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杀袁崇焕? 泪痕春雨 在袁崇焕死后一百多年,乾隆皇帝在看历史书时发现,原来袁崇焕是死于反间计,于是人们以后在说到袁崇焕的死因时,自然只能是因为反间计了。 就好像我以前看一本苏俄人写的中国近代史,编者在前序中是这样写的,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相关历史,我朝太祖曾有明确的论断(大意如此)。你也别说,在太祖时代,如果太祖对某段历史,有了确切的论断,无论正确与否,大家也不敢随便否定的。因为,太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谁敢否定太祖的观点,那就是否定真理。 满清的乾隆皇帝,那是传说中的十全老人,那是文学第一、军事第一、政治第一;历史水平自然也是第一。皇帝亲自考证出来的历史,谁敢说它不是事实? 在乾隆皇帝发现这个千古冤案前;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之死竟然与两个太监有关。但是,在乾隆皇帝发现这个千古冤案后,一个人如果敢说袁崇焕之死,与那两个著名的太监无关,肯定会引起渲然大波。因为,谁都知道袁崇焕是死于反间计。 在明帝国灭亡多年以后,反清复明的口号始终存在。对此,满清的宣传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自然就是必须让人觉得,在明帝国的万恶统治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满清的统治下,人民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我理解,满清在相关领域的宣传,以袁崇焕之死最为成功。因为,整个过程中,满清并没有露骨的丑化明帝国,相反还是把明帝国的一个将领,吹捧到了近于神的境界。但是,无论谁看过袁崇焕的故事,都会觉得,明帝国实在太黑暗了。总而言之,一个帝国黑暗到了这种境地,他还不灭亡,那实在没有天理了。 其实,袁崇焕之死,与反间计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如果袁崇焕能把皇太极堵在长城以北,不敢越过长城;皇太极还怎么用反间计呢? 如果袁崇焕把皇太极堵在蓟州一线,绝不让皇太极接近帝国都城,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怎么用呢? 如果袁崇焕很快把皇太极打得逃走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还怎么用呢? 问题是,如果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而且袁崇焕又一筹莫展,有没有反间计,袁崇焕又拿什么向皇帝交待呢?在兵部尚书王洽都因为失职被拘捕的背景下,蓟辽督师袁崇焕因失职被拘捕有什么奇怪的? 虽然如此,袁崇焕或许也不用死的;但他很不幸,他遇到了信奉乱世用重典的崇祯皇帝。 这一次满清深入长城,明帝国拘捕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杀蓟辽总督刘策;甚至工部尚书张凤翔(北京城许多工事是豆腐渣工程)、刑部尚书乔允升(在混乱中竟然让众多犯人集体越狱)都一便儿抓进了监狱。 满清第三次入长城之后,梁庭栋(当时宣大总督)、张凤翼(当时的兵部尚书)连活命的幻想都不敢报了,干脆都自杀了。 崇祯皇帝就是如此信奉乱世用重典,既然如此,那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抓、被杀,显然没有好奇怪的。 袁崇焕之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什么皇太极反间计,有多少可信度?刘策(蓟辽总督)、王洽(兵部尚书)与袁崇焕的级别类似,如果说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那刘策、王洽死于什么?如果说刘策、王洽死于失职,那袁崇焕就真的不失职吗? 当然了,如果袁崇焕的过错,只有这些,估计也就是被砍头。问题是,他的错误,显然比这大多了。所以,皇帝把他凌迟处死了,而老百姓也恨得真想生吃他的肉。 在帝国都城被敌人包围之际,关宁军队竟然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了。从这层意义上,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祖大寿造成的。 本来呢。大家都觉得袁督师像汉奸,祖大寿就更应该率领关宁军队,给袁督师争一口气。总而言之,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袁督师及他的军队,是真正忠君爱国的军队。但是,敌军正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时,祖大寿直接就率军走了。 面对这种结果,皇帝自然恨得发狂了,而北京城附近的百姓,自然恨得发狂了。 皇帝拘捕袁崇焕,并不意味着皇帝一定会杀袁崇焕,也不意味老百姓一定会恨袁崇焕要死。但是,祖大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大家并没有看错袁督师。 因为,一枝政府军,竟然被你袁大督师折腾成了军阀。总而言之,相对于关宁军队的利益而言,什么北京城的安危,什么皇帝的安危,什么敌军在腹地肆虐,那都是浮云! 总而言之,皇帝敢作初一,我就敢作十五。我看你这个昏君,下回还敢这样牛逼?你也别说,皇帝以后面对关宁军队,还真不敢这样牛逼了。 总而言之,你们老百姓敢说我们与满清军队不清不白,老子就不清不白了,满清军队想折腾老百姓,就随便去折腾吧。谁叫这些愚民,连个最基本的黑白都弄不清楚。 因为,大家都是站在关宁军队的角度看这段历史。其实,只要设身处的处于皇帝的位置上,或是当地老百姓的角度上,谁也不会原谅袁崇焕的。 因为,皇帝是那样的信任袁崇焕,为此支持他随心所欲的变动关宁地区的人事;为此甚至默认他擅自诛杀高级将领。这些事,表面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除了崇祯那种刚刚当皇帝的少年,估计没有一个皇帝舍得投这样大的资。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血本啊;因为这等于把帝国一枝军事主力,全部交给了某个人。现在,我抓你,你的军队就敢这样给我脸色看,你也真是太会带兵了? 因为,帝国的百姓,早让辽饷折腾的要死要活,一年把数百万两白银,拿给你们关宁军队用。结果,敌人竟然打到北京城下了;更主要的,在敌人在京城之下肆虐之时,你们竟然不管不顾的撤军而去了。就是皇帝用这样一大笔,训练一大批民兵,也比你们管用。 袁崇焕最初的计划,大约就是保持现状;换而言之,还把满清束缚在辽东。只要能保持住这种现状,而且又能把关宁部队军阀化了,那他能不能兑现五年平辽,皇帝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因为,到时皇帝只要敢追究袁崇焕的责任;就有可能让局势失控的;到时就算皇帝想通过各种方式解除袁崇焕的权力,袁崇焕也可以编一些理由拒绝的。 从结果去看,袁崇焕显然是有些乐观了。因为,他显然缺乏维持现状的能力;换而言之,满清渐渐破了四面受制的困境。而在袁崇焕复出一年之后,皇太极就率军打到了北京城下。这种结果,显然是袁崇焕始料不及的。 因为,袁崇焕最主要的罪行是让关宁部队军阀化了。但是相关罪行,是不能说的,因为给袁崇焕定了这种罪。该如何处理祖大寿呢? 所以,只能袁崇焕定其它罪名了。 明帝国处死袁崇焕的罪名中,有一条是:“及后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携喇嘛入城,怎么也成了死罪之一? 问题是,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城,带着喇嘛干什么呢?如果你处于袁崇焕的位置,在救援北京城时,你会带几个喇嘛吗?估计不会,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证明,这几个喇嘛是武林高手。 答案显然是,袁崇焕在率军救援京城时,就计划用城下之盟的方式,解决这起军事危机。因为,喇嘛通常是各方可以接受的人物,他们可以充当各方谈判的中间人。 如果我们明白这层意思,自然会明白携带喇嘛入城,也会成为他死罪之一。 袁崇焕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夸口五年平辽,却是逮着机会,就想与满清议和;甚至在满清军队突破长城防线时,都不忘这种念头,这叫什么事? 因为,袁崇焕是被乾隆皇帝力捧的民族英雄,所以他与满清和议,自然和议就是绝对正确的。 更主要的是因为,满清后来征服明帝国,所以满清自然希望大家相信,满清是最爱好和平的,他们打明帝国,那就是明帝国犯贱。换而言之,只要明帝国愿意与满清和议,肯定就不用挨揍了;但是,明帝国这个贱货,就是不与满清和议。问题是,这不是扯淡吗?就好像狼吃羊时,非要说这是羊逼的;总而言之,狼并不想吃羊,只是因为羊太不讲公德了。 与满清和议?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代价呢?不掏大笔银子,不出卖一定的政治利益,能实现吗?显然是不能的。 更主要的问题是,结果呢?明帝国可以因此削减北部边防军队,削减北部边防的费用吗?可以保证满清不毁约进攻吗?显然都是不能的。既然如此,明帝国与满清签订和议,又是所为何事呢? 当时明帝国普遍反对和议,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人们因为和议非议袁崇焕,主要原因还在这里。一方面夸口五年平辽,一方面与敌人议和,你这是想干什么? 明末清初的历史书都说,袁崇焕在见皇帝时,曾试图提出与满清进行城下之盟(说得好听点叫和议),但是一看皇帝一副绝不妥协的样子,就没敢提这件事。但是,他携带喇嘛进城的事,显然可以证明,人们说他有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当时才会有许多人都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满清和议的结果。对此,明末清初的书中,几乎都是言词确切的这样记录。 但是,从清方的资料去看,袁崇焕杀毛文龙,似乎不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更符合情理的推想,应该是袁崇焕希望把关宁防御圈内,有资格与自己相提并论的军政长官,都一一去除了。在体制内的军政长官,袁崇焕可以凭借皇帝的信任,让皇帝帮他去除了;在体制之外的军政长官,只能他自己去动手了。 但是不论怎么说,袁崇焕击杀毛文龙的行为,也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虽然牵强的去说,袁崇焕有这种权力。问题是,翻开大明帝国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是绝无先例的事。 因为皇帝把正当当童话看。所以,经过简单的权衡,还是认可了袁崇焕的这种行为。因为你说给袁崇焕全权,现在又因为袁崇焕擅自行动就抓袁崇焕,这是你有违诺言了。 但是,当看到敌军打到北京城下,而袁崇焕却试图通过城下之盟的方式让敌人撤军,自然彻底被激怒了。因为,明摆着,袁崇焕一直是在忽悠他。就凭你这种表现,也有可能五年平辽?不是我太天真、太可笑,哪会让你欺骗到现在? 事到如今,你还跟我整什么,相信我没错的!你是不是真觉得,我就是一个白痴。 袁崇焕之死,其实比这还复杂。因为,袁崇焕想拉东林大佬钱隆锡垫背,直接把自己弄进了党争里。 好汉做事好汉当,袁崇焕在杀毛文龙后,实在没有必要拉别人当垫背的。但袁崇焕却非要拉钱龙锡一把,于是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上说:我这一切是向钱龙锡申请过,钱龙锡也同意过我。 袁崇焕说这种话,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钱龙锡也没有杀毛文龙的权力,说钱龙锡同意他这样干,只是把钱龙锡拉下水罢了;并不能证明他这样做合法。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从律法上讲,根本就是捅了大娄子;袁崇焕自己也承认“臣诛毛文龙之间与当时情事如此,但文龙大帅,非臣所得擅诛。、、、谨据实奏闻,席藁待诛,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臣临奏不胜战惧惶悚之至”。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事情也干得实在不漂亮;“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详见《明史、袁崇焕》)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本完全可以不提钱龙锡这三个字,但他却是提了,更是白纸黑字写了下来让世人皆知。无论袁崇焕当时是出于什么动机,但这样做显然是把自己拖入了党争的旋涡之中了。但是,这对袁崇焕而言,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这让人们证明袁崇焕是东林党成员,就比较容易了。 袁崇焕真的与钱隆锡是朋友吗?如果说朋友是用来出卖的,那袁崇焕与钱龙锡的确是朋友。一个人做了一件自己都认为是死罪的事,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得一蹋糊涂,却说这事是某人支持我这样做的,这是什么心态? 许多人对袁崇焕并没有恶意,也没有想往死搞袁崇焕的意思。但许多人都想往死里整钱龙锡,因为钱龙锡是东林的党魁,且东林从政的态度从来都是非我同类一概排挤;所以非东林一系的人为了自己的前途,自然也想找机会打击东林。 钱龙锡为代表的东林党,受到政敌的仇视。而袁崇焕在奏章上又白纸黑字的写着;自己杀毛文龙是钱龙锡支持的,那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 政府高级文职官员、背着最高元首与高级将领谋杀一个独镇一方的统帅,这拿到哪里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也是耸人听闻的大罪;更何况这种行为,最后对帝国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就更是耸人听闻的大罪了! 单纯的说一句,我可以五年平辽,这不是死罪,甚至不是什么大罪。问题是,你借这句话,要求皇帝给你各种超越常规的权力(比如,随便改变军制,随便提拔自己亲信,击杀高级将领),就有罪了。事实上,如果没有五年平辽的大话放到前面,仅击杀毛文龙一条罪,袁就得给毛文龙偿命了。 皇帝抓袁崇焕时,估计不知道军队已军阀化了。事实上,如果皇帝知道支持袁崇焕改变军制(取消巡抚一职);提拔自己亲信,击杀高级将领,就有可能让军队失控,他肯定不会随便支持袁崇焕的。 事实上,关宁军队军阀化,袁崇焕恐怕只是为人作嫁衣裳。毫不夸张的说,就算皇帝把袁崇焕放回辽东,他恐怕也无法控制祖大寿的。 事实上,如果祖大寿一直以袁崇焕马首是瞻,袁崇焕估计是不用死的。因为,如果关宁军队在与皇帝博弈时,提出的条件就是让袁崇焕免于死罪,我估计皇帝不敢拒绝的;而且皇帝也没有理由拒绝。因为,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囚禁袁崇焕(只是不杀他),就等于多一块与关宁军队博弈的筹码。问题是,祖大寿为代表的关宁军队,是不会给皇帝这块筹码的。 处理一件事时,主管通常只会定下基本调子,具体调查、决定都是由相关部门进行的。 对于于一件事,通常都是这样的:首先主管发表自己的基本意见。 换而言之,主管认为是这样的。但是,主管认为是这样的,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吗?显然是未必的。 再换而言之,主管认为应该这样办。但是,主管认为应该这样办,就必须得这样办吗?显然也未必。 因为,接下来,相关部门就需要围绕主管的这种意见,开始调查、分析、讨论了。这是现实管理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然后,相关部门把调查、分析、讨论的结果交给主管。主管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基本意见。 类似的过程,可能会反复进行。这在现实管理中,应该也是非常普遍存在现象。 说得具体点,皇帝认为袁崇焕该死。袁崇焕一定该死吗?从理论上,显然不是的。因为,皇帝可能是一时意气用事,或是皇帝还有许多事情真相不知道。 所以,皇帝认为袁崇焕该死后,接下来就是相关部门,全面对袁崇焕展开调查、分析、讨论,然后给皇帝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从理论上,这种工作方式,会避免皇帝的许多失误。 如果皇的决定,只是一时冲动而来,看到相关部门的调查、分析、讨论后,自然会冷静的看这个问题;如果皇帝因为不知道事情真相,所以有了错误的决定,当他看到相关部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后,自然有可能改变自己从前的决定。而且,从帝国的运行上,相关程序通常总是需要走的。 在具体运行中,相关部门从来也不是摆设。换而言之,如果皇帝的决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经过调查、分析、讨论后,自然会告诉皇帝,皇帝的决定是欠妥的。就算皇帝一意孤行要执行,在执行环节上也会受到各种阻挠。 在严惩高级官员的事情上,有关部门通常会认可皇帝的决定。因为,相关的决定,只是威胁少数人的;尤其掺杂上党争的背景后,大家自然犯不着为了他们得罪皇帝。更主要的是,如果大家感觉,自己是皇帝,也会杀这个人的(虽然相关理由未必端得上台面),他们自然也不会替他辩护的,相反还会替皇帝找足够的理由。 有时候,统治者销毁、或隐藏相关档案,只是希望大家认为相关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如果翻开相关档案,这件事就复杂了,至少,谁也会觉得,这件事很难简单的说出个谁是谁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