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姑奶奶

 dongchang 2015-05-31


市井人家,但凡未婚少女和人争吵,常怒目喝道:“你能把姑奶奶怎么样?”或者玩笑戏谑,也常有少女以“姑奶奶”自居。总之,“姑奶奶”的称谓,似乎多少有点不守“规矩”的意思。


  实际上,姑奶奶有几个意思:
1、祖父的姐姐或者妹实际上,姑奶奶有几个意思:

1、祖父的姐姐或者妹妹,叫姑奶奶。从亲属关系上,是姑奶奶。如果姑奶奶已经出嫁了,旗人,娘家孙子辈的称其为姑太太。
2、旗人对所有的女孩,都叫姑奶奶。老一辈的叫老姑奶奶,(有时,也管一辈份中最小的姑奶奶叫老姑奶奶)少一辈的叫少姑奶奶,小一辈的叫小姑奶奶。这时候的“姑奶奶”强调的不是辈分,父母可以管女儿叫姑奶奶,兄嫂可以管妹妹叫姑奶奶,所有娘家人都可以称本家族嫁出去的女儿为“咱家姑奶奶”。(参见老舍的《正红旗下》。
3、旗人的风俗,姑奶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家里,谁都让着姑奶奶,来客人的时候也不必避开,还可以出去听戏甚至抛头露面,所以姑奶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代名词。其实,每个女人都是姑奶奶,嫁到婆婆家就不是了,回娘家还是。(参见《红楼梦》《正红旗下》和《小额》)
4、因为旗人尊敬姑奶奶的风俗,延伸了姑奶奶的不好惹,所以才有现在说的“别惹那个姑奶奶,,,,”其实是一种误解。


  清旗人中,没有出嫁的少女地位非常尊贵,无论何人,都得尊其一声“姑奶奶”。特别是大户人家,更是对自己家里的“姑奶奶”迁就、放纵、娇惯。此为何故?姑奶奶地位高起因有三。
1、旗人的女儿都可以参加选秀,所以未嫁的姑奶奶有着无限的可能,谁知道今天的格格是不是明天的娘娘呢。所以家里即使是父母也得对姑奶奶们闻声细气。姑爷就更是怕小姑子。
2、父亲在外,母亲主内,姑奶奶帮着母亲当家,自然能干厉害,当家又管事,谁不怕?

3、旗人本身女子地位就高,再加上后期慈禧当家,姑奶奶的地位更是上涨。另外,后期战乱,旗人男丁都上战场了,死伤无数,很多家里就剩女的了。姑奶奶们更是得撑起整个家。而且值得提的一点就是,后期姑奶奶当家,她必须把家撑起来(比如抚养弟弟妹妹长大,或者给老人送终)之后才算完事,才能嫁人。所以过去很过姑奶奶们是三十多才嫁人的,因为她们必须当家。嫁人后的姑奶奶延续着嫁人前雷厉风行干练厉害的作风,赢得了“满洲太太”的美名。妹,叫姑奶奶。从亲属关系上,是姑奶奶。如果姑奶奶已经出嫁了,旗人,娘家孙子辈的称其为姑太太。

  旗人家的“姑奶奶”们是如何不守“规矩”的呢?据说,清时北京城南一带的茶楼、酒馆、戏院、球房,无不夹杂着“姑奶奶”们的衣香鬓影;逢年过节,“姑奶奶”们还要盛装艳服,到茶棚、戏院中男女混坐,毫无顾忌。清时北京有谚语云“鸡不啼,狗不叫,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就是说的这种景况。


  “姑奶奶”们的这些“不规”之举,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自然要受到非议。有人就作诗讽刺:“狂且四面坐中央,目电频加白面郎。说是名门还北里,教人纳闷是新妆。”无奈,京师警察厅贴出告示,明令茶棚必须男女分坐。于是,又有人写打油诗道:“隔座娇音唤吃茶,渴犹未解眼先花。而今事事皆皮相,第一须生好脑瓜。”“警察巡逻也太勤,茶棚男女座须分。目中各有阴阳电,空向晴天激雨云。”男女分坐,仍然不能断绝“姑奶奶”们的“不轨”行为,而一些浪荡纨绔子弟,又借机混迹于裙裾之间,作穿花蝴蝶,警察只好加强巡逻,对这些“不文明”的举动严加管制。对此,骚人文士又吟曰:“只恐浪蜂狂恋花,安排警察去巡查。指挥棒子迎头击,打散鸳鸯却是他。”其实,依现在的眼光看,当年这些不守“规矩”的“姑奶奶”,不过是些开风气之先的“新潮人物”而已。


  不过,这些“新潮人物”大都是官宦富家小姐,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是没钱赶这个时髦的。但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照样享有汉族女孩所没有的“不规”特权。汉人家未婚女孩讲究“大门不出”,而京城普通旗人家,却时兴“姑奶奶”外出采购。据说,慈禧少时也曾这样。当时这位“姑奶奶”常常挎着篮子,到东城一家店铺购买食物,店老板很喜欢她,还常常捏捏她的鼻子开玩笑。当然,店老板要为自己的轻浮行为付出代价:“姑奶奶”垂帘听政时,一次与人闲谈,偶然问起这家店铺,店老板闻讯,吓得携家逃之夭夭。

参考然也和百度贴吧的有关议题编辑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