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优雅a 2015-05-30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由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流派组成。掌握现代主义文学,可以从对其主要流派的具体分析人手。
  
  (一)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它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不羁的文字中追求刺激性和冲击力,大力扫荡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反叛激情。为了打碎传统,开创未来,未来主义仇视过去,为此不惜鼓吹暴力、恐怖和战争。
  
  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1876—1944)。他1909年在巴黎《费加罗报》用法文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诞生。其后,未来主义“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纷至沓来,前后十年间,掀起了一股颇有气势的热潮。到法西斯主义崛起,未来主义分化,20年代初趋于沉寂。
  
  未来主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他们提出,“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文学必须依赖直觉想象,挣脱语言规范,捕捉奔突狂放的意象,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于是,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行走的人闪现出十二条腿,奔跑的马翻飞着二十只蹄,港口怀抱着千百艘汽轮,飞机的螺旋桨像一面旗帜呼啦啦迎风呼啸……新世界呈现出一派光怪陆离的色彩、震撼人心的声部和复杂多样的形态,成为速度的展示与力量的集合,制造出动感强烈的奇特效果。
  
  未来主义以摧枯拉朽之势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及时地提出了文学艺术应当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历史要求,并以新奇的构思启发了创新思路,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然而,把革新与传统绝对对立起来,视传统为敝屣,一切唯新是举,则混淆了艺术标准,使现代艺术走向喧嚣狂躁。
  
  马里内蒂的长篇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塑造了一个机器人式的英雄。他身体的每一部分,其构件都可以拆卸更换。他本领万能,唯独没有人的心肝,于是成为一个蔑视理智与道德,崇尚意志和力量的冷酷的未来战士。马里内蒂的诗歌从事艺术实验,要求绝对自由,随意突破韵律规则,把意象、名词、拟声词、动词不定式以至图案拼贴、数学符号等生硬堆砌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姿意宣泄的粗暴怪异的风格。在戏剧领域,马里内蒂主张“彻底摧毁导致传统戏剧僵死的手法”,努力追求夸张、悖理、诡异、梦魇般的强力效果。比如《他们来了》一剧中的椅子,就以其反客为主的强烈舞台效果,影响到后来皮蓝德娄和尤涅斯库的荒诞剧。
  
  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意大利剧作家雷莫·基蒂,诗人帕拉采斯基,法国诗人阿波里奈,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二)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年代中期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具有先锋特色的文学流派。它以否定一切的达达主义为先驱,要求发动“文化革命”,摧毁一切旧传统,实现精神领域包括潜意识的解放。创作中运用超出意识控制的“自动写作”法,表现不受理性束缚的梦幻现实即超现实,进而记录绝对真实,“解决人生的首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他于1924年起草宣言,成立组织,为这一运动拉开了序幕。超现实主义文学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四五十年代向世界拓展,影响波及欧、美、非、亚几大洲,直至60年代末期方告结束。
  
  超现实主义者醉心于描写梦幻现实。受弗洛伊德影响,他们执意摆脱理性干预,通过纯粹的心理自发现象,比如梦幻、催眠和疯狂状态,还有随心所欲的想象,实现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追求现实与梦幻的自由结合,进而创造神奇怪异的超现实境界。在他们看来,理性意识和外部世界一样,已经受到资本主义的毒化。只有解除了心理压抑的潜意识领域,才蕴藏着奇妙而独特的可靠“真实”。他们“反对一切公式主义”,肯定“人是自由的主人”,要求“按照我们自己的样子来了解自然界”。超现实是“一座人为制造出来的天堂”,是在心灵深处才能实现的境界超越。“它像印度大麻一样,能够满足所有趣味精细的人。”,
  
  超现实主义者推崇文学实验,在方法上向往“纯粹的精神自动反应”,提倡“自动写作”和集体行为,努力进入一种类催眠状态,依靠“神秘的诗的直觉”,在意识的边缘信马由缰,通过梦境或“白日梦”,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的内在真实,体现纯粹精神的神奇魅力。这就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诡异的世界。
  
  布勒东始终以超现实主义为追求。他1919年和苏波合作写出了第一部尝试“自动写作法”的小说《磁场》,后又创办《文学》、《为革命服务的超现实主义》等杂志,不断开辟文学阵地。他曾起草历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首先是革命,永远是革命》(1925)等重要文献,一生留有许多著述,成为超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和理论权威。其小说《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传世之作。其诗与散文常常依靠自动写作,借助奇异怪诞、不可思议的词语和意象,探索心灵深处的奥秘,既具有独特的魅力,又流于晦涩难解。
  
  路易。阿拉贡(1897—1983)曾是超现实主义主将之一。他一生先是投身达达运动,接着发起超现实主义,30年代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终走向新小说派。其诗集《节日之火》(1919)、《永动集》(1926)和小说《阿尼塞>>(1921),是超现实主义的最初成果。长篇散文《巴黎的土包子》(1926)以丰富的联想、洒脱的笔调,描写了“土包子”眼中光怪陆离的巴黎,成为超现实主义的成功典范。
  
  超现实主义的风云人物还有苏波、艾吕雅等一批激进文学青年。其团体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历经改组分化。就总体而言,他们接受马克思“改造社会”的观点,热心投身现实斗争;同时强调思想革命,坚持独立自主;不过更加向往绝对自由,倾向无政府主义。
  
  (三)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是20世纪20至40年代西方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随着意象派汇入,形成了现代主义诗歌大潮。它以19世纪中后期象征主义文学为基础发展而来,注重内在体验的象征表现,借助精致传神的鲜明意象,间接地暗示心灵对世界的把握,以求激起想象和联想,实现心灵体验的传达沟通。它同前期象征主义的区别在于:主张超越纯粹个人情感的狭隘局限,力图从普遍本性的高度概括世界面貌,为此注重对传统的改造和利用。相对而言,后期象征主义视野更为开阔。
  
  象征主义兴起于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进一步从法国扩展到欧美各地,涌现出众多著名作家,如法国诗人瓦雷里、阿波利奈,俄国诗人勃洛克、叶赛宁,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美国诗人庞德,英国诗人叶芝、艾略特,意大利诗人蒙塔莱,西班牙诗人洛尔伽,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等。
  
  象征主义意在摆脱如实纪录外部事实的自然主义,探索心灵内部的“最高真实”,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可感的象征形式。它致力于追求象征词语那神奇的暗示力量和非同寻常的心理效果。这就要求在字面义之外,通过意象联想和音响激励,发挥其路标或视窗作用,使诗焕发出魔法般的魅力。
  
  象征主义重视“道”与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之归结为一种息息相通的神秘感应。热衷于描写城市文明阴暗腐败的一面,特别是其中的丑恶污秽,比如乞丐、娼妓、腐尸、野猫等,在象征中暗示或体验神秘感应之美。
  
  后期象征主义在肯定象征根源于个人对传统的创新的同时,突出强调其客观性。波德莱尔已经提出,诗人应该“从感觉的世界里取得材料,为他自己或他的梦,冶铸一个对应的象征”。到了艾略特手里,“对应的象征”发展为“客观对应物”,“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特别的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结合”。他强调,诗作为象征“是多样化体验的集中表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英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发起者,曾因“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总是富于灵感的诗”获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早期诗作体现了具有唯美倾向的象征主义风格,如名篇《茵纳斯弗利岛》。中年以后倾向神秘主义,日益向宗教和哲学靠拢,认为诗若不表现高于它自身的东西便毫无价值可言。
  
  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瓦雷里(1871—1945)是一位学者型诗人。同超现实主义相反,瓦雷里的诗学强调“清醒意识”的作用,把创作看作一种主动自觉的艺术追求,其实质在于运用理智支配下的形式与结构,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综合。他借鉴通感论,致力于捕捉复杂多样的感官印象,着意表现其内在联系,暗示情感体验的变化及其所蕴含的主客观秩序的共鸣呼应,进而赋予象征意象以非同凡响的个性。代表作为《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
  
  (四)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德语国家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于世纪初萌生在美术领域,接着扩展为文学运动,并取得重要成就。表现主义根源于一战前后的社会动荡。人们在世界性危机中,形成了深重的灾难感绝望感不信任感,强烈地体验到心理上的惶惑、激动、压抑和反叛,于是在“我亵渎了/上帝吗?/还是上帝亵渎了人?”的大胆怀疑中,抛弃了对国王、祖国和上帝的信仰,穿越父辈的道德伦理,走向与非理性情感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表现主义不满于穷形尽相的外部描绘,转而直接表现情绪和感受,为此运用扭曲、变形、夸张、荒诞等手法,突出内心体验、心理过程和激情力量,追求强烈的效果。由于强调激情、体验和思考,人物形象往往被有意扭曲或抽象化,成为某种共性符号或情感象征,不仅缺乏个性特征,甚至连姓名也没有。情节境遇为了适应表现的需要,往往出自人为构想,虽怪诞突兀却发人深省。戏剧舞台常以内心活动和长篇对话取代个性化动作,以至独自、喊叫成为激情表达的特殊方式,并大量采用梦境、幻觉、潜台词、灯光、面具、音乐、布景等手段来渲染效果,影响到后起的荒诞派戏剧。
  
  表现主义文学滥觞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著名戏剧《鬼魂奏鸣曲》(1907)。德国曾出现一批以狂热激情呼唤新人的剧作。剧中人慷慨陈词,尽管多出于直觉感悟或模糊认识,但的确把舞台变成了为群众所包围的富于生机与魅力的讲坛。捷克作家恰佩克(1890—1938)以其对人生的科幻表现著称于世。剧本《万能机器人~(1920)通过合理想象,表现作者对科技无限发展终将导致人类灾难的深切忧虑。20世纪最杰出的表现主义小说家是卡夫卡。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一生写有50多个剧本。他的剧作风格多样,既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也有表现主义;但就总体而言注重心理分析,致力于发掘社会现实重压下的人的心态,为现代心理悲剧开辟了道路。剧作《毛猿》(1922)被看作表现主义代表作。作品通过寓言式情节,使思想表现戏剧化。主人公扬克成为归属感无从满足的底层劳动者的写照。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德国现代剧作家,因法西斯迫害而长期流亡海外。他以其独到的理论探索和戏剧实验,推动了传统变革。布莱希特主张戏剧应当有助于改造世界,为此首创叙事剧,追求间离效果,帮助观众超脱幻觉,实现独立思考。其叙事剧可分教育剧、寓意剧、历史剧三类,具有浓郁的表现主义色彩。教育剧长于在似是而非的境遇中刺激政治思考。《例外与常规》(1930)写主人带着仆人跟随向导穿越沙漠。途中,主人担心仆人和向导串通,于是找借口打发走了向导。仆人出于义务,把自己壶里仅剩的一点儿水让给主人喝。主人却误以为仆人要砸死他,于是开枪打死了仆人。然而,法律宣判主人无罪。因为生死关头让水给人不过是例外,只有加害于人才是常规。法律不能根据例外,只能根据常规来判决。寓意剧把抽象哲理具象化,表现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高加索灰阑记》(1945)写真假母亲争夺儿子,其动机分别是遗产和爱。作者改变原著精神,让民间法官把孩子判给了假母亲,从而用爱的原则,即“一切应归善待之者”取代了宗法血缘关系这一私有化依据。历史剧借历史题材回答现实问题,如《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伽利略传》(1947)和《公社的日子》(1948—1949)等。
  
  (五)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1915至1940年间流行于欧美,后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高度关注外部环境和人物情节的传统模式,主张直接摹写个人内心的意识流动,成为一种“或许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
  
  “意识流”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把人的意识描述为一条无法切断的河流,即“主观生活之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肯定,“真实”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弗洛伊德提出只有“潜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现实”,其本性是反对束缚,不合逻辑,同意识、前意识混杂在一起,时时处处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要求突破压抑,实现补偿性满足。艺术是白日梦,一场潜意识借助象征机制挣脱压抑、获得补偿性满足的白日梦。
  
  在意识流小说家看来,生活内容是主观印象、体验感受和意念思绪的总和。它往往变幻莫测,错乱复杂,不可理喻,川流不息。作家力求“退出小说”(乔伊斯),既不议论也不抒情。需要做的,只是客观地摹写生活所造成的人物意识的流动。小说结构超越物理时空,转而采用不同时刻渗透互动的“心理时空”,即现实与幻觉交织错杂,过去、现在与未来颠倒并置。
  
  20世纪前期,意识流小说成就显著,影响广泛。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成为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到40年代后在西方渐趋沉寂。然而作为一种感受和表现生活的艺术手段,其影响却波及世界。
  
  普鲁斯特(1871~1922)是法国小说革新的代表人物。他的7卷本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1914—1927)用240余万字的篇幅,借助“内心独白”发掘主人公马赛尔心灵的“深层矿脉”,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经典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生活感触为契机,通过多样化的感觉生发与联想,追忆心灵中珍藏的年华片断,试图仰仗写作以超越时间局限,使青春体验获得永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语调成熟,有意在主人公、叙述者和作者之间造成某种心理张力;在超越时空秩序的内心独白过程中,重视意象和隐喻的作用,并依据人物形象的变化处处设伏,形成了小说内容的对称与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