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剔红”:柔媚之身,狼虎之价

 文山书院 2015-05-29

“剔红”:柔媚之身,狼虎之价

2015-05-28  古玩收藏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漆器品种之一,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

  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雕漆颜色以朱红色为主,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


  直线攀升的“剔红”价格

  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中有一个牡丹纹的剔红盒子,卖了1287万元人民币,这是目前为止的最高纪录,一个漆盒居然值两座别墅。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有一件明永乐云龙纹的剔红盒子,卖到了1194万元人民币。明朝永乐到宣德时期,跨越了建国初期的困境,国力开始增强,此时的工艺品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国力。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永乐的剔红盒子得到现在国际市场承认的价格,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国力鼎盛之现状。清代乾隆年间可谓剔红工艺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气质典雅、雍容华贵、精益求精、恢弘大气的整体时代风格。目前故宫收藏的剔红百分之三十都有乾隆的年号!


  鉴别:各个时期的“剔红”之美

  各时期的剔红虽然在整体及结构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比较一下各个时期的剔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以实物而论,早期宋元时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浅,也就是后人说的“用朱不厚”,大约十层左右;元末明初的风格是纹样加深;到了明清以后,剔得就比较深了。明清两朝至少髹漆三十六层,多者百层。如现藏英国维多利亚埃尔伯特美术馆的一件乾隆御用龙纹宝座,髹漆厚实肥正,超过百遍。到了清代,尤其是雍乾两朝,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是打磨。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然后用野生锉草精心打磨出光泽,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位的发展,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不再打磨,全靠刀工的圆润起转剔出花纹样式。


  从工艺角度上讲,纹饰逐渐加深就是加深制作难度,提高质量要求。好比早期的汽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一百年前的老爷车跟三轮车差不多,人坐在上面是露天的,一百年的发展却使汽车变得极为复杂,出现很多分类。今天的汽车已经变成非常复杂的一个机械装置,具有多种功能。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工艺品也具备这些逐渐进化的特征。所以早期的剔红纹样都比较薄,后来越变越厚。变厚就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成本,卖得就非常贵。


  一眼识别“剔红”真伪

  一看包浆:一件剔红器作旧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漆皮入手的感觉绝对不同:真品即使保养再好,几百、上千年的空气氧化以及烟熏火燎依然会在表面留下一层包浆;而用草酸作出的包浆触手轻滑浮躁,放大镜下观察甚至能看到鲜艳的红漆。

  二看底胎:时下伪剔红绝大部分使用聚酯乙烯之类的塑料为胎,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三看款识:事实上,绝大部分剔红都无款,包括清宫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有款识的分两类,明代宣德年以前是在剔红器底部用针划出款识,这叫“针划款”;宣德之后采用刀刻楷书年号,然后填金,叫“填金款”。


(文章来源不饰,明媚/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