西安寻碑,居然在一家古董店里觅得方石十八块,石上刻绘的是唐朝各宫全图,由此人们才得以有实物证实,唐长安城确实是后来西安城的八倍。


1941年农历正月初一,何正璜一行在西安街头散步,过卧龙寺,见有五、六家石匠铺,多把旧碑当作刻新碑时的用料。何正璜见一旧碑上刻的是“有一人临危,全家痛泣”的浮雕,“表情如生,人身比例亦正,为不可多得之物,而今已砍为数块。数日后经石匠砍磨,更连此断片遗存亦不可见矣。又一家一长碑上全以线条刻成一宫中人物,山石、宫殿、台阶等线条流利,布局大雅,神情如闻其声,我爱之至不忍行。此物如在任何他国,必为博物馆中之上等存列品,而在我国则弃于此地,抚之再三,泪为之盈眶。我等购之既无此费,请政府保留又不可能,又不忍任其湮灭,古国艺术佳作竟遭如此命运,我个人为之心痛。又一家一堆小石中,刻有二鹿相逐,其肌肉骨骼腿蹄有劲之象,一一表现卓然,我亦只有抚摸叹惜而已”。


何正璜这本日记,详细记述了考察团对西安城内及郊外的寺庙建筑、汉长安城遗址、汉代陵墓及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渭北及西府诸县名胜古迹遗存等的考察情况;记录了走访西安大儒巨贾、收藏家、古董商,看到的众多精美文物等情景;于残垣荒草中,寻查到散遗的珍贵艺术文物。对看到的市井民俗文化等也作了有声有色的记述。


在何正璜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考察团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丰富、紧张而又滋味复杂的。其中也不时表现、流露出我国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让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对祖国文化事业的执著。这些文字,历经几十年风雨,古色斑斓,但依然散发着理想的光辉。


何正璜日记可读性很强,偶有潦草不易辨认之处,或者错讹之处,整理者做了一些工作,敬希读者教正。


选自《西北考察日记》前言


2015.5.27 中华书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