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张连城)继大鹏新区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后,2015年1月7日,《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1+5方案),通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将在大鹏半岛全面运行。1+5方案是大鹏新区按照市委“创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为全市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战略部署,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中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也是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 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管委会主任何永志表示,新区要走新路,我们在改革设计中,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改革的主攻方向,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布局、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优先选择创新示范意义突出、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5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分解成“六个率先”、构建比较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将改革的成效设定“六大目标”,较好地体现了市委对大鹏新区的定位和新区自身特点。 项改革率先建立科学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打造生态安全战略功能区 新区对大鹏半岛水流、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的权属调查,建立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的调查、登记、评估和入账等工作,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编制完成《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基础信息数据库;划分不同类型的管制区域,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分区管制制度;探索划定大鹏半岛陆域和海洋生态红线,建立《大鹏半岛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同时,探索实施《大鹏半岛规划协同机制》。 项改革率先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监管体制,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 从行政监管体制向法治监管体制转变。探索引入GEP(生态GDP)评价标准,试点实施《大鹏半岛GEP核算体系》;以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主要依据,建立《大鹏新区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和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按照“陆海统筹”的要求,建立《湾区海岸带综合治理体制》,合理规划开发岸线、海湾、滩涂、近海海域和陆域资源;《探索实施生态治河新模式》,推行“河流治理、土地整备、流域开发”三位一体的生态治河体系;《探索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保监管司法保障机制》,探索设立大鹏半岛生态环保法庭。 项改革率先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体制,打造生态资产交易先行区 选择沙滩、海域等可通过经营方式来实现保护的有形自然资源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出让管理权和使用权,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市场化定价机制》;建立生态管护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社区的生态监管责任,调动社区和原村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探索企业对大鹏半岛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生态监管和补偿机制》。探索将大鹏半岛森林、海洋碳汇纳入深圳市碳排放交易体系,加快建立《环境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投入,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市场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项改革率先建立绿色产业引导发展体制,打造高端生态经济发展集聚区 创新《生态产业扶持机制》确立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产业引导政策,实施产业导向目录,完善产业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重点发展生物科技、高端医疗、特色教育、文化创意、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游轮游艇、海洋生物、海上运动及海洋资源利用等产业。完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属地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税收分成、产业政策,实现产业发展互补、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利益共享。 研究制定大鹏半岛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主要指标、发展路径、实施策略、建设模式、服务标准等,探索建立《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模式》。 以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专业智慧和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结合产业发展和城区规划布局,试点《新型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打造一批领先的2.5产业园、第五代产业园。以坝光国际生物谷核心区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区域为龙头,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试点政策,积极推进《大鹏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模式》,引导社区集体经济从“单一物业租赁”向“投资、服务、管理”等多元化模式转变。 项改革率先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城区开发体制,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示范区 通过体制建设,让新区的发展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既享受便利的现代生活,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引以为自豪”。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发展“海绵建筑”,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试点开展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区”,《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探索“生态综合体”建设模式,积极创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完善《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政策》,加大天然气、太阳能、风能、LNG冷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 编制大鹏半岛绿地系统规划,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融入现代元素,兼顾生态景观塑造、生态链条完整、户外空间营建、休闲游憩观光及历史遗迹保护等多种功能,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山脉、道路、河流等《打造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试点实施“P&R”、“B&R”、旅游集散中心等交通连接模式,构建《绿色交通快速接驳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社区指标体系,《规划建设生态社区试点》。 结合“智慧大鹏”、国家基因库、华大科学城等规划建设,构建智慧城区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城区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积极发展智能交通、智能水务管理、智能环境监管,加快《打造智慧生态城区》。 项改革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制,打造生态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推广区 以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资源、海域资源、危险废物污染、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大鹏半岛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体系》。集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成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建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智库》。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机制》,大力扶持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发展,创办区域性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完善《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的激励引导机制》,建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荣誉制度,全面实施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建立企业节约资源领跑者制度,制定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垃圾减量分类奖补等政策。《推动大鹏半岛本土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完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机制》,探索《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 摸清生态资源家底 确定自然资产边界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大鹏半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大鹏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第一项成果。它的颁布实施为政府科学决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投资效益等生态管护绩效考核工作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参考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形式,对大鹏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总量和总价值量进行的列表核算,反映新区全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它体现了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以及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维护、改造的投入和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它可以反映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的变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采集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对林地资源资产的试算等五项工作。其中自然资源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数据从实物量、质量转变为价值量的表达过程,通过建立大鹏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指标体系、核算方法并确定核算因子,建立新区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基础。再借鉴GEP(生态GDP)的核算方法,最终展示大鹏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价值和生态价值。 在制作负债表的过程中,大鹏新区初步拟定将林地、城市绿地、湿地、沙滩、近岸海域、河流、水库、大气环境、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矿产等11项主要资产指标列入大鹏新区自然资源资产范畴。 导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空间管控机制 新型生态补偿机制将为全市提供改革样本 《大鹏半岛原村民新型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不仅结合改善民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障生态补偿的权责落实,更重要的是明确生态保护者与生态补偿受益者的权利义务,真正实现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机制,为深圳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改革样本。 本方案的核心内容和改革创新点在于,按照“谁保护,谁得益”、“谁破坏、谁担责”的原则,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管护特征,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新型基层管护体系,推动现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创建生态保护绩效与补偿对等,管护权责落实的生态补偿新机制。 在具体考核操作中,将林地、湿地、城市绿地、沙滩、河流、水库、近岸海域、洁净大气、珍稀濒危物种、古树名木10类资产列入生态管护绩效考核的自然资源范畴。 加强海岸带保护利用 构建生态海陆环境 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建设 《大鹏新区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改革方案》,统筹协调海岸带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系统完整、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海岸带使用保护制度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海洋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建设。 改革主要内容与导向措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海岸带生态资源普查及划定海岸带范围工作;构建海岸带承载力评估体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结构;研究海岸带开发保护与民生需求和谐共生机制;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及与香港、惠州交界海域海岛为基础,探索构建深港惠国家海洋公园体制;建立覆盖大鹏湾、大亚湾近岸海域的集海、陆、空于一体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推动“数字海洋”建设;建立联合应急搜救机制。 二是实施海岸带法治化保护新模式。加强海岸带综合执法管理。加大陆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临海工业能源项目排污治理。规范水上运动。 三是探索促进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市场化开发机制。开展海岸带综合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海岸带地区功能定位、管制分区、发展策略等;完善沙滩浴场精细化管理,根据沙滩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综合评价,选取合适的沙滩及海域开辟为海滨浴场,拟分为免费开放性海滨浴场,政府限价型海滨浴场,市场定价型海滨浴场;建立海滨浴场经营管理权的招标制度和考核方式;积极引导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游艇公共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推广邮轮游艇、帆船大众化消费,举办国际展会、赛事,推进航海之都建设;构建畅通、高效、便捷的大通关平台,推动南澳旅游专用口岸建设。 四是推动宜居滨海空间建设。全方位开展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及其他各类绿地建设,构建自然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绿色滨海空间;适度建设滨海生态长廊、都市绿道、生态栈道等,逐步完善滨海慢行系统;修复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并开展重点岸段整治修复。 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机制 打造全国“生态经济特区” 到2020年,大鹏新区产业准入、项目进驻、产业退出、绿色发展监测体系、生态经济考核体系、产业支撑体系、碳汇交易机制等方面实现大突破,在全市树立生态经济改革创新样板。力争将新区打造成为全市绿色经济强区和低碳发展典范,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生态经济特区”。 《大鹏新区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机制改革工作方案》的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高标准,产业服务与监管高质量,产业低碳绿色发展高端化,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产业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低冲击”开发,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涵养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区将通过制定产业低碳绿色准入标准、公布绿色产业导向目录和负面清单等措施,引导生物、生命健康、海洋资源利用、新能源、绿色旅游、特色教育、文化创意等重点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建立低冲击发展监测体系、创新区域发展生态型考核体系,建立专家巡视诊断机制和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监督等机制,实现产业服务与监管高质量。 在推进产业低碳绿色发展高端化发展的过程中,新区将通过完善政府产业资金政策、优化人才评价制度等手段完善低碳绿色产业政策体系,提升特色生态产业能级。落实《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创新碳汇主体与碳排放管控单位的交易模式,灵活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同时,强化低碳发展载体支撑,探索新型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建立和完善标准服务支撑体系,增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生产能力和应用范围,推动海水淡化项目落地实施,推进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合作,培育循环经济新业态。 “一把手”离任 审计自然资源资产 大鹏新区年内出台该制度,为全国首例 《大鹏新区区管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制度(试行)》,是全国首例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量化依据制定了离任审计制度,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大鹏新区将在年内出台该制度。 新区在制定审计方案时,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量化依据,尝试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将自然资源资产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审计实施方案。 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由新区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离任生态审计对象为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有关的新区各部门、各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必要时,延伸审计有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主要负责同志。 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计目标,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通过审计监控自然资源资产,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有关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治理的项目、政策、资金入手,审查任期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与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维护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性,将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测评和考评,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及保护责任的履行状况, 离任生态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资产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重大决策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资金、项目管理和使用情况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情况。 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将分别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