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大成拳伏虎桩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5-28
[转载]大成拳伏虎桩

[转载]大成拳伏虎桩王选杰


    大成拳伏虎桩也即老形意拳之三体式。练习方法:两脚大丁八步站式,前后脚的距离约有四足之长度,重心尽量降低,两手从眉间左右(斜前后)以掌分开,掌心回吸,精神放远。芗斋先生曾讲,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先生之功由此桩而得,但些桩经过社会时代的局限、传承的变化等,逐渐演变成小丁八步(高位)扶云桩。芗斋先生所练之桩为斜步(小丁八步)正手(抱式)技击桩,现从大成拳之角度来讲:些拳技击桩是以练力量为主,反手技击桩(扶云桩)偏于精神训练,托宝贝桩用于推手,抓球桩主要助于技击。四种桩法配备一起,才能练出实战中所需的各种劲力和精神威力。伏虎桩之名,是郭老之后,芗斋先生开始启用的。
    八十年代初,我所写的有关大成拳的文章,介绍伏虎桩时,没有将其姿势完全的披露,其原因是机缘不成,以免学人知难而退。因为练习此桩颇费气力,所以我将伏虎桩改为右面的姿势(注双手在下),取其伏虎姿态,而真伏虎桩的本意是以虎的威严气势为桩。伏虎桩式与董海川八卦掌的上身姿势是一样的,人们只知形意八卦合一,而不知如何合一迹象,这都是古人“秘不示人”的结果。如八卦转掌时要肩撑肘横,用时方沉肩坠肘。若非如此,即失于董公八卦之真义。太极拳的练习于运用也是如此,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等。总之,形意、八卦、太极、大成同出一辙,诸拳平等,无有高下,差别之用在于学者。(于鸿坤据录音整理)
     附:关于《大成拳伏虎桩》
    昆冈
    1999年8月的一天上午,按照与大成拳名家王选杰先生的电话约定,记者按时来到王先生在北京西直门处居住小院,当时在场的有王先生的几名弟子与学生。
    采访王选杰先生是件愉快的事。王选杰先生致力于宣传、推广大成拳多年,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在与王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涉及到意拳与大成拳的演变,大成拳与其它如形意、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等的关系,以及王选杰先生多年研究禅学的体会等。王先生快人快语,知无不言,毫无保守,使人获益良多。
    谈得兴浓时,王选杰先生说大成拳的伏虎桩原本不是现在双手在下的姿势,而是双手在上。过去王芗斋先生和其知名弟子是那样练的,自己也是那么学的练的。后来,在写有关大成拳文章时,由于机缘不成熟等因素,改成了双手放在下面。不知后来为什么在大家作拳出书都成了这个姿势了。另外,王先生还谈到了肩撑肘横与沉肩坠肘的利弊等技术问题,更使人感到他的示秘于人的豪情。
    应记者之邀,王先生换上了练功服,在小院的北屋门前演练了多种拳势,由记者拍摄。还特意做了个“小步伏虎桩”,使人见到了大成拳伏虎桩的原貌。
    记者约请王先生为《武魂》杂志的广大读者撰写有关伏虎桩演变的过程,以及伏虎桩原来的练法的文章,王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由于王先生很忙,几次动笔一直没有成文。不料王先生于2000年3月16日因病逝世于京。所幸王先生的弟子于鸿坤先生是位有心人,日前慨然献出据王先生讲话录音整理而成的《大成拳伏虎桩今昔》一文,并附以二幅先生实作的示范图片,这也就了却了记者心中的一件憾事。

(神龟出水)对于此文,我有一点疑问:
    文中说当前的伏虎桩(双手在下)是王选杰先生八十年代写文章时改变的,然后大家在作拳出书都成了这个姿势。此观点我觉得值得商榷。一是从时间上看:在60?70年代姚宗勋先生示范的拳照中,有姚先生示范的伏虎桩(双手向下),而王选杰先生文中说是他80年代初期改的,不知后来为什么在大家作拳出书都成了这个姿势了;二是在大成拳前辈六七十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我们在杨德茂先生的《站桩功概论》中,也看到有伏虎桩的介绍:“伏虎桩:站成扩大的丁八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功力把步迈出最大限度后,再把前脚向前挪一只脚的位置。臀部下蹲,上身挺直略向前倾,目光远视,光线内敛,两手前伸,肘向外撑,两手一前一后距离约一手,后手略低于前手,掌心向内相对,指尖向下,手指微屈,如掐虎颈。此桩与下面的降龙桩均为大步桩,增大体力较快,但练习时消耗体力较大,体质强壮练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而《站桩功概论》的成文日期应在文革期间(胥荣东语)。三是从师承上来讲,王选杰先生曾先后从学过姚宗勋先生和杨德茂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