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第与袁崇焕的斗争,宁远之战开打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29

  高第与袁崇焕的斗争,宁远之战开打
  
  泪痕春雨
  
  天启五年,高第接替孙承宗后不久,就开始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
  
  高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是因为高第秉承了魏忠贤的意志,总而言之,要全面破坏帝国边防;这种说法,那是标准的胡扯。因为,基于魏忠贤的利害关系,他的脑袋就是让驴踢过,也绝不可能授意别人干这种事。
  
  从情理考虑,魏忠贤没有主观破坏帝国边防的动机。因为,当时魏忠贤是帝国的执政官,如果因为他胡折腾,捅出了大娄子;对魏忠贤有什么好处?更主要的是,如果真的因此捅出了大娄子,魏忠贤长十个脑袋也不够让皇帝砍啊。
  
  从这层意义上,高第一接替孙承宗,就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绝不可能含有任何主观上的恶意。因为,他这样胡折腾,最后捅出了娄子,那就是在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皇帝不愿意原谅熊廷,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有天大的冤屈,你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故意拿边防大事撒气啊!说得简单点,你身为边防统帅,只要出了事,你就是说出个大天亮来,你也得承担主要责任。总而言之,千万别强调客观,强调来强调去,也改变不了你失职的事实。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魏忠贤、高第是正常人,就绝不可能去故意破坏帝国的边防。因为,这纯粹就是等同于自杀的行为。这种离奇的说法,也有人相信,可见谎言千遍成真理,还真是名不虚传的。
  
  高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因为高第胆小如鼠,所以不敢在关外驻扎。这种说法,虽然够不上胡扯的级别,却也绝对够得上扯淡的级别。
  
  如果高第不改变从前的军事部署,就算明天出事了,高第也可以把责任推出很大一部分。因为,一切是客观使然。如果高第随便改变从前的军事部署,最后惹出了事,他还能推出责任吗?估计不能了。因为让谁去说,这也是他胡折腾的结果。
  
  说得简单点,如果高第因循守旧,最后惹出了事,高第运作运作,估计有机会从死刑变死缓;如果高第上手就改变前任的战略部署,最后惹出了事,我估计他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出了事,不是他胡折腾的结果,也是他胡折腾的结果。
  
  所以,如果高第真是毫无担当的人,他完全可以因循守旧。总而言之,以前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这样做,虽然不能保证不出事,但是,至少可以在出事后,不把相关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
  
  表面上,高第一接替孙承宗,就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这是他胆怯的表现。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有勇气的表现。因为,一个统帅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就会让自己更安全吗?如果有人敢说答案是肯定的,他的脑子肯定让历史书给洗了。
  
  一个高级官员,擅自改变前任的战略部署,明天出了事,这责任往哪里推呢?
  
  换而言之,除非高第认为,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是一种正确的战略,否则,他这样干,同样是等于在自杀。因为,如果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就是明天会让满清突破山海关,更有甚者,就是让满清打到帝国都城下之下。你觉得,高第有十个脑袋,够不够让皇帝砍?肯定是不够的!
  
  你坚持前任的战略部署,只要你能把场面交待过去,明天不论出了什么事,你也有推脱责任的机会(以帝国的惯例,最多也就是被判个死缓);如果你擅自变更前任的战略部署,明天出了大事,你就是再会玩场面上的工作,也是没有用的,因为皇帝不杀你,杀谁呢?
  
  你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让别人好过了。因为,大家自然会不约而同的,把相关责任推到你身上;因为,你不随便变更前任的部署,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高第为什么一接替孙承宗,就要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呢?
  
  第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高第分析当时客观情况,认为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否则,高第擅自收缩兵力于山海关,那就是拿自己脑袋在开玩笑。
  
  第二点,显然是因为,当时支持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的高级官员有很多。因为,宁锦防线的布置,无形中增加了帝国军费开支。要知道,把一处防线纵向延伸400里,而且还要修筑众多城池。它本身就意味着军费开支增大。仅这一个原因,就有许多官员会支持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的战略。
  
  第三、从理论上分析,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一无所是;构建宁锦防线,也并不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伟大正确。所以,关于守山海关,还是守宁锦的争论,一直都存在。
  
  在网络时代前,因为东林党与满清的政治宣传,所以人们通常都认为守山海关,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但是在网络时代,当人们把更多的原始史料翻出来,守山海关,还是守宁锦,再次形成一种争论。在这种背景下,估计很少有人会认为,守山海关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胆小怕事的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高第一接替孙承宗,遂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
  
  当然了,高第对宁锦防线的处理,自然是把它变成一个缓冲区。有一个400里长的缓冲区,本身就有足够的预警时间,更让满清进攻山海关的难度增大。因为,越过400里的缓冲地带,想攻破一个有充分时间准备的,有大批军队驻扎的山海关,这难度估计比较大。
  
  对于高第的战略构想,当时遭到一些人的顽强抵制。抵制高第这种战略的人,自然是从前积极支持构建宁锦防线的人,因为,帝国政府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就意味着帝国政府彻底否定了他们从前的工作。比如,袁崇焕等人,都一直积极支持孙承宗构建宁锦防线,现在政府突然宣布构建宁锦防线的战略是错误的;所以帝国军队应该全面收缩于山海关。你说袁崇焕等人从前的工作算怎么回事?
  
  而且,他们在反对高第战略时,也非常容易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因为,帝国政府不战放弃400里的地区,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所以,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官,都公开抵制高第收缩兵力于山海关的部署。
  
  高第接替孙承宗后5个月,就发生了传说中的宁远大捷。
  
  “(高第)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见《明史》)。
  
  这段内容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仔细一看,毛病就大的去了。我们知道,高第全面收缩兵力于山海关,是接替孙承宗不久后的事,而满清渡过辽河进攻,是孙承宗离任5个月后的事。现在的问题是,高第相关的撤退,是标准的主动收缩兵力,它不存在任何急忙逃窜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高第撤退时,为什么会在锦州一带留下十余万石米粟呢?
  
  十余万石米粟,这绝对是一个大数字。就算高第没有足够的时间运送相关粮食,几个月的时间里,烧掉这些粮食总是可以做到吧。为什么这样一大批物资,就留在锦州一带呢?总不成能是为了给努尔哈赤留下来吧?
  
  其实,我们仔细一看历史书就会发现,这十余万石粮食无法运走,完全是袁崇焕等人阻挠的结果。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
  
  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见《明史》)
  
  相关的内容,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高第指挥明军从锦州、右屯、大凌河撤退时,袁崇焕等人报以了激烈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结果,就是让明军无法有充足的时间,从锦州一线,把相关的人员、物资从容的运走。最后的结果呢?自然是,当满清大军突然杀过来时,明军撤退太过匆忙,根本无法运走这些粮食,甚至烧毁都来不及。于是,努尔哈赤连仗都没用打,就直接抢了十余万石粮食。
  
  天启六年正月初六日,高第向天启奏报:“奴贼希觊右屯粮食,约于正月十五前后渡河。”
  
  《清太祖实录》记载:“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诸王统大军征大明。十六日次于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
  
  只要简单的看这两个内容,我们就会发现,高第所搞的情报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从相关的时间去看,高第在接到相关信息后,还有十多天的时间准备撤退工作。但是,相关的工作,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强烈反对。而拖延过这段宝贵的时间,就意味着相关的撤退,就无法从容进行了。
  
  当然了,最后相关的损失,就全扣到了高第头上。而袁崇焕等人的责任,就被含糊其词的绕过去了。
  
  我们假设,就算高第不收缩兵力于山海关。除了锦州、宁远两座孤城,其它城池能保住吗?肯定是保不住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下宁锦之战就可以知道。
  
  我们再假设,如果袁崇焕不阻挠高第收缩兵力于山海关。那宁锦的物资、人口能全撤回来吗?肯定是能的,因为时间充裕的很。
  
  从这层意义上,严格执行高第的战略,明帝国所有的损失无非丢掉锦州、宁远两座空城。却可以把大批粮草、物资撤回去。
  
  所谓如果明军收缩山海关,满清就要长驱山海关的说,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满清越过400里已成为缓冲地带的宁锦地区,还有可能攻下山海关,那区区一个宁远孤城,又是靠什么能守住呢?
  
  因为攻打宁远,与攻打山海关的难度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攻打宁远,只需要越过锦州200里,而且相关的后勤相对容易保障。因为,宁远城外30里的觉华岛上,就有明帝国大量的后勤物资,而且两天后就被满清攻取了。攻打山海关,却需要越过锦州400里,更主要的是,如果明帝国全面收缩后兵力于山海关,宁锦地区的物资,肯定都会全面后撤的,满清相关的后勤就是无法保障了。
  
  山海关从建立那一天起,就是作为最著名的要塞存在。如果努尔哈赤能轻易攻下重兵把守的山海关,那努尔哈赤攻城的本事,肯定已高到不能再高的地步了。
  
  而所谓的宁远大捷,之所以被吹得神乎其神,主要就是建立这样一个假设之上,那就是如果明帝国放弃宁远,满清就可以长驱山海关了;甚至就可能兵临北京城下了。
  
  问题是,如果宁远真有这样重要,当年熊廷弼不作任何努力就退守山海关,岂不是枪毙十回也不冤枉他?
  
  问题是,如果宁锦真有这样重要,当年努尔哈赤为什么不长驱宁锦呢?
  
  更主要的是,宁远之战中,明帝国死了多少将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而且,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因为据《明史》中所说,明帝国死了数万人。
  
  总之,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商民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焚烧、、、。(见阎崇年《袁崇焕传》)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见《明史袁崇焕传》)
  
  满清在这一仗中的损失,据满清官方所说不过500人;就算有人认为满清所说的伤亡数字不可信,但是也很少有人敢说,满清这一战的伤亡超过2000人。
  
  这一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估计是可以避免的。因为高第收缩山海关的战略,被前方的将士打了折扣;所以它就无法避免了。
  
  它换取的价值呢?据说是避免了满清长驱山海关,如果这种说法成立,这些损失自然非常有价值。问题是,这种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要知道,在熊廷弼率军退入山海关后,在此后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明帝国一直都为是是否收复宁锦,而不断争论。如果宁锦真有这样重要,努尔哈赤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一直什么行动也不采取呢?
  
  更主要的是,因为熊廷弼撤退时,报着焦土政策,把相关地区都破坏了;所以孙承宗修复宁锦地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宁锦真的这样重要,努尔哈赤为什么不趁宁锦没有修复时,就大举进攻山海关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宁锦真有这样大的战略价值;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时,已占据了锦州一线,把明帝国军队全部逼到了宁远一线(这等于把明帝国逼得退回了200里);为什么会把这种成果白白放弃呢?
  
  显然是因为,当时的满清东有朝鲜、西有蒙古、还有一个成天打游击的毛文龙,就是把宁锦地区白送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只能白白扔掉。这也就是熊廷弼不作任何努力就率军退回山海关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王在晋等人,认为收复宁锦缺乏价值的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收复宁锦自然是有价值的。因为,收复宁锦,等于明帝国把边防线向前推了400里;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强有力的制约满清战略扩张。因为,明帝国边防线向前推了400里,满清就无法安心经营辽西了;满清也无法放手征服朝鲜、蒙古、毛文龙了。但是,这一切只是从理论上。城墙大炮战术本身,就否定它的这种价值。因为,明帝国军队都不敢出城打仗,那满清在征服朝鲜、蒙古、毛文龙时,还有什么顾虑呢?因为,满清就是率军远征,明帝国也绝不敢越过辽河的。
  
   宁远之战时,满清从觉华岛夺得八万石粮食、和大批物资,如果山海关真的很好攻破。那努尔哈赤把相关物资拿出一部分,运到山海关附近,然后强攻山海关。你觉得,袁崇焕敢出城追努尔哈赤200里吗?可以肯定的说,袁崇焕肯定不敢,因为这样一来,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还怎么玩呢?

  努尔哈赤不攻山海关,并不是因为无法攻破宁远孤城。而是在朝鲜、蒙古、毛文龙都没有征服之前,率军与明帝国打这种旷日持久的攻防战,那是一点谱也没有的事。

  当时满清的主要战略,是以掠地为主,攻城为辅。换而言之,城池能攻下就攻,不能攻下就绕过。反正除了少数几座城池之外的地方,都是满清随便猎食的肥肉,何苦啃硬骨头呢?


  大明帝国有着绝对成熟的官员选拔、升迁条例。政府再腐败,它也是有个样子的。换而言之,并不是随便拉个废物也能成为高级官员、将领的。

  大明帝国的高级官员,并不是靠投胎好实现的,都是靠各种复杂的竞争、取得一定的政绩才能逐步升上去的。

  你不要以为,只有袁崇焕被魏忠贤重用,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表现。无论是高第、还是王化贞,都是有着足够骄人的履历;都曾表现出普通官员没有的担当、能力。对此,只要看一下他们的履历就可以知道。


  如果满清真想进攻山海关。机会多的是!如果山海关真是纸糊的,满清攻破山海关的机会多的是。在熊廷弼不战退守山海关后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明帝国一直都没有走出山海关;就是孙承宗决定收复宁锦时,也绝不是三五个月就能修建完相关城池的。换而言之,在这一年时间里,满清随时都能直接攻打山海关。

  甚至在己巳之变时,如果山海关真如人们想象中,就是纸糊的。那皇太极直接率军从山海关回辽东就可以了。换而言之,从北京城撤军后,直奔山海关,破关后,顺着宁锦就回辽东。你千万不要说,攻破山海关还有宁远、锦州等城池,那些城池的军队,谁敢出城拦截满清的军队返回辽东?如果他们敢出城打仗,皇太极肯定会笑的。

  不只是己巳之变时如此,满清哪一次入关撤退时,都可以如此。问题是,谁也知道,山海关不是纸糊的。

  满清远离辽、沈七八百里,在山海关正面筑城,然后驻守万余部队?这是一种天才的想象。且不说,这座城怎么修?得花多长时间。就算一切变成现实,这也是一种标准的自杀打法。

  你是不是真觉得,满清以一比五;甚至一比十的兵力,也能与明帝国军队打仗?如果满清军队,都拿着三八大盖,我估计这是有可能的!大家都拿着冷兵器,努尔哈赤也好,皇太极也好,这不是让这一万将士去自杀吗?

  翻开整个明清战争史,满清与明帝国打仗时,在具体的战场上,通常总是保持优势兵力的。
  满清能打胜仗,并不是因为满清单兵的素质远远超过明军,而是因为,明帝国军队已丧失了野战能力,所以他永远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结、调动;所以,袁崇焕的总兵力远远超过皇太极,但是他与皇太极打仗时,所能指挥的军队,却远远少于皇太极。
  在这种背景下,在任何一个具体战场上,满清都是保持着优势的兵力。以一万人,面对五六万,甚至十万来明军,满清军队也会想着跑路的。因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400里的战略纵深,从理论上自然比400里的缓冲好。问题是,前者代价是惊人的,他会拖垮帝国财政,更会压缩帝国其它地方的军费开支。更主要是,向前纵深四百里,打开仗时,也只是困守一两座孤城,这种战略纵深,能有多大的价值?山海关从修建之日起,就是作为最著名的要塞存在的,绝不是为了让帝国政府保护的?

 宁锦防线,也就是在满清无力占据的背景下,才能守住。当满清有能力占据宁锦防线时,宁锦防线更会把明帝国拖垮了。

  关于一点,从松锦会战就可以看出来。
  因为,当满清大军攻打锦州时,明军不去救援,就只能坐等锦州坐困而亡;如果明军去救援锦州,那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明军能集结重兵与满清打仗,在什么地方不能进行?为什么非得跑到山海关之外400里的锦州进行?
  以明帝国的实力,当满清深入长城时,都无法与满清展开主力决战,却偏偏要跑到山海关400里外,与满清展开主力决战,这不是找死,又是干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