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6.2

 梦想教育 2015-05-28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层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分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作用的不同,有几种分层的观点。现列举几种观点如下:

Moersch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分为七级:

不使用(None)、知觉(Aware)、探索(Explore)、融入(Infuse)、整合(Integrate)、扩充(Expand)、精致(Re - fine)(每一个具体等级说明略)

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 0 到等级 4 :

表 6-1 台湾学者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划分等级表

无(等级 0)

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 1)

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 2)

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 3)

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 4)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美国苹果公司在其苹果明日教室项目中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表 6-2 苹果明日教室项目中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划分阶段表

尝试阶段

学习使用技术的基本技巧

采纳阶段

使用新技术去支持传统教学

适应阶段

把新技术结合到传统的课堂中。这个阶段,他们经常强调学生通过使用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和图形工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生产力

灵活应用阶段

强调合作、面向项目和交互约束的工作 — 将技术作为必需的工具之一

创造性应用阶段

发现技术工具新的应用。例如:用电子表格的宏语言来教代数或设计包含多种技术的项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该如何划分阶段和层次,国内外对此有过不同的论述。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 余胜泉 教授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 整合阶段。他们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细化为十个层次。(马宁,余胜泉. 2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1): 9-13)

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传统教学和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此阶段: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教学活动,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按照教学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和学生的投入程度,此阶段可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总第一层)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教师使用 PowerPoint 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来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也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这个层次的课程整合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是被动型的学习。并且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高,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老师们能使用教学媒体,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就能完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很容易接受的方式。

(二)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总第二层)

这个层次的课程整合是在上个层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便于交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多创设一些交流的机会。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采用简单的 BBS 、聊天室等工具,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在这个层次的课程整合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上,提出了对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对交流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要求。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优于前一层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总第三层)

这个层次的课程整合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利用丰富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如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计算机软件代替了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教学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投入性。

在此层次上,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教师的作用不仅要给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对所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选择,必要时进行设计与制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测验方法为主。

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四个层次(总第四层到总第七层),每层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 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 —— 协作能力 —— 探索和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总第四层)

以资源为中心的首要任务是获取、分析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在信息的海洋中,学生要知道去哪里、通过什么途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源的价值进行判断,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为己所用。

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在此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则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来源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 Internet 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教师也可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相比较来说,前者比后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总第五层)

上一层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过程中对事物综合的了解和学习。该层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上,学生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该层次依赖于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否则无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

该层次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适合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通过学生对所得信息的分析、提取,使学生对主题内容进行综合的学习和了解,并能将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流畅地表达,通过文字表达、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工具来表达信息,其学习过程以协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三)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总第六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强调个体之间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分享观点,加深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体验学习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在基于 Internet 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组织不同类型的协作学习对技术的要求程度不同。

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技巧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基于竞争模式的网络协作学习,一般是由学习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相关信息。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的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竞争一般在智能性较强的网络教学软件支持下进行。

协同是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协同需要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留言板等。

伙伴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找到与现实环境中的伙伴相类似的学生,然后共同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另一种伙伴形式是由智能计算机扮演伙伴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在必要时给予忠告等。

角色扮演指在用网络技术创设的与现实或历史相类似的情境中,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角色中互相学习的过程。要实现角色扮演一般采用实时交互的网络工具,如: Net - Meeting 、视频会议、多功能聊天室等。

以上四种学习模式中,学习和教学基本都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生。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协作学习的伙伴从有形的教室扩展到无形的虚拟空间,学习协作者之间通过电子交流系统与外界发生联系,这个层次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从行为、情感上投入学习过程。

(四)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总第七层)

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好地理解世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肩负着改变世界的使命。他们只学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性。虽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个层次的课程整合中,工具型教学软件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资源中查找各种研究信息,并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处理各种数据,对问题的假设进行验证,发布研究成果。通过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前两个阶段的七个层次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无缝融合,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就必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三个层次(总第八层到总第十层)。

(一)教育内容改革(总第八层)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教材的多媒化,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

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内容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改革(总第九层)

教学目标的改革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这些能力包括:①信息处理(获取、组织、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重视,一些开拓者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上述目标的教学,如前面提到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模式,但是,这些尝试毕竟是小范围的,短时间的,在自发的形式下组织的。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的、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组织架构改革(总第十层)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强调以真实性问题为学习的核心,教学必须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性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并存。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活动安排的分组上,也要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的方式,实行异质分组。采用个别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远程协作学习、集体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

阶段

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

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

的课程整合

全方位

课程整合

层次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教学策略

说教式讲授

说教式讲授

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式教学、

个别化学习

探索式学习等策略

个别化学习

协作式学习

多种学习策略

以问题解决式

任务驱动式为主

多种学习策略。以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

学习方式

集体听讲

个体作业为主

个体作业

个体作业+协作学习

个体作业为主、少量协作作业

协作作业为主

协作作业

或个体作业

或二者均有

教师角色

知识施与者

知识施与者、

活动组织者

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或选择者

辅导者

教学引导者、

帮助者

知识施与者

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教学的指导者

帮助者、

教学活动组织者

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

促进者

学生角色

知识被灌输者

被灌输为主、

呈现出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主动学习、

接受软件讲授

学习主动参与者

学习主动参与者

学习主动参与者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主动建构

教学评价

纸笔测试、口头问答

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

或计算机测试

测试 /

学生的作品

测试 /

学生的作品

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有一定价值的作品

信息技术作用

演示工具

简单人机交互工具,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情感交流

简单的人机交互工具,实现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

资源收集、查询工具

学生表达思想、观点、交互的工具

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

智能工具

硬件要求

一台教师机、投影机

局域网

或互联网

每人一台 PC 机

局域网

或互联网

网络教室

或局域网

互联网

宽带互联网

表 6 -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的比较表

目前,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人员的全体努力和不懈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