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也要伟人扶。 清朝 袁枚《谒岳王墓》其七

 hjmhjmhjmm 2015-05-29
江山也要伟人扶

 【译文】 如画的江山也要有名人事迹来增添她的景色。

 【出典】 清朝  袁枚 《谒岳王墓》其七

  注:


  1、    《谒岳王墓》  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2、注释:

     谒(yè):到陵墓致敬。

     岳王墓:即岳飞的坟墓。

     江山:江河和山岭,即大自然的山水。

     神化: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妙到了极点。

     丹青:朱砂和石青,是中国古绘画中常用的颜色。

     岳于双少保:指岳飞和于谦,他俩曾官封少保,两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3、译文:

     好风光也要有伟人来衬托呀,这世间的鬼斧神工!多亏西湖边有岳飞和于谦俩英雄啊,大家才这么看重西湖胜景啊!


  4、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出生于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死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笔尖,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


  5、作者袁枚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某日去西湖拜谒岳飞墓,面对西湖秀色,追忆英雄业绩,不免诗兴大发,感慨顿生。“青山有幸埋忠骨”,忠魂与山河同在,英灵与哀思共存,当游人在饱览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际,心灵必然受到洗礼和熏陶。作者只是在谒墓时,以一人之领悟道出万人之心愿。同时,作者作为清官廉吏,对于前贤,其仰慕之情更别有一番意义。

   首句“江山也要伟人扶”,写得十分凝重,即山水也需要杰出的人物扶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社稷也需要杰出人物扶持,出句不凡。次句“神化丹青即画图”,指的是西湖的天然景色已入化境,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图。作者是来谒墓的,之所以要对眼前景色来一番议论,是富有深意的,作这番铺垫是为了彰显作者心中的崇敬之情,

   三、四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即道出了原委,这是因为仅有西湖的自然景观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景观的支撑,如此方能相得益彰,景观的内涵才能体现,特色才能凸显。天下人之所以开始更加敬重西湖,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主要是西湖畔有了岳飞和于谦的祠庙和坟墓(岳飞葬于西湖的栖霞岭下,于谦葬于西湖的三台山中),岳飞和于谦,一为南宋的民族英雄,一为明代的民族英雄,两人都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清官,又都是遭到昏君、奸臣陷害致死,历代受人敬仰和纪念。明代诗人张煌言诗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概括十分精辟。它表明,人民心中有杆秤,孰忠孰奸墓前分。


    6、“江山也要伟人扶”在这里语意双关:一是指江山社稷要有伟人(名臣、名将)去保卫、去扶持;一是指如画的江山也要有名人事迹来增添它的景色,也就是末两句所说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的意思。如果西湖边没有岳飞和于谦的坟墓,那么西湖的景致,就要大为逊色了。


  7、记起了在岳王庙中看到的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诗句篆刻在一块石碑上,笔划开张,朴拙有力。中国书法最讲究笔划线条,而线条的优劣取决于正反两种力道的互相抗衡互相融合,通常艰涩顿挫、如屋漏痕那样才是虎虎生威的,而圆滑顺溜却往往暴露出轻浮虚弱,软塌塌的死蛇一般。受袁枚启发,我想到,若以“丹青画图”为喻,西湖之美,秀丽之外,其实另有一股雄劲之气,刚柔相济软中带硬,清爽疏朗,不似其他江南名湖园林那般一味阴柔婉约,容易令人生腻;或许,这就是“人间重西湖”首要的一个原因吧。


   西湖有脊梁。岳飞、于谦、张苍水等烈士埋骨湖畔,众人皆知,暂且不提;单是西湖的景点名称,也暗暗隐藏着一股豪气。花港柳浪之外,有龙井,有虎跑,有狮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杭州都被称为武林;即便只是孤山,简简单单两个字也似睥睨着冷眼,桀骜而嶙峋。


   唯豪气方能容纳豪杰。难怪狂野磊落如鲁智深,到了钱塘江边便会豁然彻悟,抛开杀人放火的禅杖,将两只跋涉万里的大脚交互叠了,拍手笑一声坐化于六和塔下。与他作伴的,还有行者武松,低眉顺眼地在暮鼓晨钟声中老去,铁血侠情尽皆隐入了西泠桥头的一抔土。


    鲁智深武松毕竟有些虚幻,当年秋瑾却是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片湖山。一个晚春的黄昏,瞻仰完岳坟出来,她在湖堤上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也能在此长眠,“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秋瑾罹难之后,为了达成她的愿望,人们整整进行了十次传奇般的迁葬,由她的故乡绍兴到夫家湖南再转到杭州,迂回了千里万里才终于让她在孤山脚下安息。


    如今,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屹立在西泠桥畔,一手按剑,一手叉腰,为西湖又增添了几分秋风秋雨的飒爽。


   8、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有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可见,名胜和名人的关系一向是相辅相成的,人杰则地灵,而地灵则又往往人杰。不过,要找一个拥有嘉山胜水的地方不难,要找一个既有嘉山胜水又名人辈出的地方也不难,但如果想找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无不丰赡,又孕育过既能载入史册又能进入民间文学演绎范畴的名人的地方,那就比较难了———试想,假如没有《说岳全传》这样的章回演义小说,没有《东窗事犯》和《疯僧扫秦》等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只有正史上岳飞将军伟岸而悲壮的身影,那么现在西子湖畔的岳庙说不定就会和三台山东麓的于谦墓一样寂寥冷清,难得出现游人如织的场面了。

    因为,民间的戏曲和小说是最草根也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之一,可以说,正是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给了最广大的民众以朴素而绵长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构筑起中国百姓的人格骨架和审美基石。与此同时,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学其实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它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换言之,一个地方的民间传说,其主人公和主题往往浸润着当地丰厚的人文积淀,是当地风物和风情的良好折射,也是当地人民品格和性情的一种镜像。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民间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比如,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和四川罗江的李调元,还有浙江绍兴的徐文长,等等。他们的捷才敏思,他们的疏狂傲世,他们的关心民瘼贴近底层,还有他们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在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中得到了漫画式的夸张展示,甚至,还得到了最质朴最深厚也最悠长的顶礼膜拜。他们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是诙谐幽默的代表,也是老百姓理想生活的载体和保障。有了他们,冤案能够昭雪,穷困可以化解,坏人坏事也会得到应有的讽刺和打击。他们,使山川增辉添彩;他们,令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往往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而那个地方的山、那个地区的水,也因他们而更加葱茏丰美更加崇秀峻奇更加人文蕴藉更加令人心折动容。换言之,山,成就了人,而人也成就了山


   9、西湖不仅揽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它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生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于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古代的诗人画家,如著名的白居易、苏东坡、柳永、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都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千古传芳的名篇华章,西湖也因他们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西湖之美,自古难言。“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宋人汤促友的两名诗早已指明这一点。然而,西湖之美,却又人人可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苏东坡这向句诗,道出了西湖的慷慨与宽宏。只要你愿意与她“相亲相近”,她总会给你几分美的享受,美的乐趣,只不过要看你如何与她“相近”罢了。一言以蔽之,欲领略西湖之美,唯“品”之或能得其一二。品湖以游湖为前提,游湖以知湖为基础。知湖的门径,可从三首西湖名诗窥知:从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到清初袁子才(枚)的《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再至现代郁达夫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等,体现出从古至今对西子湖畔风光美好的向往。

  袁子才诗云: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郁达夫诗云:

  楼处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

  “江山也要文人捧”虽然脱胎于“江山也要伟人扶”,但两句诗的意思却大不相同。“伟人扶”说的是与西湖水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文人捧”则指历代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西湖山水胜景的题咏歌赞。而郁氏此诗,妙就妙在向人指出了山水实之外西湖的美。西湖的秀水幽山,千百年来曾倾倒过多少墨客骚人。他们各逞所能,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文、联、剧、画、字、印乃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工艺珍品,名点佳肴,它们无不是西湖山水滋养哺育之下的精神文化产物。反过来,它们又泽润山水,美化山水,传播山水,使山水之美得以诗(艺术)化,在诗化中得到升华,即所谓“文化地生辉,地以文益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名山胜水何止千万,像西湖山水那样自唐以来,被文学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家写入诗文书画连篇累牍的却是绝无仅有。所以有人提出,西湖山水的文化甚至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即“西湖学”来研究。

  袁枚这首诗的意义,在于他继苏东坡诗对西湖山水加以“自然的人化”之后,揭示了西湖山水“人化和自然”之美。西湖山山水水之间,到处有人文的渗透,到处是历史的熔铸,大到古刹梵宇、名人墓葬、堤岛园囿、石窟塔幢,小至一花一草、一泉一台、一亭一榭、一碑一刻,有的是豪杰名流留下的文物古迹,更多的则是无数无名的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创造的发现和结晶。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李叔同、章太炎们当然是“伟人”,一代又一代工匠又何尝不是西湖的知已。湖山有幸埋忠骨,湖山有幸雕琢。西湖山水,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自己人智慧和力量,他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从苏东坡将西湖比作西子(西施),西湖便与女色有了瓜葛。西施虽说是越国的巾帼英雄,对于吴王夫差讲却是“祸患”。后来,南宋群君臣耽乐湖山,终至亡国,西子湖又成了祸根之一。在“女色亡国论”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封建时代,西湖误国已成铁案。其实,兴亡衰变与湖光山色红粉佳人有何相干?陈仁锡慧眼独具,不但看出了西湖的“冤情”,而且一言挑明:节侠心即红粉心。岳坟正是西湖的英雄气所在,西湖山水占尽妩媚,并非全是儿女情长,而是节侠、红粉和睦相处,相得益彰。怡荡迷离之外,同样也有使人齿牙尽裂、侠气骤升的一面。爱山爱水与爱国爱家原本是相通的。正因为此,生前最佩服岳飞、于谦二少保、死后与他们一同埋骨湖上的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煌言),兵败被执,坚贞不屈,临刑前,遥望南山,还要无限深情地道一声:“好山色!”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衅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中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0、死灰一般的颜色,笼罩着江南,太多的自毁长城,太多的含冤负屈,残阳之下,望着几座孤坟,一种悲凉沧桑的感觉从心中升起。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一声长叹,悲愤莫名,栖霞岭下,武穆孤坟,三台山边,于谦遗骨,临空凭吊,泪作倾盆。

  直捣黄龙已成梦,十二金牌遣将还。风波亭外,大树无枝向北风,十二株古柏依然悄立风中。大理寺里,岳飞慢慢解去上衣,“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秦桧视而不见,用“其罪名莫须有”六个字回报了岳飞,岳飞仰天长笑,大笔一挥,写下八个大字:“昭昭天日,昭昭天日”!

  岳飞走了,秦桧放心了,再也没有能在主和与主战中与他对抗,宋高宗放心了,再也没人敢轻言接徽钦二帝还京,金兀术放心了,南宋小朝庭再无人能挥师北上。

  果然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原难赎!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也许是怕武穆太过孤独,几百年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也来了,三台山下,又多了一个英雄。

  土木堡一役,大明五十万人马全军覆没,明英宗被瓦刺部酋长也先俘至北地,重覆了历史上靖康的悲剧,护军将军樊忠愤而大叫:“我为天下杀此贼!”手执铁锤,砸死罪魁祸首太监王振,奋勇冲出重围,力杀数十人,终于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消息传到京师,全国震动,人心惶惶,群臣商议迁都金陵以求自保,于谦力排众议,大叫道:“京师是天下根本,宗庙社稷百姓含储都在,岂可轻动!一动则大势去矣!奈何蹈靖康覆辙乎?”坚决奋起抗敌,并拥英宗之弟成王朱祁钰为景帝,保卫京师。

  瓦刺利用被俘英宗作为要挟,于谦不为所动,“社稷为重君为轻!”严令边关守将坚决抗敌,不许议和。

  几经艰苦,敌军破了,英宗回来了,于少保的未日也到了,公元1457年,景帝病重,英宗乘机复位,为报旧怨,清除异己,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处死,时年六十一岁。

  一时之间,群情汹涌,朝野上下不断为其鸣冤,沉冤得雪后,遗体由其子领回故乡杭州西湖三台山归葬,一代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青山有幸埋忠骨,江南何其幸也!江山也要伟人扶,两位含冤负屈而死的民族英雄,最后将根也留在了江南,为这一方妩媚山水,平添了一股英气,成就了江南,此时此刻,江南才真正地长大。


   11、我想,苏轼是用堤作笔,在西湖上划出了这一道铁画银钩,从此就无人能续写出同样富有神韵的第二笔。“苏堤”就是西湖千古绝唱。“苏堤” 筑成后,苏轼曾给朝廷一个奏文,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江山也要伟人扶,黄州赤壁因苏东坡而扬名,人以堤传,所有到过苏堤的游人都会想起造堤的苏东坡。杭州之有苏轼,西湖之有苏堤,如人之有魂魄。难道这苏堤不是一首绝妙好诗吗?这奏文不是千古佳句吗?苏堤是诗,是一座意味深长的无字丰碑。眼前的西湖苏堤,正被斜风细雨春雾轻轻笼罩,掩春光于无形中,而苏堤是永不会被历史的烟云淹没的。


   12、有没有一座城市,让你身未动,心已远?有没有一处风景,让你虽已到,仍流连?有没有一个名字,让你情迷离,却不觉?要在中国所有景点中找出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绕不过的名字,我想,唯有西湖吧。且不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盛誉,也不说“江南三月,西子湖畔”的迷人,就那些妇孺皆知的“白娘子与许仙”等故事,脍炙人口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等名篇便将“西湖”二字放在你我心中。


    西湖,实在是个神奇所在。她一点都不惊艳,说实话,甚至可以说得上普通,也只不过是半抹山色,几许烟波,短堤长柳,一城人家而已。可她却自有一种无形魅力,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亦或市井小民,凡夫俗子,都能让你对她一见倾心,情无再牵。她让帝王折腰,“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年少轻狂,“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豪杰犹怜,“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游人忘怀,“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游西湖,无须导游,不用攻略,只需随意走到堤尽处,且任坐看月起时。因为心在西湖山水间,自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自然满堤烟柳断桥残雪,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总相宜了。面对这样一个天生慧质,一笑倾人城,二笑倾人国的佳人,谁能不陷入“江南好,最忆是西湖”的相思,谁能不发出“泥上偶然留指爪,故乡无此好湖山”的感叹!


    西湖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西湖四照阁楹联“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也许是答案之一吧。在中国,历来是文凭景而名,景借文而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那座不是只凭一首光耀古今的诗文便可传名于世?而西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随便一首诗文便可令其他地方艳羡不已。“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已不单纯是一个自然景观,而是历史、自然、文化融为一体的印象西湖。徘徊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大到古刹梵宇、堤岛园囿,小至一花一草、一泉一台,都是人文的浸润所致,历史的熔铸而成,每每让我有恍若隔世之感,又有出世之念。是苏学士、白司马等成就了西湖,还是西湖成就了他们?


    然而,这还不是我心中西湖的全部。从初见后再见到又见,于我已是第三次寻梦西湖。此身未把西湖抛,一半勾留是岳庙。清第一才子袁枚就曾感叹:“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不管西湖的歌舞如何升平,日月双悬,乾坤半壁永远只为他。不要说西湖为何独重于他,一句“青山有幸埋忠骨”,道尽了西湖的无比荣幸。也不要问为何只因有他才“人间始觉重西湖”,他背上那四个字“精忠报国”是如此轰然地击中每个中国人的心;他仰天长啸“还我河山”的呐喊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他掷地有声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命,天下太平”的誓言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他一首《满江红》就足以称为历代词之首;他的文韬武略让“女真不过万,过万无人敌”的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的浩然正气让皇帝杀他都只能用“莫须有”三个字而不敢有任何诬蔑。也许,他太过完美,高山仰止,后世没有那个政治家敢于去评价他,也没有那个朝代敢于去吹捧他,但千年后依然是“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在百姓心中,他永远倾国倾史。


    来到他的眼前,默默地仰望,只是怕惊扰了他难得的休憩;静静地伫立,只是想知道,他经年的征衣上,是否还有人每天轻拭?悄悄地凝视,只是希望那八千里路云和月就这样一直为他延伸。轻轻走过林苑中每一寸深深浅浅的青石小路,终于还是走到了这里,石阶两旁翁仲石马无言竖立,在神道那头,相思尽头,是他和他的儿子!任凭游人如织,这里永是寂寥。在这绿杨荫里的西湖初夏,心无端刺痛,原来面对他,每个中国人都终是不甘!如果,有如果,还会有风波亭吗?还会有崖山吗?


    转过身来,西湖仍然是碧水青天,湖光山色,清流不倦,旧梦沉醉,似永不忍侵袭他的安静。对我,不管身在西湖之中还是之外,在心里,仍然静静放着一个西湖。只是,站在西子湖畔,仿若执子之手,才知已阅尽人间姹紫嫣红,任它无穷烟波,无情岁月,无限相思。


    13、“江山也要伟人扶”。江之声,山之灵,月之魄,东坡之心,在此亘古盘桓。黄州与赤壁在东坡的诗赋里获得了永生,它随着东坡的诗赋,弥漫于神州,回荡于宇宙……


  经过千百年的发韧、发育、发展,如同面团在酵母的作用下引起的化学变化一样,如同原子核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来的核能一样,孕育出了黄州赤壁文化,继而催生出一个谨朴厚善、勤劳奋取、勇敢顽强、崇文重教、名人辈出的黄冈。


  苏轼以黄州的东坡开垦地自号“东坡居士”,赤壁胜迹也因苏轼而冠名“东坡赤壁”。黄州之魂在赤壁,赤壁之魂是东坡。


   14、苏东坡将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西湖的美丽。西湖诚是一位“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绝色美人,但她不是一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后宫佳丽,也不是一个“待儿扶起娇无力”的闺阁慵懒,她是一位冰清玉洁、光彩照人的奇女子。灯红酒绿、画船笙歌不过是她的绮罗衣裳。西湖正是《卧薪尝胆》传奇中的越女,湖光山色滋润着她的花容月貌,天地正气却赋予她侠骨柔肠。柔情似水的妩媚绻缱,气壮山河的刚烈坚强,正是西湖难得的气度和品格。栖霞岭下,君不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歌声激越?三台山前,君不见“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诗意慨慷?西泠桥下,一湖春水映照着“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太子湾前,满目青山犹记章太炎“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风流倜傥……湖山涵涌英雄气,碧血丹青万古流芳。清代才子袁枚诗曰:“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诚哉斯言。


   15、《明史》载:“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抄于谦家时,人们发现,这位一品大臣竟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皇帝英宗感慨道:“于谦在景泰年间,曾为朝廷所倚重,死时家里一贫如洗”!感到错杀了于谦。

   “当年天子已蒙尘,中外安危寄此身。首建一言存社稷,独鸣孤掌定君臣。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怜。千载湖山留正气,不须涕泪洒松筠”。忠心爱国、廉洁勤政、严守节操的于谦,实乃为官的楷模,他的故事沉重得让人窒息。他曾为岳飞不平而写下《岳忠武王祠》:“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不曾想,他自己也一样步其后尘!谁,又来为他不平?

   于谦死后,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同为杭州人的清代文学家袁枚诗言:“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清白的于谦沉睡西湖,让西湖有了浩然的清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