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现于世的《戴氏族谱》

 七里山人 2015-05-29

重现于世的《戴氏族谱》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476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在云南,如果问你们家祖上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凡回答是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来的话,即可断定这家人的祖籍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不过,近日,记者在新平县水塘镇见到了一部修撰于清代的《戴氏族谱》,该书清楚、完整地记录了这支戴氏族人祖籍出处,显得弥足珍贵。        
    今年已过天命之年的新平县水塘镇的代保富萌生了修一部家谱的愿望。上个月初,他与弟弟代保云一起找父亲商量,识字不多的父亲说:我也弄不清楚,你们去问问五老爹戴祖明看看。
    随后,兄弟两人来到水塘镇的大口村委会,找到了今年80余岁的戴祖明。老人笑说,这么多年了,你们也不来找我,我们戴家祖上的事情,恐怕只有我能说清楚了。说罢,老人从箱底翻出两本发黄的手卷,兄弟俩一看,是分别记于光绪十七年和民国初年的《戴氏族谱》。
    看着兄弟俩激动的神情,老人又说:为了这份家谱,我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五十多年。你们看,我父亲交给我时,还在卷末认真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千万不能遗失,严加保管。
    前久下乡,记者有幸在代保云家里看到了老人珍藏了五十多年的扉页上写有“子孙之根,流传方后”的《戴氏族谱》。记者翻了一下,奇怪地问代保云:你是姓代,这里是戴,怎么扯到一起了?
    代保云笑说,小时候读书,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觉得戴字太难写,所以就写成了这个代字。后来,能识几个字的父亲看到我们哥几个的姓氏全写成了代字,还对我们说,我的娃娃,我们不是姓代,而是姓戴。在水塘镇的现刀、大田丫口、波村、扒拉田、大口一带,姓戴的人不少,但是他们也像我们家一样,统统把戴字写成了代字。现在,我们的子女,大多已经改回姓戴了。今年,我们打算重修家谱。此次《戴氏家谱》的重修姓一栏一律用“戴”字,不用“代”字,凡以后出生的戴氏成员一律改用“戴”字取名。
    记者一一翻阅两本已经发黄且带有水渍的《戴氏族谱》,光绪版本的撰主是戴诚相,民国版没有写上撰主的名字,但是民国版的族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概受新潮思想的影响,这位不知名的撰主打破常规,不仅记上了两个儿子的名字,把自己四个女儿的名字全部写进家谱里去。
    再看戴氏一族的来历,光绪版本的族谱上清楚地记载,戴姓原籍江西省泰和县卢湖。对卢湖的记载相当详细,从始祖戴希信开始,一直记载到第十七代“戴开榜”,期间出过七八个进士,可见那时文风很甚。另外,戴氏的一支曾经移居永新县石桥镇义山脚下的梅田。江南奇胜有梅田,放鹤来寻物外缘,族谱上详细地描述了梅田胜景,让人浮想联翩,无比神往。当年,徐霞客也在梅田留下了有趣的诗文——余夙慕梅田之胜,亟索饭登崖,泛舟子随舟候于永新,余同静闻由还古南行,五里至梅田山下,峰皆丛石耸垒,无纤土翳其间,真亭亭出水莲也。
    但因为这本族谱的后半部残缺,无法知道戴氏一族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从人间仙境梅田来到了万里之外的新平。进入新平县水塘镇戴氏家族的始祖是戴宝国,从戴宝国开始至今已经有八代,现在分散居住于水塘镇的大口、大田丫口、波村、扒拉田一带。
    《戴氏族谱》除了有“首尽孝道、次敦友爱”的十大家训外,还有戴氏家族字辈——青无开泰祭,绳祖发荣昌,明朝龙家瑞,元亨利真祥——二十个字排完后,又从青字开始轮转。
    代保云对记者说:我们重修家谱,以追慕祖先业绩和延续宗亲血缘,弘扬炎黄文化为宗旨,尊祖敬宗,缅怀先辈,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团结奋进。以后,《戴氏家谱》每隔三十年修编一次,每次修编都应以原谱珍本为依据,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整理修编,对一些存有疑义,难以确定的,采用斜旁注解,原书存在字迹模糊不清的则留以空格,以便考实填补,凡是为国家为家族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将在族谱中记录,以传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