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中第一人 2015-05-30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网络上大规模    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    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第一处是说的是网络上的“造句热”,与水武官,故排除CD两项。名声大噪 :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第二处从内容和我们的认知来看,蓝翔技校之前有点小名气,因网络上的造句热而被世人所熟知,故使用“名声大噪”。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演变,变化发展。第三处从句子内容来看是说“蓝翔”演变成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故应使用“演化”。

【思路点拨】解答词语题要注意①理解近义词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本题的“爆发”和“暴发”,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主要在使用范围和对象上,故可以作为排除的依据;②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③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④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和句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比如本题的“名声大噪”和“ 声名鹊起”,就应该从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入手。⑤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        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        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     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     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句式杂糅,“导致……”与“是……的主要原因”两句杂糅到一起,应去掉其中之一;B.“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当连续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放在一起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动词前后的关系;C.“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和”前或后补上“与”。

【答题技巧】做辨析病句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②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如本题A项,最后一小句的主干是“是导致了……的原因”,由此可以知道“导致”和“……的原因”句式杂糅。③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如本题B项, “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这是几个连续的动词,动词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是先“管控”,然后“治理”,最后是“消除”。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B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承蒙垂念,不胜感奋)。 而选项中是说“学生垂念师恩”,谦敬失当,应把“垂念”改为“感念”,C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而选项中是询问,应是问对方,故应将“家严”改为“令堂”。D项“府上”,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而选项中说的自己家,故应将“府上”改为“寒舍”。

【答题技巧】本题考查的是交际用语。首先要明确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及使用对象;然后辨明句中的谦辞敬辞,最后再判断使用在谁的身上,有否错误。B项主要考查“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而选项中是说“学生”,谦敬失当;C项主要考查“家严”的用法,这是谦辞,用在自己的身上,而选项中明显是询问对方,故错误。D项主要考查“府上”,这是敬辞,而句中说的是自己家,故错误。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题干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冬季大雪纷飞的景象,此句中的“千树万树的梨花”指的是雪。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同样是冬季之景,句中的“飞花”指的是雪花,是雪花让“青竹变琼枝”。A项“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写的是初夏的景象,句中抓住“麦气”“绿阴幽草”,写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写的是秋季,句中抓住香销的“菡萏”、残的“翠叶”、“西风”,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的是晚春时节,句中直接说“春欲晚”,同时辅以满地的“梨花”。

【答题技巧】本题主要应从诗句中找标志,一是景物,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专有景物,比如春季是“花”,夏季是“草”,秋季是“菊”,冬季是“雪”;二是情感上,晚春时往往是伤感的,秋季往往是悲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连贯能力。首先是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然后浏览所给的句子,利用关联词、指示词确定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发现,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      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          阈: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        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易:轻视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解析】D 项“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中的“易”如解释为“轻视”就与前后文的意思不合。前面说赵中令反复推荐两位大臣,即使惹怒了太祖也不放弃,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由此可以知道此处的“易”应解释为“替代,替换”。

【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比如本题中的“易”,单单从课内所学来看,解释为“轻视”并没有错,因为在高祖本纪中学过“素易诸吏”这句话;但如果结合语境“他反复推荐”“这两人无人可以替代”就可以知道“易”应解释为“替代”。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为    乃    而   

    B.为    以    其   

    C.以    乃    其   

    D.以    为    之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有关。第一处意思是“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此处的虚词应解释为“为了”,自然排除CD两项;第二处应使用连词,因前后连接两个动词,而“乃”一般为副词,故排除,应使用“以”;第三处是代词,应为“他的”,指“赵中令的”,“其”可以担当这一用法;第四处“补缀”是动词,后面缺少宾语,故应使用“之”做动词的宾语,代指奏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4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4分)

【答案】(1)(4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贱”“罢”“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4分)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虽”“不肖”“去”各1分,语意通顺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理解)。文

【解析】(1)“贱”,形容词做名词,卑下的人;“罢”,动词本身表被动,被罢免;“然”,这样。(2) “虽”,即使,表假设;“不肖”,没有才干;“去”,活用为使动词,使……离开。

【答题技巧】答古文翻译题时,要字字落实,即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这实际是落实关键词语。再就是句句通顺,这里面包含了落实特殊句式的问题。还有就是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既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还要灵活,准确表意。本题两个句子重点考查词类活用,比如“贱”“去”。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分)

【答案】(4分)(1)石介确实是有才之人;(2)杜中丞顺从上意,未能力争。(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原因一般在这句话的前面。这句话在文章第四段的末尾,那么原因应在其前面,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逐步推进,可以发现原因就在前面,一是“主簿虽卑,介虽贱士”,一是“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最后依据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及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本题有两问,一是“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这是针对意象设题,一是“‘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第一小问主要是找景,找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主要是体现秋意。一、二两句即可体现秋意,“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木叶”是下,“菊花”是黄,这两个景物深切地体现了秋意之浓。第二小问很具体,直指修辞,而江苏卷常考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千骑云屯平野”,这一句把“千骑”比做“云”,以云之聚集写人马之众多,写出当时军队的气势如虹。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答案】(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在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作用。“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点烛读书,烛火越来越短;醉里看剑,酒越喝越痛快。红烛、古书、美酒、长剑,士子怀才,意兴昂扬,英雄醉酒论剑,胸怀万里,豪情万千。现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主要是为了下片服务,此时豪情满怀,而处境却是极其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答案】(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可见“凄凉”的内容应在其后。“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这是凄凉之一;“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这是凄凉之二;“漂泊水云乡”,飘泊在江南水乡,这是凄凉之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功名未就,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这是凄凉之四。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              。(《诗经·氓》)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7)流丸止于瓯臾,                        。(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                       。(苏轼《和董传留别》)

【答案】(1)其叶沃若  (2)定乎内外之分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不见曦月  (5)乡为身死而不受(6)相与枕藉乎舟中  (7)流言止于智者   (8)腹有诗书气自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沃若”“沧海”“曦”“乡”“藉”“智”等易错字的书写。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答题技巧】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功夫。比如第一句中“其叶沃若”,“沃若”是形容桑叶肥美的样子;第五句中“乡”是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所通的“向”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还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4分)

【答案】(4分)①特点:斑斓,鲜亮,干净。(3分)②寓意:预示新的一天开始,生活总要向前。(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子,明确所写的景物;然后再看题目的要求。本题有两问,一是景物的特点,一是寓意。特点一般是形容词,“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这一句写出色彩的“斑斓”;“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写出色泽之鲜亮;“不起一点黄尘”,写出环境之洁净。寓意应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从上下文来看,此时的高加林正处于灰心失落之中,前途一片渺茫,而这一景物描写又给了人一种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生活总要向前。

13.在还乡的过程中,高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答案】(4分)失落、迷惘——难堪、愧疚——感激、自责——悔恨、懊恼。(每点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暗示,“还乡的过程”“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这是考查人物形象的心理,同时这一心理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高加林的句子(言行举止),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节“步履踉跄,神态麻木”这一动作及神态描写,体现其失落、迷惘;第八节“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心理描写,体现其难堪、愧疚;第十六节“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心理和动作描写体现其感激、自责;最后一节“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其悔恨、懊恼。

【答题技巧】本题间接考查人物形象。心理是通过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出来的。考生只要到文中找到描写高加林的句子,然后联系当时的情境即可顺利作答。

14.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6分)

【答案】(6分)①与上文孩子唱歌的嘲讽形成鲜明对比;②减轻了高加林还乡的心里负担;③表现庄稼人的善良、宽厚与真诚;④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的内容”,然后再依据作用题的模式进行作答。答题的角度主要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内容上表现了村里人的善良宽厚,同时也让高加林心里的负担变轻了;同时联系上文孩子所唱的歌词“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即可发现这两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15.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6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是F级(探究)。

【解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要求的是“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标题的内涵应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表面意,其次是深层意、象征意、比喻意等等。表面意一般是从字意上进行解释,“还乡”其字面意思是“回到家乡”;深层意需要回归文本,找到出现标题的句子,然后再按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挖掘。“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由这些句子可以知道“还乡”还指的是重回农民的生活状态;“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这里的“回来”指的是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这里的“回来”指的是找回做人的本质。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漫谈“漫画”

鲁迅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6分)①首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效果;③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回归文本找到第四段,浏览语段把握大概;然后按照论证思路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第四段的第一句话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这是第四段的中心句;接着举出不当的夸张影响漫画效果的例子,这里举例论证;最后说“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一个“所以”显示这是对上文的小结。

【答题技巧】此类题目是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可以考查全篇的论述思路,也可以考查某一部分的思路,解题技巧一样。答题的模式:首先提出……观点或论题(用……引出……观点或论题),然后(其次)用……方法或内容阐述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本题针对文章局部设题,第四段完全按照全篇的思路进行,先是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然后举出反面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

1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6分)

【答案】(6分)①诚实,确切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对象“漫画的特点”,带着这一问题回归文本,找些漫画的句段。第二节说“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这里得出第一个特点“诚实,确切显示精神”;第四节“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这里提出第二点“夸张而不胡闹”,第五节“‘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第七节说“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答题技巧】解答信息筛选类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的对象“漫画的特点”,回归文本应特别关注概括性的句子,尤其是段首句和段尾句。本题的答案就涉及第二、四、五、七节。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6分)

【答案】(6分)①漫画家讥讽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反衬上等人的完全和高尚;②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迎合雅人;③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担当社会文化责任。(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句子含义的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重点词语分析法,二是句子结构分析法,三是回归语境法,四是句子特色分析法。本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笔锋所向”指的是漫画家讽刺的对象,“无拳无勇的无告者”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衬出”指的是用下等人的可笑来反衬上等人的高尚和完全;“以分得一枝雪茄”,这里的“雪茄”比喻利益,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来迎合雅人;“像……那样”,“那样”所指代的内容应参考文本后面的注释,从注释中可以知道这两个人都担当社会文化责任,“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表达出对中国漫画家的希望。

【答题技巧】解答句子含义题一定要先浏览句子,确定句子的表达方式,像本题中的句子是属于论述类,故应从句子中找出关键字词,然后到文本中筛选信息,用文本的内容来解答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最后在连缀成句。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是培根的一句话“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这句话采用对比的方式,将“幸运”与“厄运”进行比较。学生可以抓住第一句话进行分析,“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可以联系“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正面可以从“得意时不要忘形”“忧患意识”立意,反面可以从“生于安乐,死于忧患”“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等方面立意。也可以抓住第二句话“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立意,此时应抓住“厄运”“安慰”“希望”展开,可以围绕“失意时不要灰心”“不要失望”等立意,可以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辨证分析两者关系。

参考立意:(1)面对厄运不要失去希望;(2)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灰心;(3)世间没有绝对的厄运和幸运,关键是如何面对。

最佳立意:世间没有绝对的厄运和幸运,关键是如何面对;花开花落两由之;心似冷月,得失无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一毫莫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彰显美德;命是天注定,运是靠打拼。

【例文】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人生路漫漫,一马平川处有之,崎岖坎坷处有之。人生,便恰似这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征程,得意失意在所难免。真正难得的,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如此,才不枉了千百年前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的那番“《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感叹。

常常想起《庄子·大宗师》中“相与处于陆”的鱼,此刻它们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是否会使它们想起从前的“相忘于江湖”呢?人亦如此,此一瞬富贵,彼一时衰微,谁能捉摸得透?放一句“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言而去,王尔德的才华却与斗志一起消磨在牢狱之中;带一副清亮高亢的嗓子而来,“灵魂歌手”惠特尼的灵魂却萎缩在毒品之中。当一个个曾经的得意者繁华不再,这“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道理不言自明。要想不被困难击倒,不向命运求饶,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应对曲折的人生走向。也许宠辱偕忘很难,那么至少,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让心灵的浊质沉降下来,求一个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不因“物之汶汶”失却了“心之察察”。

易卜生曾说:“不要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要因厄运而自暴自弃。”当一部《仙剑》捧红了其中的“逍遥哥哥”,名利赞誉接踵而来,而一场车祸又几乎夺走了这一切,死里逃生的他从此淡然:“从前,人们叫我帅哥;而现在,人们叫我胡歌。”从前命运垂青于他,胡歌或许会在虚华中忙得忘乎所以,而当巅峰不再,他才真正有心去想:我是谁。这样的经历,史铁生、刘伟等人都有过,若说这是他们成钢前的淬火,那么无疑,他们都经受住了考验。试问,我们呢?面对命运的淬火,我们会不会因难以忍受而逃离,还是会把苦难升腾成一缕青烟,泰然处之?莫言人世多愁,不必呵壁问天,得失荣辱不过一念之间。迷失的人们在烟云雨雾中追寻富贵,而淡然的人们豪放一笑:“名与利,拿来奉酒!”,便成就了他们“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伟大。

“或乘槎浮于海,或素冠立于朝”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同时远去的还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俊逸潇洒,始终不变的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无尽欲求。现如今,难有人能在这喧喧复嚣嚣中停停又走走,让灵魂与自己同在。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坚固得不为名利而轻易心动,而只执着于一箪食、一陋巷的平静淡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纵然是寒冷漫长的冬季,我们也要踏尽乱琼碎玉,走遍千山万水,因为,终有一处春暖花开为我们相守。到那时,且回首,笑看琼花摇落又一冬。

 

连云港、徐州、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加试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 无 所 遗 于 辞 无 所 假 咸 以 自 骋 骥 騄 于 千 里 仰 齐 足 而 并 驰 以 此 相 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节选自《典论·论文》)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答案】(4分)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每处1分)

【命题立意】这是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解析】本题断句依据有如下几点:一是整齐的句式,“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文言文的句式讲究对称;二是固定短语,“于千里”状语后置,“以此”;三是句子的意思,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

【答题技巧】文言断句有判断的依据:一看句末语气词,“也”“乎”“矣”“耶”等等,有这些词可以先断开;二看句首发语词,“若夫”“至若”“盖”等等;三看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看排偶句;五看顶真的修辞;六看专有名词、代词。

21.下列不属文学批评的作品是(    )(2分)

A.《典论·论文》   B.《文心雕龙》    C.《山海经》   D.《人间词话》

【答案】(2分)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析】学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著作,主要记述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A项《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B项《文心雕龙 》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D项《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22.《典论·论文》作者         ,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之一。(2分)

【答案】(2分)曹丕,燕歌行(每空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2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观点。(2分)

【答案】(2分)审察自己的才能,然后再衡量别人(既要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题干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观点”,首先应到文中圈定范围,然后依据文本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来进行信息筛选和概括。可以先找到“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这句话,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二老说过“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印

      在翠翠的心里,从此,英俊勇敢而又关心体贴人的二老就占据了翠翠的心。

B.《子夜》中,吴荪甫说:“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少奶奶听了却“自感惭愧”,

  是因为林佩瑶与雷鸣的重逢,让空虚寂寞的吴少奶奶内心有些迷乱。

   C.《欧也妮·葛朗台》中,人们称葛朗台为“葛朗台老爹”,他的一举一动,往往很快

      在小城里传开,被认真揣摩,支配了全城人的情绪,可见人们对年长者尊敬的心态。

   D.《飞鸟集》中,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

      思考,而作者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E.《茶馆》中,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常四爷毫不讳言对社会的不满:“这

   个年月还值得感谢!”他最后更是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答案】(5分)C、E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能力层级为名著名篇阅读B。

【解析】本题涉及的名著很多,基本是一个选项一本名著。而且题目中的误区很小,有的是人物错置,有的是因果错误,有的是时间、地点、事件错位。C项“可见人们对年长者尊敬的心态”错误,应是崇拜金钱的心态; E项张冠李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不是常四爷说的,应是王利发说的。

25.简答题(10分)

(1)“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贾雨村对月寓怀吟的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他在《红楼梦》的结构方面有何作用?(4分)

【答案】(4分)①野心大(有抱负,名利心重)(2分)②线索作用。(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能力层级为名著名篇阅读B。

【解析】本题既考查学生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把握,又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句子出现在第一回中。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一旦有出头之日,就要使“人间万姓仰头看”,你看这个落魄的穷书生名利之心多重,多热切,野心多大,又多么厚颜无耻!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确有人在的。甄士隐此时还看不透他的品质,只是爱他的才华,所以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在甄士隐资助下,雨村进京赴考,果然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任了知府,平步青云了。

 (2)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情节。(6分)

【答案】(6分)①曹芳即位,曹爽为扩张势力,夺去司马懿兵权,司马懿为免受其害,装病不出;②曹爽派人前去探听,司马懿装将死之状,瞒过曹爽;③司马懿趁曹爽出城祭祖之机,发动政变,夺回兵权,杀了曹爽。(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能力层级为名著名篇阅读B。

【解析】本题针对《三国演义》设置题目。题干要求“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情节”,叙述故事情节应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叙述。这是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中的情节,司马懿称病,使曹爽信以为真,于是放心的和魏帝出城打猎。期间,司马懿取得兵权,使曹爽失势。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6.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案】(4分)①规律和自由统一(循规矩,能变化);②亲近自然,恢复观感天真状态。(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鉴赏D。

【解析】学生要能从题干中找到筛选信息的要求,“杨万里的‘活法’”,这句话提示学生应到文中先找这句话,以确定筛选的区域。一是“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二是“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然后依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7.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5分)

【答案】(5分)古代作家的名句轶事如同“口罩”“手套”阻断了他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3分)致使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天真意趣。(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句子含义的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重点词语分析法,二是句子结构分析法,三是回归语境法,四是句子特色分析法。本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他们”代指古代作家,“口罩”“手套”比喻古代作家的名句轶事。回归文本用文中的内容来解释,“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找到这句话即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句子的含义。

28.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6分)

【答案】(6分)①杨万里具有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没有因多看古书而失去敏锐观察力;

②杨万里能够用敏捷灵巧的手法,将形形色色的“山川”刻画在诗里。(每点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鉴赏D。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处处山川怕见君”,这句话可以作为寻找答题区域的依据。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这句话的所在位置,这句话在文本的最后,那就要浏览前面的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采取“地毯式”的排查方式进行筛选。先找到“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这句话,然后再用前面的内容把这句话转化为平易的句子即可,“刮掉眼睛上长出的那层膜”指的是具有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没有因多看古书而失去敏锐观察力,“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指的是“将形形色色的‘山川’刻画在诗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