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红夫子 2015-05-30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  邓先建    336200

               发表于《学苑新报》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 ,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

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牛刀小试

一、找出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⑤小学而大遗            

⑥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⑧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二、成语是文言的遗留,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成语,并解释活用的字词。

杀富济贫   除暴安良   激浊扬清    继往开来   

百废待举   舍近求远    居安思危   党同伐异

三、翻译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

①圣:聪明的人。愚:愚蠢的人。

②捕:搜捕活动

③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④“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⑥饮:饮料、汤食

⑦绿、红:绿叶、红花。

⑧约束:盟约

第二大题

富:富裕的人  贫:贫穷的人

暴:凶暴的人  良:良善的人

浊:污水,比喻坏的。清:清水,比喻好的。

往:前人的事业。 来:未来的道路。

废:被废置的事情

近:近便的东西。  远:遥远的东西。

安:平安的环境。  危:危险的情况。

同:观点相同的人。 异:观点不同的人。

第三大题

司马子反口渴了来找饮料汤食。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惧小人诬陷嘲讽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